轧钢厂的试制车间里,气氛压抑得像要下雨。地上堆着十几根报废的无缝钢管,有的弯曲如蛇,有的管壁薄厚不均,最严重的一根甚至在轧制过程中直接断裂,裂开的端口像一张绝望的嘴。
林建军蹲在地上,手里拿着卡尺,反复测量着一根相对“合格”的钢管,眉头拧成了疙瘩。卡尺显示,这根钢管的壁厚误差达到了0.8毫米,远超民用标准的0.5毫米上限,更别说军工级的0.3毫米要求了。
“已经是第三十七次失败了。”小张蹲在他身边,声音里带着浓浓的疲惫和沮丧,眼睛里布满血丝,显然熬了不少通宵,“张力辊调了八次,加热温度试了五个区间,还是不行。林技术员,要不……咱们歇歇?”
周围的工人也都无精打采地坐在地上,有的抽烟,有的发呆,没人说话。连续半个多月的高强度试验,一次次满怀希望地开机,又一次次眼睁睁看着钢管报废,再坚韧的意志也难免被消磨。
“歇?怎么歇?”李师傅抱着胳膊站在轧机旁,语气带着几分不易察觉的嘲讽,“离三个月的赌约还有一个月,现在歇了,就等着认输吧?我早就说过,就凭咱们这破设备,想搞出合格的无缝钢管,简直是天方夜谭。”
他的话像一根刺,扎得年轻工人们脸色通红,却没人敢反驳——事实摆在眼前,他们确实找不到问题所在。
林建军站起身,揉了揉发酸的腰,目光扫过那些报废的钢管。他知道问题出在金属的塑性变形上,却始终找不到关键的参数。系统奖励的“精密量具校准方法”解决了测量问题,“轧机轴承装配技巧”提升了设备稳定性,但最核心的“变形规律”,他还没摸透。
“李师傅说得对,现在不能歇。”林建军的声音平静却带着力量,“失败一次,就排除一种可能,离成功就更近一步。小张,把这三天的参数记录拿给我,我们再分析分析。”
小张连忙从工具箱里翻出一个厚厚的笔记本,上面密密麻麻地记录着每次试验的加热温度、轧制压力、张力大小和最终的测量数据,每一页都画着粗糙的曲线图。
林建军接过笔记本,蹲在地上仔细翻看,手指在数据上一一划过。加热温度从1020c到1080c,压力从750mpa到850mpa,张力从5kN到10kN……参数组合试了个遍,可壁厚不均的问题始终存在。
“奇怪。”林建军喃喃自语,“温度和压力都在合理范围,张力也调得很精细,为什么变形还是不均匀?”
他的目光落在一张曲线图上——这是钢管圆周方向的壁厚分布,呈现出明显的“波浪形”,最高点和最低点刚好相差180度,像是受到了某种周期性的外力干扰。
“周期性……”林建军的脑海里闪过一个念头,却又抓不住,“难道是轧辊的转速有问题?还是……”
“我看就是设备太老了。”李师傅在一旁泼冷水,“这台轧机是1942年的老古董,苏联早就淘汰了,能轧出圆管就不错了,还想追求什么精度?别折腾了,承认吧,咱们没这条件。”
“设备老不是借口。”林建军抬起头,眼神坚定,“苏联专家能在同样的设备上轧出合格钢管,我们为什么不能?肯定是哪里没考虑到。”
他站起身,对众人说:“今天先到这儿,大家回去休息,明天一早继续。小张,跟我去资料室,我想查查金属塑性变形的资料。”
“资料室?那儿能有什么有用的?”李师傅嗤笑一声,“除了几本发黄的旧教材,就是苏联专家淘汰的说明书,我早就翻过了。”
“有没有用,去了才知道。”林建军没再理他,拿起笔记本,快步走出车间。
小张连忙跟上,一边走一边问:“建军,你真觉得资料室能有线索?”
“不知道,但总得试试。”林建军说,“金属变形是有规律的,我们现在就是没找到这规律,或许书上会有答案。”
轧钢厂的资料室在办公楼的顶层,是一间低矮的阁楼,窗户上积着厚厚的灰尘,里面堆满了旧书和档案,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潮湿的霉味。管理员是个退休的老工程师,戴着厚厚的老花镜,正在整理档案。
“王师傅,我们想查点金属塑性变形的资料。”林建军说明来意。
“塑性变形?”王师傅放下手里的档案,指了指角落里的一个书架,“那边有几本苏联的教材,还有咱们厂老技术员的笔记,你们自己找吧,轻点翻,好多书都脆了。”
“谢谢王师傅。”
林建军和小张走到书架前,开始一本本翻找。书大多是1949年以前的,有的甚至是日文和德文的,内容也多是基础理论,对解决眼前的问题帮助不大。
小张翻了一会儿就失去了耐心,坐在地上抱怨:“我说吧,这儿哪有什么有用的……”
他的话还没说完,就被林建军的一声轻呼打断了。
“找到了!”
林建军手里拿着一本厚厚的俄文书籍,封面已经泛黄,标题是《金属塑性变形规律研究》,作者是苏联着名的冶金专家,出版时间是1950年,书脊上贴着“内部资料”的标签。
他快速翻开,里面夹着不少手写的批注,显然是有人认真读过。当翻到第127页时,他的眼睛亮了——这一页详细讲解了“轧制过程中金属流动的不均匀性”,并配有示意图,指出“当轧辊转速与金属进给速度不匹配时,会产生周期性的应力波动,导致壁厚不均,其波形与进给速度的平方成反比”。
“就是这个!”林建军激动地一拍大腿,“我们只注意了温度和压力,却忽略了轧辊转速与进给速度的匹配!这才是壁厚不均的根本原因!”
