疗养院的晨雾尚未散尽,带着潮湿的寒意浸润着每一寸土地。痕检科的工作人员穿着防护服,推着便携式土壤采样设备,在疗养院的后院、绿化带和围墙周边展开地毯式采样。张诚的隐秘账户揭露了资金链的黑幕,而深埋地下的实验废料,或许能成为撕开地下实验室物理痕迹的关键——林砚坚信,顾维安的实验不可能做到毫无痕迹,土壤中的化学残留,会成为无法篡改的铁证。
“按照网格化采样原则,每五米一个采样点,深度分三层:表层0-10厘米,中层10-30厘米,深层30-50厘米。”老周戴着橡胶手套,手持不锈钢采样器插入地面,土壤被缓缓取出,装入贴有编号的密封袋中,“重点采样区域是地下一层对应的地面上方、老槐树周边、围墙根和绿化带边缘,这些地方最有可能残留实验废料。”
采样工作持续了整整一个上午,共采集土壤样本127份。临时痕检实验室里,这些样本被逐一编号、登记,随后送入离子色谱仪、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中进行检测。屏幕上,各类元素和化合物的峰值曲线正在逐步形成,技术人员紧盯着数据变化,生怕错过任何一个异常信号。
“表层土壤样本基本正常,只有少量重金属超标,符合疗养院周边的环境背景值。”下午两点,技术组的小陈率先汇报初步检测结果,“但中层和深层土壤样本出现了明显异常,尤其是地下一层正上方的土壤样本,检测出了多种有毒有害物质。”
屏幕上的数据列表触目惊心:镉含量0.8mg\/kg(超出国家标准4倍)、铅含量3.2mg\/kg(超出国家标准2.1倍)、汞含量0.15mg\/kg(超出国家标准3倍),此外还检测出了苯并芘、多氯联苯、二恶英等多种强致癌有机物,以及一种未知的有机化合物。
“这些重金属和有机物,正是生物实验和化学合成实验的典型废料成分。”老周拿出之前从地下一层通风管道中提取的灰尘样本检测报告,两者的污染物种类和含量比例高度吻合,“尤其是多氯联苯和二恶英,通常是化学试剂高温反应或实验废料焚烧后的产物,这说明地下实验室长期存在化学实验,而且可能有非法焚烧废料的行为。”
林砚的目光落在“未知有机化合物”的检测结果上:“这个化合物的分子结构是什么样的?有没有与Y-327试剂的成分进行比对?”
“正在进行结构解析和比对。”小陈操作着仪器,屏幕上逐渐浮现出该化合物的分子结构示意图,“它是一种复杂的有机胺类化合物,含有氮杂环结构,与Y-327试剂的核心成分有相似之处,但又多了一个酯基侧链,应该是Y-327试剂在实验过程中产生的降解产物。”
他顿了顿,补充道:“我们在张诚值班室的地毯纤维、老槐树根部的土壤样本中,也检测到了这种未知化合物,含量虽然较低,但与地下一层土壤样本中的化合物结构完全一致。这进一步证明,地下实验室确实在进行Y-327试剂的研发实验,而且实验废料通过某种方式渗透到了土壤中。”
更关键的发现来自围墙根的深层土壤样本。在编号为S-89的样本中,除了上述污染物,还检测出了微量的石墨烯纤维和钛合金颗粒——与张诚死亡现场的钓鱼线材质、李伟战术刀的成分完全吻合。“这个样本采集自围墙根30厘米深处,石墨烯纤维和钛合金颗粒的分布很集中,不像是自然渗透形成的。”老周分析道,“更像是有人故意将带有这些物质的废料埋在这里,或者是在搬运实验废料时不慎洒落的。”
技术组通过土壤剖面分析,发现污染物的分布呈现出明显的垂直渗透特征,且渗透深度与地下一层的地板厚度大致相当。“地下实验室的地板可能存在裂缝或渗漏点,实验废料通过这些缝隙渗透到土壤中,经过多年积累,形成了现在的污染分布。”小陈解释道,“我们可以通过污染物的渗透路径,反向推算地下实验室的具体位置和范围,甚至可能找到隐藏的废料排放口。”
林砚立刻让技术组根据土壤检测数据,绘制污染物分布热力图。屏幕上,红色的高污染区域与之前推测的地下一层范围高度重合,且在热力图的西南角,出现了一个明显的污染峰值点。“这个峰值点对应的地面的位置,是疗养院的废弃锅炉房。”老周看着地图,眼神一亮,“锅炉房早就停止使用了,但一直锁着门,我们之前排查时没有重点关注,这里很可能就是地下实验室的废料排放口,或者是秘密通道的入口。”
为了验证推测,林砚带领老周和几名痕检人员前往废弃锅炉房。锅炉房的铁门锈迹斑斑,锁芯早已失效,轻轻一推就吱呀作响地打开了。内部布满灰尘,墙角堆放着废弃的锅炉零件和杂物,地面有明显的水泥修补痕迹。老周用金属探测器在地面扫描,当探测器移动到墙角时,发出了急促的警报声。
“这里的土壤硬度与其他地方不同,下面可能有暗格或通道。”老周蹲下身,用洛阳铲小心翼翼地挖掘,挖到30厘米深处时,洛阳铲碰到了坚硬的物体。清理掉周围的土壤后,一块带有六芒星刻痕的铁板暴露出来,铁板上有两个对称的锁孔,显然是人为安装的。
“提取铁板周边的土壤样本,检测是否有更多实验废料残留。”林砚下令道。痕检人员立刻采集样本,同时尝试用工具打开铁板,但锁孔内部结构复杂,无法强行撬开。
