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伯所言不虚,此前,确实有一位商户来到安宁府售卖粮食,偶然间发现王氏小店的商品物美价廉,便萌生了进货的想法。
而福伯恰好也有收购粮食的需求,于是双方一拍即合,商人便用米面抵消了货款。不过,当时商人运来的米面,仅仅只有一马车的量,可福伯卖出的,却远远不止这个数目。
当时,也有人目睹了商人拉米来小店卸货的场景,因此大家都对福伯的话深信不疑。张知府又询问福伯库房里还有多少存粮,福伯便带着他来到库房。
只见库房里堆满了粮食,仿佛一座小山,看起来足够整个安宁府的人省吃俭用吃一个月了。张知府激动不已,心中悬着的石头总算落了地。毕竟,有了这些粮食,就不用担心会有人饿死,他的政绩也有了保障。
然而,张知府并不知道,实际上这些粮食在短短两天内就被抢购一空。家家户户都担心粮食会短缺,于是全家出动排队,疯狂采购。
大户人家向来有屯粮的习惯,自然无需担忧。但普通老百姓就不同了,他们往往是吃完再买,从不囤粮,稍有不慎便会面临断粮的困境。
由于外面的天气实在太过寒冷,张知府稍作停留后便匆匆返回。福伯在卖完库房里的粮食后,又悄悄地拿出一些继续售卖。就这样,他一直卖了十五天才宣布售罄。在这寒冷的天气里,人们都急于回家取暖,根本无暇顾及福伯究竟卖出了多少粮食。
张知府深知,如果没有福伯的善举,安宁府的老百姓恐怕会在这场雪灾中遭受灭顶之灾。毕竟,半个国家都遭遇了雪灾,雪停之后,粮食运输却成了大问题。等到道路畅通时,市面上又早已无粮可运。
大户人家和粮商们纷纷将粮食囤积起来,不肯出售,最终受苦的还是那些手无寸粮的老百姓。在饥寒交迫的折磨下,流民的身影开始在街头巷尾出现。张知府下令关闭城门,这个举措各州府都会做的,避免城中混乱。
为了救助这些灾民,福伯、灵溪以及化妆后的王梦瑶、小舞和小鱼来到城门外施粥。他们想出了一个巧妙的办法,让灾民以物换粥、以工换粥。具体来说,灾民可以去捡柴火、挖干净的雪,或者帮忙淘米、烧火,以此来换取一碗热腾腾的粥。
施粥的第一天,他们拉来了柴火,搭建粥棚的材料,让人出力搭粥棚。而从第二天开始,灾民们便主动捡来柴火换取粥。福伯等人趁人不注意,用灵力将柴火烘干。煮粥的水则是灾民们用木桶去城外舀来的,半桶雪可以换一碗粥,一小捆柴也能换一碗粥。
这样一来,福伯他们只需要提供米和锅,其他的事情都由灾民们自行完成。烧火、煮粥,大家各司其职,井然有序。
灾民们白天将福伯他们搭的棚子让出来用于煮粥,晚上则在这里避寒。他们将柴火码放在四周,用来遮挡寒风,并且还自觉地看管着柴火。福伯叮嘱他们晚上可以用柴火取暖,但一定要注意安全,以免发生火灾。
张知府得知此事后,也亲自前来查看了两次。看到福伯等人的善举,他不禁对福伯的仁义之举赞不绝口。王梦瑶他们煮的粥格外浓稠,灾民们喝在嘴里,暖在心里。
每天天一亮,灾民们便纷纷出动,去舀雪或者捡柴火。不等福伯他们到来,几位勤快的妇人就已经将临时灶台里的火烧得旺旺的,把锅刷洗得干干净净,还烧好了一锅热水供大家饮用。等福伯他们拉着米赶来时,锅里已经又烧好了一锅热水,只等米下锅了。
在施粥的过程中,并没有遇到不讲理的人。大家都很自觉,如果有个别想不劳而获的人,福伯也会悄悄地出手教训他们。
随着时间的推移,施粥的消息越传越远,周边的灾民们听闻安宁府的粥又浓又管饱,纷纷慕名而来。
要知道,安宁府距离京城有三百里的路程,这些灾民们在饥寒交迫的情况下,硬是一步一步地走到了这里。毕竟,其他地方施的粥稀的跟喝水一样,还有沙子在里面。还一天只施一次,根本无法填饱肚子,而在这里,他们至少能吃上一顿热乎的饱饭。
王梦瑶此次并未投入过多的钱财贴补施粥之事。原来,他们一行人颇具远见,早在周游列国时就开始到粮食产量丰饶的地区囤粮。当时粮价低廉,后来随着灾情蔓延,粮食价格疯涨至两倍之多。
福伯果断出手,卖掉了三分之二的囤粮,狠狠赚了一笔。即便之后施粥持续了一个半月,每日耗费大量粮食,但将先前赚的利润与施粥的花销相抵,王梦瑶仅仅贴补了三百多两银子。粮食不够了,可以用空间里的普通大米煮粥,反正又不用花钱。
