1956年的春风吹遍了北平城,也吹进了红星轧钢厂的每个角落。厂区门口挂起了崭新的红绸,“公私合营红星轧钢厂”的牌子取代了原来的厂名,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工人们穿着整齐的蓝色工装,脸上洋溢着既兴奋又略带紧张的笑容——社会主义改造的浪潮,正将他们卷入一个全新的时代。
林建军站在技术科的窗前,看着楼下举行的挂牌仪式,手里的“科室调整方案”已经修改到第三稿。就在昨天,厂长刘建国正式宣布他升任技术科科长,全面负责科室的工作,同时给他下达了一个艰巨的任务:借着改造的东风,整顿技术科,清除那些“混日子”的关系户,把科室打造成真正能打硬仗的技术团队。
“林科长,黄干事又没来上班,说是家里孩子病了。”技术员赵小刚拿着考勤表走进来,脸上带着无奈,“这已经是他这个月第五次请假了,上次让他画的零件图,到现在还没交。”
林建军的眉头微微一皱。黄干事是前任科长的远房亲戚,靠着关系塞进技术科,平时除了喝茶看报,啥也不会,画图靠描,计算靠猜,好几次差点耽误了军工订单。之前碍于情面,没人好意思动他,现在社会主义改造,讲究“各尽所能,按劳分配”,正好是清理门户的好时机。
【叮!】
系统的提示音在脑海里响起,带着时代背景的分析:
【检测到“社会主义改造”关键节点,工厂性质转变(公私合营→国营),触发“制度革新”事件。】
【当前任务:响应“精兵简政”政策,优化技术科人员结构,提升工作效率,符合“科技报国”主线需求。】
【行为建议:以“生产指标”为依据,裁汰冗员(如黄干事),提拔实干人才(如赵小刚、刘卫国),建立“技术考核制度”,巩固科长权威。】
“知道了。”林建军合上方案,语气平静,“你去把黄干事的工作记录整理一下,尤其是上次耽误‘100mm炮管’图纸审核的事,写份详细报告给我。”
赵小刚眼睛一亮,连忙应声:“好嘞!”他早就看不惯黄干事的做派,只是没机会说,现在林建军要动手,他自然全力支持。
下午的科务会上,气氛格外严肃。林建军刚宣布完“技术考核制度”,黄干事就跳了出来,手里的搪瓷缸往桌上一墩:“林科长,我可是厂里的老人,跟着前科长干了五年,没有功劳也有苦劳!搞什么考核?我看你就是想借机排除异己!”
他的舅舅是厂里的工会副主席,平时在科室里向来横着走,根本没把年轻的林建军放在眼里。
“黄干事,说话要讲证据。”林建军拿出他的工作记录,语气平淡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这是你今年的工作完成情况:图纸审核合格率65%,低于科室平均水平20个百分点;三次重要会议缺席,导致两个军工零件参数错误;上个月请病假五天,却有人在东安市场看到你遛鸟。”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脸色发白的黄干事:“社会主义改造,改的就是‘干好干坏一个样’的弊端。技术科不是养闲人的地方,能者上,庸者下,这是原则。”
科室里一片寂静,没人敢说话。黄干事还想争辩,却被林建军接下来的话堵了回去:“你的情况我已经向厂长和工会反映了,经研究决定,调你去后勤科管仓库,那里的工作相对轻松,适合你。”
这已经是给足了面子,要是直接开除,黄干事的舅舅脸上也挂不住。黄干事张了张嘴,最终还是没敢再说什么,灰溜溜地收拾东西走了,临走时看林建军的眼神,充满了怨毒。
清理了黄干事,林建军立刻提拔了赵小刚和刘卫国——两个都是踏实肯干的年轻人,赵小刚擅长绘图,刘卫国精通设备维护,之前因为“资历浅”一直没机会挑大梁。
“从今天起,成立两个技术小组,赵小刚负责‘新产品研发组’,刘卫国负责‘设备维护组’,直接对我负责。”林建军将两份任命书递过去,语气郑重,“厂里给了我们新的任务,要在年底前完成‘59式坦克履带板’的国产化,能不能拿下,就看咱们的了。”
“保证完成任务!”赵小刚和刘卫国激动地接过任命书,声音响亮,眼里闪烁着被信任的光芒。
【叮!】
系统的提示音带着成效评估:
【“技术科整顿”初见成效,冗余人员清除,核心团队凝聚力提升,工作效率预计提升35%。】
【获得“改革先锋”称号,厂部奖励技术科专项经费1万元,用于购买新的绘图工具和检测设备。】
接下来的几个月,技术科的面貌焕然一新。林建军推行了“技术交流会”制度,每周五下午组织大家讨论遇到的难题,年轻技术员可以向老工人请教,老工人也能从年轻人那里学到新的理论知识,科室里形成了浓厚的学习氛围。
赵小刚带领的研发组很快取得了突破,他们优化的“履带板热处理工艺”,使产品寿命提升了20%,得到了军工验收组的高度评价。刘卫国的维护组也不含糊,将进口设备的故障率降到了历史最低,为生产顺利进行提供了保障。
“林科长,这是这个月的生产报表。”赵小刚拿着一份表单走进来,脸上带着兴奋,“咱们科的人均效率比上个月提高了40%,是全厂提升最快的科室!厂长在大会上表扬咱们了!”
