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车在东北平原上飞驰,窗外的高粱地像一片绿色的海洋,随风起伏。林建军靠在车窗上,看着这片久违的、没有硝烟的土地,心里百感交集。
从朝鲜出发到现在,已经整整七天了。这七天里,他几乎没怎么合眼,不是整理战场笔记,就是和战友们话别。赵大勇要回山东老家种地,临走时抱着他哭了半宿,说“等我种出好粮食,一定给你寄北平去”;王铁牛还要在部队待几年,负责装备交接,他拍着林建军的肩膀说“到了北平别忘了写信,让我知道你搞出了啥新名堂”。
此刻,车厢里大多是和他一样归心似箭的战士,有人在打扑克,有人在哼歌,还有人拿着家书反复摩挲。林建军从背包里拿出那个磨得发亮的笔记本,这是他在朝鲜战场上记满了维修心得的“宝贝”,里面夹着安德烈送的坦克图纸,还有赵大勇塞给他的几粒新培育的玉米种子。
“该好好算算这笔‘账’了。”林建军在心里默念,集中意念呼唤系统。
熟悉的半透明面板立刻在眼前展开,不同于以往的简洁,这次的界面格外隆重,顶部用金色字体写着“朝鲜战场历练总结”:
【宿主:林建军】
【战场时间:1951年10月—1953年10月(共计24个月)】
【核心收获统计:】
【一、签到奖励】
【1. 日常签到:58次,获得粗粮300斤、细粮80斤、现金20万元(旧币)、常用工具12套、急救包5个;】
【2. 特殊地点签到:12次(含鸭绿江边、志愿军营地、坑道、征兵办公室等),获得“军工级焊接技巧”“防刺胶鞋”“坑道结构优化方案”等关键技能\/物品;】
【3. 事件签到:8次(含细菌战、停战协定签署等),获得“简易消毒配方”“装备维修经验汇编”等战略物资\/资料。】
林建军的手指在虚拟面板上轻轻滑动,每一项奖励都对应着一段鲜活的记忆:在鸭绿江边领到的焊接技巧,让他第一次在低温下焊牢了坦克履带;坑道里签到获得的优化方案,让全连躲过了塌方;细菌战时的消毒配方,更是救了不少战友的命。
【二、技能掌握】
【1. 基础技能:基础格斗术(精通)、战场急救(大师级)、俄语(精通)、机械维修(军工级);】
【2. 特殊技能:察言观色(初级)、低温焊接(专精)、军械故障诊断(专家级)、防化防疫(实用级);】
【3. 知识储备:《1950年代工业基础手册》《苏联军事技术资料汇编》《战场装备维修经验集》等17本专业资料,已整合为“林建军个人知识库”,可随时调用。】
看到“战场急救(大师级)”时,林建军的眼前闪过赵大勇躺在血泊里的样子——如果不是这项技能,他可能真的要失去这个憨厚的兄弟。而“俄语精通”,则让他能轻松看懂安德烈送的坦克图纸,甚至能和苏联专家流畅讨论技术细节,这在两年前是想都不敢想的。
【三、技术蓝图与物资】
【1. 军事技术类:t-34坦克改进蓝图(初级)、122mm榴弹炮结构图、“喀秋莎”火箭炮维修手册、美军装备拆解分析报告等9份核心资料;】
【2. 工业基础类:高速钢刀具磨制参数、无缝钢管生产核心数据、高锰钢履带配方等7项工业技术;】
【3. 特殊物资:防弹护心镜(已使用,完好)、创伤愈合凝胶(剩余3支)、军工级工具套装(1套)、苏联进口特种密封圈(10个)。】
这些蓝图和资料,是他最珍视的收获。尤其是t-34的改进方案,里面关于发动机功率提升10%的参数,连苏联军工部门都未公开,这对国内正在起步的坦克研发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他甚至能想象,当这些资料送到第一机械工业部时,那些专家会是何等激动。
【四、军功与荣誉】
【1. 三等功2次(首次修复t-34坦克、细菌战防疫有功);】
【2. 二等功1次(空袭中保护关键零件);】
【3. 荣誉称号:“战斗模范”“战地工程师”“中苏友好技术能手”(苏联顾问团授予);】
【4. 部队评价:“技术精湛,作风顽强,在多次战斗中保障装备完好率达90%以上,为胜利作出突出贡献”(团部鉴定)。】
林建军的指尖轻轻拂过“二等功”那一行,耳边仿佛又响起了空袭时的爆炸声,后背传来被弹片擦伤的灼痛。那一次,他护住的不仅是零件箱,更是前线战友的希望——现在想来,那钻心的疼痛里,藏着沉甸甸的意义。
【五、体质与心智提升】
【1. 体质强化:通过系统微调+战场锻炼,力量、耐力、抗寒能力、环境适应力均达到“优秀士兵”标准,远超普通同龄人;】
【2. 心智成长:触发“科技报国”主线信念,解锁“坚韧”“果决”“全局观”等特质,面对危机时冷静度提升30%,技术创新思维活跃。】
他下意识地握了握拳,指节发出清晰的脆响。这两年在朝鲜,他不仅没被艰苦环境拖垮,反而比在北平当学徒时更健壮——寒冬里只穿两件棉衣也能抢修装备,连续三天不睡也能精准校准炮镜,这些变化,连他自己都觉得不可思议。
【总结评价:宿主在朝鲜战场完成从“生存适应”到“技术骨干”的蜕变,初步确立“科技报国”人生方向,积累了足以支撑未来发展的技术、资源与信念。综合评级:优秀。】
【后续建议:回国后可优先投身工业建设,利用战场经验推动国内制造业升级;处理好四合院人际关系,为事业发展营造稳定环境;适时解锁“工业革新”支线任务,加速国家工业化进程。】
林建军轻轻合上系统面板,窗外的夕阳正染红天际,将他的侧脸镀上一层温暖的金光。坐在对面的老兵凑过来,笑着问:“小伙子,看你一肚子学问,回去打算干啥?”