【叮!】
系统的提示音在脑海里响起:
【检测到宿主在“资料室”获取关键知识,触发特殊签到!】
【签到成功!获得奖励:“金属塑性变形规律详解(中文版)”——含苏联专家未公开的补充数据;“轧辊-进给速度匹配公式”——可直接计算最优参数组合;“科技报国积分+100”。】
一股信息流涌入脑海,原本晦涩的俄文内容瞬间变得清晰易懂,系统还自动补充了关键参数:对于20号钢,当轧辊直径为500毫米时,最优转速应为35转\/分钟,对应的进给速度是0.8米\/秒,此时金属变形最均匀,壁厚误差可控制在0.3毫米以内。
“小张,快!拿纸笔来!”林建军喊道,兴奋得声音都有些发颤。
小张连忙找来纸笔,林建军一边看着书,一边飞快地计算,嘴里念念有词:“轧辊直径500毫米,周长就是1.57米,转速35转\/分钟,线速度就是1.57x35÷60≈0.92米\/秒……进给速度需要略低于线速度,取0.8米\/秒……压力保持800mpa,温度1050c……”
很快,一组全新的参数计算出来,清晰地写在纸上。
“走!回去试!”林建军抓起计算纸,快步往车间跑,脚步轻快得像一阵风。
小张愣了一下,也连忙跟了上去,虽然没完全看懂,但从林建军的兴奋劲里,他感觉到——有戏!
回到车间时,李师傅正准备锁门,看到他们又回来了,皱着眉问:“怎么又回来了?不是让你们休息吗?”
“李师傅,我们找到问题了!”林建军举起计算纸,激动地说,“是轧辊转速和进给速度不匹配,导致金属变形不均匀,调整参数就行!”
“调整参数?说得轻巧。”李师傅接过计算纸,扫了一眼,嗤笑一声,“这数据靠谱吗?别又是瞎折腾。”
“试一次就知道了!”林建军的语气不容置疑,“就算失败,也耽误不了多少时间。”
李师傅看着他坚定的眼神,又看了看周围闻讯围过来的工人,心里那点固执突然松动了。他沉默了一会儿,把钥匙往桌上一放:“行,就再信你一次!出了问题,你负责!”
“没问题!”
工人们的热情瞬间被点燃,纷纷行动起来,调整轧辊转速,校准进给速度,加热炉重新升温,一切都在林建军的指挥下井然有序地进行。
李师傅抱着胳膊站在一旁,虽然嘴上不说,眼睛却紧紧盯着设备,心里暗暗祈祷——可千万别再失败了。
“温度到1050c了!”
“转速35转\/分钟,稳定了!”
“进给速度0.8米\/秒,没问题!”
随着林建军一声令下,第一根钢坯被送进轧机,在“哐当哐当”的轰鸣声中,慢慢变成一根光亮的钢管,从轧机另一端出来。
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眼睛死死盯着钢管。
小张快步上前,用校准后的卡尺测量,当看到读数时,他激动得声音都变了调:“合格!壁厚误差0.25毫米!完全符合民用标准!”
“真的?”林建军一把抢过卡尺,亲自测量,当确认读数准确无误时,他忍不住欢呼起来,“成功了!我们成功了!”
工人们瞬间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和欢呼声,有人激动地互相拥抱,有人甚至流下了眼泪——三十七次失败,终于换来了成功!
李师傅愣在原地,看着那根笔直光亮的钢管,又看了看林建军手里的计算纸,脸上的怀疑和不屑渐渐被震惊和敬佩取代。他慢慢走过去,拿起钢管,用粗糙的手指抚摸着光滑的管壁,嘴里喃喃自语:“真成了……这小子,还真有两下子……”
【叮!】
系统的提示音在欢呼声中响起:
【检测到宿主突破“壁厚不均”技术瓶颈,生产出首根合格无缝钢管,完成“技术破冰”关键任务!】
【任务评价:优秀。】
【奖励发放:“无缝钢管质量检测标准(民用级)”;“轧机寿命延长方案”;“科技报国积分+200”;“李师傅的认可”(其将不再阻挠试制工作)。】
林建军看着手里的钢管,心里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成就感。这不仅仅是一根钢管,更是他用知识和坚持敲开的技术之门,是中国工业崛起的小小基石。
他知道,这只是开始,距离军工级标准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他有信心,只要坚持下去,终有一天,中国的无缝钢管会赶上甚至超过世界先进水平。
窗外的天色渐渐亮了,第一缕阳光透过车间的窗户照进来,给钢管镀上了一层金色的光晕。林建军举起钢管,对众人说:“看到了吗?只要找对方法,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明天,我们向军工级发起挑战!”
“好!”工人们的欢呼声震耳欲聋,在车间里久久回荡,像一曲献给工业时代的战歌。
李师傅站在人群后,看着林建军年轻而坚定的背影,悄悄擦了擦眼角,嘴角露出了久违的笑容。他知道,自己输了,但输得心甘情愿。这个年轻人,确实比他们这些老家伙强,中国的工业,有希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