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4年3月的清晨,第一缕阳光穿过轧钢厂新建实验室的玻璃窗,落在林建军摊开的蓝图上。图纸上密密麻麻的线条勾勒出“超高压锅炉管”的截面图,标注的参数精确到小数点后三位——这是国家156个工业援建项目中,由苏联专家主导的重点工程配套件,也是林建军最近攻关的核心目标。
他手里捏着一把特制的游标卡尺,正测量着一根刚试制出的样品管。管壁薄如蝉翼,却能承受每平方厘米300公斤的压力,这在三个月前还只是系统奖励蓝图上的理论数据,如今已在他和试制小组的手中初具雏形。
“林技术员,苏联专家到了。”门口传来小张的声音,带着抑制不住的兴奋,“瓦西里教授说,想看看咱们的最新成果。”
林建军放下卡尺,擦了擦手上的机油,眼底闪过一丝期待。瓦西里是苏联顶尖的冶金专家,上周刚到厂,带来了莫斯科钢铁研究院的最新资料,两人就“金属晶粒细化”技术争论了三次,每次都能碰撞出新的思路。
实验室里,瓦西里正对着那根样品管啧啧称奇,蓝眼睛里满是惊叹。他操着生硬的中文,手里挥舞着放大镜:“难以置信!你们用这么简陋的设备,能达到如此精度!林,你的热处理工艺比我们的标准流程更高效,这是怎么做到的?”
“我们优化了冷却速率。”林建军指着旁边的记录板,上面是密密麻麻的温度曲线,“在650c时采用等温淬火,比连续冷却更能控制晶粒尺寸,这是系统……哦不,是我们反复试验得出的结论。”他差点顺口说出系统的存在,连忙改口。
瓦西里凑近看了半晌,突然用力拍了拍他的肩膀:“天才的想法!林,我已经向莫斯科发了电报,建议邀请你参加今年的国际冶金会议。你的技术,应该让全世界看到!”
林建军心里一动。国际会议意味着更前沿的技术交流,或许能接触到西方国家的最新研究,这对突破技术封锁至关重要。他刚想道谢,脑海里突然响起一阵不同于往常的系统提示音,带着金属共鸣般的厚重:
【检测到宿主技术能力达到“行业领先”标准,第一阶段任务圆满结束。】
【现启动第二阶段核心任务:“崭露头角”(1954年—1957年)。】
林建军的动作顿住了,借口去拿资料,走到实验室角落,集中精神接收系统信息。眼前的虚拟面板上,金色的任务标题格外醒目,下面分列着三个核心目标:
1 主导至少一项重大技术革新
——要求:在1956年前完成“超高压锅炉管”国产化,技术指标超越苏联同类产品,应用于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的动力车间。
——奖励:“特殊合金配方库”、“国际技术专利申请绿色通道”。
2 彻底解决四合院产权纠纷
——要求:清除贾张氏、易中海等人对房屋的觊觎,通过法律手段确立永久产权,必要时可申请“军工配套人员住房优先权”。
——奖励:“四合院房屋扩建许可证”、“街道办特殊事务处理权限”。
3 为国家工业化提供关键技术支持
——要求:参与至少两个156项援建项目的技术攻关,培养10名以上能独立操作的技术骨干。
——奖励:“国家特殊津贴(每月50元)”、“解锁特殊地点长期签到功能”(含苏联专家驻地、军工试验场等)。
林建军的心跳不由自主地加快。第二阶段的任务目标更具体,也更具挑战性,尤其是“特殊地点长期签到”功能,意味着他能稳定获取尖端技术资源,这比零散的奖励更有战略价值。
【叮!检测到宿主对任务的深度理解,触发“新手福利升级”。】
【临时奖励:“瓦西里的技术笔记(未公开部分)”——包含苏联专家对中国工业现状的私人评估及改进建议。】
一股信息流瞬间涌入脑海,是瓦西里在笔记本上用俄文写下的批注:“中国工人有惊人的毅力,但设备精度不足制约了成果转化……建议优先改进量具制造工艺,这是所有精密加工的基础。”下面还附着几页手绘的量具校准示意图,比公开资料详细十倍。
“林,在想什么?”瓦西里走过来,递给他一杯冒着热气的红茶,“是不是担心会议的事?我已经帮你申请了翻译,费用由项目经费承担。”
“谢谢您,教授。”林建军回过神,接过茶杯,指尖传来温暖的触感,“我在想,我们的量具精度确实还有提升空间,您的笔记里提到的校准方法,或许能解决这个问题。”
瓦西里眼睛一亮,显然没料到他能注意到这些细节:“你看过我的笔记?哦,一定是小张……那部分内容我本想下周讨论时再拿出,看来我们想到一起去了!”他拉着林建军走到绘图板前,拿起粉笔开始演算,“你看这里,当温度波动超过±5c时,量具的热胀冷缩误差会呈指数增长……”