与此同时,实验室传来了新的检测结果:在废弃锅炉房周边的土壤样本中,不仅检测到了之前发现的所有污染物,还检测出了微量的纳米银颗粒和聚乳酸酯——这两种物质是纳米芯片的重要原材料,与陈安体内取出的纳米芯片成分一致。“这说明地下实验室不仅进行Y-327试剂的研发,还在进行纳米芯片的生产或改装实验,废弃锅炉房很可能是实验废料的集中排放点,甚至可能是秘密通道的入口。”小陈在通讯器中汇报。
林砚看着带有六芒星刻痕的铁板,陷入了沉思:“六芒星标记再次出现,说明这是顾维安实验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块铁板下面,要么是废料储存池,要么是通往地下实验室更深处的通道。”他立刻联系技术组,“带上专业的开锁工具和探测设备,过来支援,务必打开这块铁板,查明下面的情况。”
就在技术组赶来的途中,负责外围排查的小组传来消息:在疗养院围墙外的一条废弃排水沟里,发现了几个被遗弃的密封塑料桶,桶身有瀚海重工的标志,而且桶内残留着少量与土壤样本中一致的未知有机化合物。“这些塑料桶应该是用来运输实验废料的,被人丢弃在这里,试图掩盖痕迹。”排查小组负责人汇报,“桶身的生产日期是五年前,与地下实验室启动的时间吻合,而且桶口的密封胶带上,提取到了一枚模糊的指纹,正在进行比对。”
技术组赶到后,用专业工具花了一个小时,终于打开了铁板上的锁。铁板下方是一个深约两米的垂直通道,通道壁上有锈蚀的爬梯,底部传来淡淡的化学试剂气味。老周用强光手电照射,发现通道底部连接着一条横向的地下管道,管道壁上有新鲜的摩擦痕迹,似乎近期有人通过。
“提取通道壁上的残留物和爬梯上的指纹、纤维样本。”林砚下令,“同时用气体检测仪检测通道内的空气质量,确保安全后,派人下去探查。”
气体检测结果显示,通道内没有有毒气体超标,痕检人员穿戴好防护装备,沿着爬梯下到通道底部。横向管道宽约一米,高约1.2米,足够一个成年人弯腰通过。管道内的地面上,散落着少量土壤和纤维,墙壁上有明显的拖拽痕迹。
“管道内的土壤样本中,未知有机化合物和纳米银颗粒的含量明显高于地面土壤。”痕检人员在管道内采集样本后汇报,“而且我们在管道壁上发现了一枚清晰的鞋印,尺码43码,鞋底花纹与李伟作案时留下的战术靴鞋印完全一致!”
这个发现让所有人都精神一振。林砚立刻做出判断:“这条管道就是地下实验室的秘密通道之一,李伟很可能就是通过这条通道潜入疗养院,作案后又从这里逃离。而且管道内的拖拽痕迹,可能是他搬运实验废料,或者转移某些重要物品时留下的。”
痕检人员沿着管道继续前行,大约走了五十米后,管道尽头出现了一扇金属门,门上同样有一个六芒星标志,以及一个数字密码锁,密码锁的按键上有明显的磨损痕迹,其中“3”“7”“9”三个按键的磨损最为严重。
“‘3-7-9’!”林砚听到汇报后,立刻想起了张诚值班日志上的神秘数字,“这就是张诚留下的线索,对应的就是这扇门的密码!”
技术人员尝试输入“379”,金属门发出“咔哒”一声轻响,锁芯成功弹开。门后是一个约十平方米的小房间,房间内堆满了密封的塑料桶,桶身上标注着“实验废料”“危险”等字样,空气中弥漫着刺鼻的化学气味。房间的另一侧,还有一扇更大的金属门,门上没有任何标志,但锁芯更为复杂。
“这里是地下实验室的废料储存间。”老周检查着塑料桶上的标签,“这些桶的生产日期从五年前到一年前不等,说明实验一直在持续进行,而且废料都是通过这条秘密通道运输和储存的。”
技术人员对储存间内的废料进行了抽样检测,确认这些废料中含有高浓度的Y-327降解产物、重金属和致癌有机物。“这些废料如果直接渗透到地下水中,会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对周边居民的健康构成极大威胁。”小陈忧心忡忡地说道,“我们必须联系环保部门,对这些废料进行专业的无害化处理。”
林砚则盯着另一扇金属门,眼神坚定:“这扇门后面,很可能就是地下实验室的核心区域。李伟通过秘密通道潜入,不仅杀死了张诚,还可能进入过这里,拿走了某些关键实验数据或物品。”他立刻下令,“技术组尽快破解这扇门的锁芯,同时对废料储存间进行全面勘查,提取所有可能的指纹、纤维和痕迹证据;环保部门那边,立刻协调专业团队过来处理废料,务必防止污染扩散;另外,将管道内发现的李伟鞋印,与现场提取的鞋印进行最终比对,确认他的行踪。”
夜幕再次降临,疗养院的灯光在雾气中显得格外昏暗。土壤成分分析不仅证实了地下实验室的长期存在,还找到了隐藏的秘密通道和废料储存间,“3-7-9”的密码线索也得到了印证。而那扇未被打开的金属门后,究竟还藏着多少秘密?李伟是否真的进入过核心区域?这些问题,都等待着专项小组去解开。
与此同时,江澈带领的追捕小组已经抵达边境城市,根据监控线索,李伟已经进入市区,正在寻找出境的渠道。一场围绕地下实验室核心秘密的勘查,与一场跨国追缉的较量,在夜色中同步推进,疗养院的诡影,正被一点点剥离伪装,暴露在真相的灯光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