林建军接过报表,看着上面的数字,嘴角露出一丝欣慰的笑容。他知道,这只是开始,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深入,工厂的发展会越来越快,需要攻克的技术难关也会越来越多,但他有信心带领技术科,跟上时代的步伐。
工厂的变化不止发生在技术科。食堂实行了“饭菜票制度”,多劳多得,傻柱的积极性高了不少,饭菜质量也上去了;劳资科重新核定了工资等级,干得好的工人能涨工资,极大地调动了大家的生产热情;最让人振奋的是,厂里开始筹建家属区,第一批房子就分给了像林建军这样的“技术骨干”和“劳动模范”。
【叮!】
【“社会主义改造”在工厂落地生根,触发“正向激励”效果。】
【宿主获得“家属区住房优先选择权”,可申请两居室一套,为脱离四合院创造有利条件。】
拿到住房申请表的那天,林建军心里格外踏实。他第一时间把这个消息告诉了苏岚,两人站在规划图前,畅想着未来的生活。
“等搬过去,咱们就有自己的厨房和书房了。”苏岚的眼睛亮闪闪的,语气里充满了期待,“我可以在书房放你的图纸,在厨房给你做你爱吃的红烧肉。”
“好啊。”林建军的心里暖暖的,“到时候把王师傅也请过来,让他看看咱们的新家。”
回到四合院,林建军的心情却没那么轻松了。院里的气氛和工厂截然不同,依旧是老样子——阎埠贵蹲在门口算计着什么,贾张氏坐在台阶上骂骂咧咧,易中海则背着手在院里踱步,像是在思考什么大事。
“建军,听说你升科长了?还分了房子?”阎埠贵第一个凑上来,脸上堆着精明的笑,手里的算盘打得噼啪响,“真是年轻有为啊!我家老大想在厂里找个活儿,你看能不能……”
“三大爷,厂里现在招工都要考试,凭本事吃饭。”林建军打断他,语气平淡,“你让他好好复习,下个月有次招工考试,考上了就能进。”
这话说得滴水不漏,既没答应,也没完全拒绝,把皮球踢给了考试。阎埠贵算盘打得飞快,知道再纠缠也没用,只能讪讪地说:“那是,那是,凭本事吃饭,应该的。”
傻柱从外面回来,手里拎着个酒瓶,看到林建军,眼睛一亮:“建军,听说你分房子了?恭喜啊!啥时候搬家,我给你帮忙!”他的语气里带着真诚的羡慕,没有了之前的敌意。
“还没定呢,估计得下个月。”林建军笑了笑,“到时候肯定麻烦你。”
“没问题!”傻柱拍着胸脯保证,“别的本事没有,力气有的是!”
看着傻柱的背影,林建军心里微微触动。傻柱本性不坏,只是被院里的人和事拖累了,或许等自己搬走了,他也能慢慢醒悟过来。
贾张氏趴在门缝里,把这一切看得清清楚楚,嘴里酸溜溜地嘟囔:“有啥了不起的?不就是分了个破房子吗?指不定是用啥见不得人的手段弄来的!我看啊,迟早得倒霉!”
她的话虽然刻薄,却没人附和,连秦淮茹都只是叹了口气,没接话。院里的人都明白,林建军和他们已经不是一路人了,他走的是阳关道,而他们,还在独木桥上徘徊。
易中海走过来,语重心长地说:“建军,升了官,分了房,是好事,但也不能忘了本。院里这些街坊,虽然有这样那样的毛病,但毕竟住了这么多年,互相有个照应。”
“一大爷,我明白。”林建军的语气平静,“我搬走了,耳房还留着,偶尔也会回来看看。但我和苏医生都觉得,清净的环境更适合工作和学习。”
易中海张了张嘴,最终还是没再说什么。他知道,林建军这一走,院里的平衡就被打破了,以后想再像以前那样“主持公道”,怕是没那么容易了。
夜深了,林建军坐在灯下,看着窗外的月光,心里思绪万千。工厂的变化让他看到了希望,社会主义改造带来的不仅是制度的革新,更是人的觉醒——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只有靠自己的双手和智慧,才能创造美好的生活。
而四合院,却像一个被时代遗忘的角落,依旧重复着过去的恩怨和算计。他知道,自己迟早要离开这里,不是因为嫌弃,而是因为这里的环境,已经跟不上他前进的步伐。
【叮!】
系统的提示音在寂静中响起:
【“工厂整顿”与“四合院对比”触发“道路选择”思考,宿主“科技报国”信念进一步坚定。】
【奖励:“59式坦克履带板最终优化方案”,可使产品寿命再提升10%。】
林建军翻开方案,目光落在“寿命提升10%”几个字上,眼神变得坚定。他知道,自己的战场在工厂,在实验室,在为国家工业化奋斗的每一个日夜。四合院的风波,终将成为过去,而他的未来,在更广阔的天地里。
窗外的月光透过玻璃照进来,落在图纸上,清晰而明亮。林建军拿起笔,在方案上签下自己的名字,笔尖划过纸面的声音,在寂静的夜里格外清晰,像是在为一个新的时代,写下属于自己的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