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联盟(GptRA)的成立,如同在即将倾覆的巨轮上建立了一个紧急指挥中心。然而,面对“位面吞噬者”这种完全超出常规军事和科技理解范畴的威胁,联盟高层很快陷入了一种无力的恐慌。他们的导弹无法锁定一个概念,他们的外交辞令无法与一个本能沟通。就在这绝望的僵局中,所有的目光,无论是期待、忌惮还是不得已,都投向了联盟内部那个最特殊、也是最不可控的群体——“非正常人类”,而“万象杂货铺”小队,更是这个群体中的焦点。
从“辅助力量”到“核心支柱”的转变:
以往,像周宁、余辉这样的存在,在官方层面更多被视作需要管控的“不稳定因素”或处理脏活的“特殊工具”。但现在,情况彻底逆转。
一次联盟最高级别的战略会议上,面对一张显示全球空间稳定性正在加速恶化的地图,一位资深将军沉重地承认:“我们的常规力量,在阻止下一个城市被空间褶皱吞噬或被异界能量污染方面,几乎无能为力。我们缺乏……干预‘规则’本身的能力。”
这句话,道破了残酷的现实。能够感知能量、影响规则、甚至短暂抗衡维度侵蚀的“非正常人类”,从边缘力量,一跃成为了抵御这场灾难的核心支柱,甚至是唯一希望。
重任如山压来:
“万象杂货铺”据点收到的任务指令,其性质和级别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1. “救火队”升级为“结构工程师”: 他们不再仅仅是处理具体的异常事件,而是被要求前往空间脆弱点,利用自身能力(如周宁的“断界”之势、余辉的规则计算、青囊的净化力场)尝试“加固”空间结构,延缓崩溃过程。这需要他们对世界规则有更深的理解和更精妙的操作,每一次行动都如同在刀尖上跳舞,风险极高。
2. “活体研究样本”与“技术源泉”: 博士和青囊被迫(在一定程度上)与联盟的顶级科学家们分享他们的研究成果——关于异界能量、规则碎片、灵能回路的知识。他们的身体数据、能力运用模式,也成了联盟分析“非正常人类”潜力和寻找大规模应用可能性的宝贵样本。这是一种带着屈辱感的贡献,但他们无法拒绝。
3. “探路者”与“牺牲品”: 联盟发现了一些极其不稳定、但可能蕴含关键信息的“大型空间裂隙”,却不敢派遣普通部队。这些极度危险的探索任务,自然落在了拥有最强生存和应变能力的小队身上。他们成了为整个人类文明探路的先锋,也可能是最先牺牲的棋子。
团队内部的压力与反弹:
巨大的压力和责任,让据点内的气氛再次绷紧。
· 周宁 对这种被“架在火上烤”的感觉非常不爽,在一次任务归来后,对着余辉抱怨:“我就想安生收个破烂(指收藏兵器),现在倒好,成世界支柱了?这帮家伙以前防我们跟防贼似的,现在倒什么都指望我们了?”
· 余辉 则更加沉默,他的计算力大部分用于分析联盟共享来的海量数据和制定高风险任务的生存方案,精神负荷极大。他冷静地回应周宁:“抱怨无用。我们不是为他们而战,是为我们自己,以及我们认可的存在而战。联盟只是提供了一个平台和资源,如何利用,主动权在我们。”
· 青囊 担忧地看着每次归来都更加疲惫的队员们,她的医疗压力骤增,不仅要治疗身体创伤,还要疏导越来越严重的心理焦虑。
· 鹰眼 的观测任务变得更加繁重,他必须从全球的海量信息中筛选出最危险的信号,他的预警决定着资源的分配和行动的优先级,责任重大。
· 千面 则频繁被派往联盟内部执行渗透和信息核实任务,游走于各方势力之间,如履薄冰。
· 连新加入的 墨恒,也被要求加速新装备的研发,以应对越来越诡异的威胁。
核心力量的觉悟:
尽管有抱怨和压力,但每个人都清楚,他们已经没有退路。世界存亡的重担,确实压在了他们这些“非正常”的肩膀上。这种认知,带来的是前所未有的沉重,却也激发了一种深沉的使命感。
周宁在一次成功稳定了一处即将崩溃的学校上方的空间裂缝、看着操场上惊恐的孩子们恢复平静后,难得没有炫耀,只是默默擦着【断界】,对余辉说:“……有时候,这破刀还是挺有用的。”
余辉看了他一眼,淡淡回应:“嗯。所以下次出任务,别再用它去砍路牌测试锋利度了。”
重任在肩,责无旁贷。
他们或许永远无法被普通人完全理解,或许永远要活在监控与争议之下。
但此刻,他们是站在人类文明与未知毁灭之间的,那道或许单薄、却必须坚挺的防线。
核心力量,意味着没有替补,没有退路,只能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