两人讨论得入了迷,窗外的阳光渐渐移到正午,实验室里只剩下粉笔划过黑板的“沙沙”声。这种纯粹的技术交流让林建军暂时忘记了四合院的纷扰,也更清晰地认识到第二阶段任务的意义——他的战场早已不局限于轧钢厂,而是整个国家工业化的浪潮。
下午回到四合院时,夕阳正给青砖灰瓦镀上一层金边。中院里,易中海正坐在小马扎上,给几个老人讲“尊老爱幼”的道理,眼角余光却频频瞟向林建军的耳房,带着难以掩饰的复杂情绪。
林建军知道,这是贾张氏被拘留后,易中海第一次在院里“公开活动”。老头大概是想重新巩固自己的权威,顺便试探他的态度——毕竟,在多数邻居眼里,他这个“后起之秀”已经隐隐动摇了易中海“一大爷”的地位。
“建军回来了?”易中海率先开口,脸上堆起惯有的温和笑容,“听说你们的高压管试制成功了?真是年轻有为啊。”
“运气好而已,离不开厂里的支持。”林建军淡淡回应,脚步没停,径直走向自己的门。他现在没功夫应付这些虚与委蛇,系统任务里“彻底解决产权纠纷”的字眼还在眼前闪烁,必须尽快行动。
刚走到门口,就看到阎埠贵鬼鬼祟祟地从墙角探出头,朝他招手:“建军,过来一下,有要事。”
林建军皱眉走过去,这老头消息灵通,说不定有什么新动向。
“我刚从街道办回来。”阎埠贵压低声音,手里的算盘珠子拨得飞快,“听到两个消息:一是贾东旭因为他妈盗窃的事,被车间调到了夜班,工资降了一级;二是易中海托人打听‘无主房屋回收政策’,好像还没死心。”
林建军心里冷笑,果然如此。易中海的算计比贾张氏更隐蔽,想用“政策”做幌子,行侵占之实。他拍了拍阎埠贵的肩膀,从口袋里掏出一小袋水果糖——这是上次军工验收时发的福利,正好用来“支付情报费”。
“谢了,三大爷。”林建军的语气平静,“这事我心里有数。”
阎埠贵接过糖袋,掂量着厚度,笑得眼睛眯成一条缝:“跟你打交道就是痛快。有啥需要打听的,尽管找我,保证靠谱。”
回到耳房,林建军反手锁上门,从保险柜里取出那份经过公证处认证的产权文件。阳光透过双层玻璃照在红色的封面上,“私有财产受法律保护”的烫金字样格外醒目。他拿起纸笔,开始草拟“房屋保卫战”的行动计划:
1.\t本周内:将产权文件副本提交厂保卫科和街道办档案室,注明“军工配套人员重要财产,非经本人及厂部双重同意,不得变动”。
2.\t下周:请瓦西里教授出具一份“技术人员住房稳定性对项目影响”的评估报告,提交给市工业局,争取“特殊保护”资格。
3.\t长期:培养的学徒中,有两人住在附近胡同,可请他们留意四合院动静,形成“外围监控”。
写完最后一笔,他的目光落在窗外。中院里,易中海还在和几个老人闲聊,手指无意识地敲着桌面,像是在盘算什么。林建军的嘴角勾起一抹冷冽的弧度——第二阶段的任务,就从彻底清理这些“绊脚石”开始。
傍晚时分,他去车间找李师傅。老钳工正带着赵小刚调试新到的精密车床,看到林建军,放下手里的活:“听说你要去参加国际会议?真给咱们厂长脸!”
“还没定下来。”林建军笑了笑,话锋一转,“李师傅,想不想带徒弟一起参与‘超高压锅炉管’项目?成功了,说不定能评上‘全国劳动模范’。”
李师傅的眼睛瞬间亮了,黝黑的脸上泛起红光:“真……真的?我这把老骨头,还能跟上你们年轻人的脚步?”
“您的经验是无价之宝。”林建军递给他一份技术方案,“您看这部分,关于‘低温冲击韧性’的控制,我总觉得哪里不对,想听听您的看法。”
李师傅接过方案,戴上老花镜,手指在图纸上点划着,嘴里念念有词。赵小刚和刘卫国也凑了过来,四个年龄跨度从二十到五十岁的工人围在一起,讨论声渐渐盖过了机器的轰鸣。
林建军看着眼前的场景,心里涌起一股踏实的力量。第二阶段的任务虽然艰巨,但他不是孤军奋战——有系统提供的技术蓝图,有工厂和苏联专家的支持,有并肩作战的师徒团队,更有法律和时代站在他这边。
【叮!检测到宿主启动第二阶段任务布局,触发“士气提升”效果。】
【奖励:试制小组全体成员“专注度+15%”;“科技报国积分+200”。】
夜幕降临,实验室的灯依旧亮着。林建军站在窗前,望着厂区里次第亮起的灯火,远处的北平城轮廓在夜色中若隐若现。系统面板上,“特殊地点长期签到”的解锁预告闪烁着微光,像是在召唤他走向更广阔的舞台。
他知道,从接受第二阶段任务的这一刻起,他的战场已经从轧钢厂的车间、四合院的方寸之地,扩展到了国家工业化的宏大版图。前路或许布满荆棘,但他手中的技术蓝图、身边的战友、以及心中“科技报国”的信念,终将为他劈开一条通往巅峰的道路。
窗外的月光渐浓,照亮了实验室墙上的标语:“工业强,则国家强。”林建军握紧拳头,指尖因用力而微微发白——第二卷的序幕,已经拉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