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万象杂货铺”的成员们逐渐回归日常任务,处理着那些不为大众所知的“d级”异常时,关于他们的传说,却如同滴入清水的墨滴,在普通民众接触不到的层面,缓慢而不可阻挡地扩散、变形,孕育出新的都市传说。这一次,不再是简单的“英雄”颂歌,而是夹杂了更多神秘、恐惧甚至曲解的复杂叙事。
碎片化的信息与发酵的想象:
尽管【长城】极力管控信息,但边境山脉那场惊天动地的能量爆发和后续的军事管制,根本无法完全掩盖。一些模糊的卫星照片(显示山脉局部地形改变)、零星的地震数据异常、以及那些亲身经历过全球异常事件又莫名好转的人们的口口相传,为想象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在网络深处的匿名论坛、神秘学爱好者的聊天群、甚至是某些边缘文化的创作中,零散的线索被拼凑、放大、再创作:
“我听我在能源部门的朋友说,那天边境山脉的能量读数爆表,绝对不是普通地震或武器试验!”
“我有亲戚住在山脚小镇,他们说那天晚上天空像裂开一样,有奇怪的光,还有低沉的吼声,后来军队就封山了。”
“是不是跟之前全球闹鬼的事儿有关?好像就是从那时候开始,那些怪事慢慢少了…”
“你们说,会不会是…有关部门动用了什么秘密武器?或者…请了‘外援’?”
“无名者”形象的诞生:
由于缺乏官方证实和清晰影像,阻止了灾难的“万象杂货铺”小队,在流传中被赋予了各种模糊而强大的代号:“守夜人”、“清道夫”、“灰烬使者”。没有人知道他们是谁,有多少人,长相如何。这使得他们的形象更加神秘,也更加容易被投射各种想象。
英雄与怪物的两极分化:
在传说演变中,逐渐形成了两种主要的叙事倾向:
· 拯救者的光环(英雄叙事): 在一些倾向于乐观和寻求希望的故事版本中,“无名者”被描绘成默默守护世界的强大存在。他们通常被形容为“拥有非人力量却心怀怜悯”、“在阴影中对抗常人无法理解的恐怖”、“以自身为代价换取了世界的安宁”。这种叙事往往与那些亲身感受到异常消退、生活恢复平静的人的感激之情相结合。在某些小圈子里,甚至出现了一种隐秘的、近乎崇拜的情绪,将“无名者”视为精神图腾。
· 危险源头的恐惧(怪物叙事): 然而,另一种声音同样强大。这种叙事强调那场战斗造成的破坏(尽管被封锁,但“永久管制区”的存在本身就是证据),以及“无名者”所拥有的、远超常人理解的力量所带来的“非人感”。
“能造成那种破坏的,真的还是‘人’吗?”
“他们今天能对付怪物,明天如果失控了呢?谁能制约他们?”
“我听说他们战斗的地方,能量残留至今不正常,植物都变异了!这种力量本身就是一种污染!”
尤其是一些与之前“熵”组织有过间接接触、或信奉某些悲观末世论的群体,更倾向于将“无名者”描绘成另一种形式的“天灾”,是行走的、不可控的、甚至可能带来未知变异风险的“人形怪物”。
官方信息的微妙作用:
【长城】对此保持的沉默和模糊态度,反而加剧了传说的发酵。既不承认也不否认,在某种程度上默许了这些传说的存在,或许是因为这有助于维持一种“存在强大守护者”的威慑,但同时也无法避免恐慌和猜忌的滋生。
据点内的耳闻与漠然:
这些逐渐形成的都市传说,偶尔也会通过键盘(李斯)的信息筛选,传到据点成员的耳中。
周宁听到某个版本把他形容成“三头六臂、口吐烈焰的巨人”时,差点没把喝下去的营养剂喷出来,拍着大腿笑道:“三头六臂?老子要是真能那样,第一个先把老余的计算终端给砸了,看他怎么算计我!”
余辉则对那个将他描述为“冰冷无情的计算机器、眼中只有数据没有人性”的版本毫无反应,只是淡淡评价:“认知偏差与信息缺失导致的典型形象扭曲,符合传播学规律。”
青囊更关注那些将小队成员描绘成“带来生机与治愈的祥瑞”的说法,觉得有些不好意思,又有点欣慰。
千面则热衷于收集各种版本的传说,并将其作为伪装时的素材库:“这个‘阴影行者’的代号不错,下次混进去听听他们还编了啥。”
对他们而言,这些传说如同远处的风雨声,或许会带来一些困扰或趣谈,却无法影响他们脚下的路。他们是英雄还是怪物,并不由别人的口舌定义,而是由他们下一次行动的选择来决定。
但这些在民间悄然滋生的议论,无疑为他们未来的行动增添了一层复杂的背景色。当他们再次为了守护什么而不得不现身时,迎接他们的,可能不全是感激,还有可能是混合着敬畏、恐惧和误解的目光。
新的都市传说已然诞生,而传说中主角们的故事,仍将继续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