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体的伤口在青囊精湛的医术和顶级资源的支持下缓慢愈合,但那场终极之战留下的心理阴影,却如同无声的幽灵,在据点的角落里徘徊。它不显于形,却能在夜深人静时,轻易地将人拖回那片规则崩坏、绝望弥漫的废墟。
周宁的“活跃”与噩梦:
周宁是表面上恢复得最“活跃”的一个。他总能找到理由在据点里晃悠,不是去“视察”他的“混沌纪念碑”,就是去工坊对墨恒的维修工作“指手画脚”,再不然就拉着千面吹嘘自己当初那“断界一刀”有多么惊天动地。
但青囊的监测数据显示,他的深度睡眠时间极短,且睡眠中心率波动剧烈。偶尔,值夜的青囊会听到他从临时宿舍里传来的、压抑着的、如同被困野兽般的短促喘息声。那是噩梦的痕迹,是深植于意识深处的、对那片虚无领域的恐惧。
第二天,周宁往往会显得比平时更加“欠揍”,用更夸张的言语和动作来掩饰那份疲惫和不安。
余辉的“冷静”与过度计算:
余辉则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他比以往更加沉默,大部分时间都待在控制室或冥想室。他似乎在疯狂地分析、计算着什么,从怪物结晶的能量图谱到全球异常事件的微小波动,甚至开始构建更加复杂的、关于“薄膜之外窥伺目光”的推演模型。
键盘(李斯)私下里对青囊说,余辉的数据库访问模式显示,他正在反复调取最终之战前后所有的战斗记录和环境数据,尤其是周宁被拖入虚无领域和他自己精神力枯竭的那段时间。这是一种潜意识的复盘,试图通过绝对理性的计算,来消化那种失控和无力感,但这本身就可能是一种精神内耗。
调解的尝试与“互怼疗法”的诞生:
青囊尝试过组织一次正式的心理疏导会议,结果可想而知。
周宁打着哈欠:“心理创伤?那是什么?能吃吗?我好得很,就是有点闲得慌。”
余辉直接给出数据:“根据现有文献,非结构性团体干预对急性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有效性低于30%。我建议将时间用于更有效率的体能恢复训练。”
会议不了了之。
然而,青囊很快发现,一种非正式的、独特的“疗法”正在团队成员之间自发形成,其核心表现形式就是——互怼。
场景一:餐厅
周宁看着余辉餐盘里分毫不变、严格按照营养配比的食物,嗤笑道:“喂,老余,你这吃的不是饭,是数据库吧?一点烟火气都没有。”
余辉头也不抬,慢条斯理地用餐叉精确地分割着一块合成蛋白:“至少我的进食行为不会因为情绪波动而影响消化效率。不像某些人,昨天因为梦见刀断了就啃了五人份的烤肉,导致夜间胃酸逆流。”
周宁被噎得直瞪眼,刚要反驳,却发现自己因为余辉这句话,昨晚那个刀碎梦魇带来的憋闷感,竟然消散了不少。愤怒转移了恐惧。
场景二:走廊
余辉站在能量分布图前凝神思考,周宁溜达过来,瞅了一眼密密麻麻的数据流,撇嘴:“又算什么呢?算算咱们下次什么时候再差点团灭?”
若是以前,余辉或许会无视或冷静反驳。但这次,他淡淡回了一句:“在计算如何在你下次冲动行事时,用最低的能量消耗把你打晕拖走,降低团队损失率。”
周宁愣了一下,随即乐了:“嘿!想阴我?那你可得算准点,别到时候没打晕我,反而被我顺走了你的宝贝计算终端!”
两人对视一眼,空气中火药味十足,却又奇异地冲淡了那份因过度沉思而带来的凝重。
场景三:复健区
鹰眼在进行手部稳定性复健,动作缓慢而专注。千面在一旁看着,忍不住嘴贱:“老鹰,你这手抖得,以后还能狙击吗?别到时候一枪打中我屁股。”
鹰眼没说话,只是冷冷地瞥了他一眼。
周宁正好路过,接茬道:“放心,他打不中你屁股,顶多打中你那张破嘴。”
千面立刻调转枪口:“总比某人强,连刀都快拿不稳了,还好意思说!”
几句毫无营养的互呛,却让复健区沉闷的气氛活跃起来。鹰眼嘴角似乎微不可察地动了一下,继续着他的练习。
这种看似针锋相对、互相拆台的对话,成了据点里独特的交流方式。它用一种戏谑、对抗的外壳,包裹着对彼此状态的察觉和某种笨拙的关心。它不允许任何人沉溺于负面情绪,因为随时会有人跳出来用毒舌把你“拽”回现实。
青囊逐渐明白了这一点。她不再试图组织正式的心理干预,而是开始有意无意地创造一些让这种“互怼”自然发生的场合,甚至偶尔也会加入战局,用她温和却精准的吐槽,“提醒”某个不注意休息的伤员。
就连神兽小呜,似乎也习惯了这种氛围。当周宁和余辉互怼时,它会悠闲地趴在旁边,尾巴轻轻摇晃,仿佛在欣赏一场熟悉的日常剧目。
心理的创伤无法一蹴而就地治愈,但在这种独特的、充满烟火气的“互怼疗法”下,那冰冷的阴影似乎在慢慢褪色。信任,在插科打诨中加固;勇气,在互相贬低里重生。
这或许不是教科书上的方法,但却是最适合这群“非正常人类”的疗愈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