“回工厂,搞技术。”林建军的声音平静却坚定,“咱们国家太需要好装备、好工厂了,我想为国家造点实在东西。”
“好志向!”老兵竖起大拇指,“我们在前线拼命,不就是为了你们能安安稳稳搞建设吗?有你这样的年轻人,咱们国家肯定能越来越强!”
林建军笑了笑,从背包里拿出纸笔,开始给王师傅写信。他没说战场上的惊险,只说自己学到了不少维修技巧,回去想跟着师傅钻研轧钢技术,还特意问了厂里新上的无缝钢管生产线进展如何——系统奖励的“无缝钢管核心参数”,说不定能派上用场。
写到一半,他突然想起四合院的那些人。易中海会不会还惦记着让他“养老”?秦淮茹的“吸血”技能有没有精进?许大茂见他立了功,又会说些什么酸话?
想到这些,林建军的眼神冷了几分,却不再像刚穿越时那样充满警惕。经历过生死考验,见识过真正的恶与善,四合院的那些算计,在他眼里已经成了“过家家”。他有信心,也有能力,让那些想占便宜的人知道:他林建军,不再是那个可以随意拿捏的学徒工了。
【叮!】
系统的提示音突然响起,带着一丝轻快:
【检测到宿主完成战场总结,明确未来方向,触发“归途”特殊奖励:“1953年北平工业布局图”——标注全市工厂位置、产能及技术短板;“人脉引荐信(3封)”——可分别引荐至市工业局、红星轧钢厂技术科、中苏友好协会军工组。】
林建军心中一暖。系统总能在最关键的时候送上“及时雨”。这份工业布局图,能让他精准找到发力点;而引荐信,则能帮他跳过繁琐的流程,直接接触到能推动技术落地的关键人物。
列车驶进山海关站,停靠补给时,广播里传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声音,播放着停战协定签署的新闻,还有祖国人民对志愿军的欢迎致辞。车厢里的战士们纷纷站起来,对着广播敬礼,不少人红了眼眶。
林建军也站起身,望着窗外站台上来来往往的旅客——他们穿着干净的衣服,脸上带着平和的笑容,孩子们追着卖冰棍的小贩跑,这就是他们用血汗守护的和平景象。
“快到北平了。”邻座的战士看着时刻表,激动地说,“明天一早就能到永定门站!”
林建军深吸一口气,将笔记本和系统面板里的资料仔细收好。他知道,朝鲜的历练已经结束,新的“战斗”即将开始——这场战斗没有硝烟,却同样重要,它关乎祖国的工业崛起,关乎自己的人生价值,更关乎那些在战场上牺牲的战友们未竟的期盼。
他从背包里拿出安德烈送的坦克图纸,借着站台的灯光,最后看了一眼。图纸上的俄文注释旁,已经被他用中文密密麻麻地写满了改进建议,那些小字里,藏着一个中国技术工人的倔强与野心。
“等着吧。”林建军在心里默念,既是对自己说,也是对远方的战友、对这片饱经沧桑的土地说,“我一定会让祖国,变得比任何人都强大。”
列车再次启动,带着满车的疲惫与希望,向着北平的方向飞驰。车轮与铁轨撞击的“哐当”声,仿佛是时代的心跳,沉稳而有力,预示着一个崭新篇章的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