他们每日施粥两次,分别在辰时与申时后。清晨时分,天色微亮,饥肠辘辘的灾民便已在周围捡柴火,或者是去远处取干净的雪水。等福伯他们到时,施粥棚前已经排起了3列长队,半小时后,热粥的香气在清冷的空气中弥漫开来。
申时半,施粥的场景再次热闹起来。然而,当受灾的百姓越来越多,最多时竟达到二十万人左右,福伯他们不得不调整策略,将施粥次数减为一天一次,把粥尽量煮稠一点。
因为若让所有人依次领粥,一圈下来竟需要四五个小时。为了让更多灾民能及时喝上热粥,他们架起了六口大锅同时煮粥,那滚滚的粥锅,如同跳动的心脏,源源不断地输送着温暖与希望。
雪灾逐渐退去,福伯他们的仁义之举在灾民们的口口相传中,如春风般传遍了安宁府周围的城镇。消息甚至传到了皇宫之中,传到了皇帝的耳中。皇帝听闻安宁府有一位“王大善人”,在雪灾肆虐之时施粥救济了二十几万人,心中颇为好奇。
他吩咐太监找出张智城知府呈上的折子细细查看,折子里确实详细记载了一位名叫王宥的商户,不仅将自己囤的粮食无私拿出用于赈灾,而且他所采用的领粥办法也十分巧妙。
次日早朝,皇帝在朝堂之上提及王宥在赈灾时的种种善举和办法,号召诸位大臣学习借鉴,以免有人在灾荒之时不劳而获。同时,折子里提到的“以工代赈”的点子,更是得到了皇帝的赞赏,认为可以在全国范围内推广。
毕竟,全国每年大大小小的灾情不断,水灾、旱灾时有发生,这个办法无疑是应对灾情的良策。
实际上,这些巧妙的赈灾办法皆是福伯告诉张智城的。张智城在呈递折子之时,并未直接点明是福伯的提议,而是委婉地以建议的形式将这些良策呈上。皇帝以为这些建议出自张知府之手,在朝堂之上大大表扬了张智城。
站在朝堂之下的张智辉,想着这位几年未见的弟弟竟然如此有见识,心中满是惊讶与敬佩,不禁对他刮目相看。
王梦瑶她们照旧是过着摆烂的日子,后面不管什么人宴请,福伯都没有去参加,只是送了一些平常的礼,没有再拿出什么好东西来,连张知府几次下帖都是只收到一些平常迎来送往的礼物。
小店的生意格外火爆,平日里,光顾小店的客人寥寥无几,毕竟像针线、头绳、松紧带这类物件,买一次便能用上一年。香皂和肥皂也是如此,消耗频率并不高。然而,来进货的人却日益增多,他们来自天南海北,甚至还有其他国家的商人远道而来。
他们究竟是如何得知这家小店的呢?这都要归功于王梦瑶的巧妙广告。她和灵溪她们到其他国家游玩时,离开之前特意选择去妇人聚集的地方。
王梦瑶等人故意展示自己细腻光滑的皮肤,声称是使用了王氏杂货店的香皂所致。又炫耀衣物的洁净,说这是肥皂的功劳。
对于针线等物品,她们也适时夸赞。她们还拿出少量的物品,照零售价卖给她们。那些妇人听闻后,兴趣大增,纷纷前往当地的商店询问购买。许多商店的掌柜连这些商品的模样都未曾见过,谈何售卖。
有妇人当场把从王梦瑶手中买到的一块香皂和一块肥皂,赶忙拿给商店掌柜看。掌柜们这才知晓世上竟有如此好物,一番打听后得知,这些东西均来自隆庆国安平府的王氏杂货店。而且,这家店还提供批发业务,要多少有多少。
众人听闻,心动不已。过了几日,便有商人前往隆庆国一探究竟。果然,他们顺利进到了货,回去一售卖,利润丰厚,赚得盆满钵满。接着就有很多人陆陆续续地到安平府进货,然后拉到他们的国家售卖。
此后,小店的营业时间大幅缩短,每天仅开门三个时辰,也就是六个小时,从早上九点一直营业到下午三点。毕竟,批发业务来钱更快。于是,店门口贴上了告示,告知来进货的人可前往王府找老板,老板会过来开店,并画上线路图。
平日里,王梦瑶他们清闲自在,便在空间里与莹莹等人一同打麻将、斗地主,日子过得十分惬意。而且,每个月他们依旧会在空间举办一场演唱会。只有在上一个位面,由于特殊原因,演唱会才暂停举办,在其他位面,这项活动一直延续了下来。
交换系统里的古代位面,王梦瑶给赵思雨小姐提供货物。赵思雨在当地开店后,生意兴隆,赚到钱后便用黄金与王梦瑶结算货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