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太后刘娥临朝称制,刘娥对宋仁宗的管教颇为严厉,将朝政大权牢牢的掌握在自己手中。
期间刘娥曾想过效仿武则天改朝换代,奈何阻力太大而没有成型。
刘娥去世后,登基十一年的宋仁宗终于得以亲政。
时年二十四岁的宋仁宗,从八大王那里知道,自己并不是刘娥亲生。
他的生母李宸妃,早已被赶去给真宗守陵,年仅四十六岁就去世了。
宋仁宗追封了生母为太后,但也没有去报复刘娥。
无论是生母还是养母,又或是宫人,或是外臣,他都尽量与人为善。
有一天深夜,宋仁宗想吃夜宵。
但是一想到若是叫御膳房做夜宵,以后御膳房每天都要准备夜宵,平白浪费了很多食物,因此宋仁宗就忍着饥肠辘辘过了一夜。
平时宫人要是犯了小错,宋仁宗也不会计较,对待大臣那就更不用说了。
有一次,宋仁宗想封贵妃的父亲做官,却引来了朝臣的反对,包拯在进谏时越说越激动,把唾沫星子都喷到了皇帝脸上。
宋仁宗也没有生气,而是收回了成命。
为人君止于仁,这是后世史官给宋仁宗的评价。}
各个时期的刘娥:“……不是,就因为我把控朝政,没有告诉他生母是谁,就要报复我?”
不报复养母,是优点吗?
天杀的,怎么说,作为名义上的生母,抚养和教导她都做到了,有抚育之恩吧?
垂帘听政,确保赵祯顺利继位并稳固朝政,没做错吧?
没给他亲政,那不也是他能力不够吗?
人家汉朝小皇帝,一到年纪就从太后手里夺权,外戚势力过大才会被清算。
她已经做到了一个养母该做的,还得防着养子在她死后报复?
滑天下之大稽。
【刘娥的历史评价基本上女性天花板。
仁宗远不如刘娥,刘娥死了他被士大夫玩弄于股掌之间。
刘娥刚死,他就发罪己诏,给生母开棺验尸,发现其身着皇后服饰,不是被暗害而死,才撤掉包围着刘氏家族的官兵……】
刘氏全族:“……搞咩,你爹搞的事,你杀我们泄愤?”
那赵祯该把全部知道他身世的大臣一起杀了呀,直接拿他们刘氏开刀,难道不是因为觉得自己认仇人为母吗?
无能者狂怒。
晚年刘娥内心失望不已,直接宣布抱病休养。
养了多年的孩子,恨她,视她如仇寇……
宋真宗:“……谁的眼光能有他绝?”
能有慧眼识人的眼光,还有允许皇后参政,最后让她临朝称制的,细细数下来,也就刘邦、汉武帝、李治。
之后,再没有了吧?
想起当年自己干的那些事,罪己诏天下皆知,赵祯满脸尴尬,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
当时情绪上头,不管不顾,就想为母报仇,将大娘娘的政治势力全部清算……
唉,失算了,若是能再理智些,能听得进吕夷简的劝阻,这些都不会发生。
【包拯要不是遇到宋仁宗,活不过三集。
他是一个好人,但不是一个好皇帝。
儒家文化圈,能叫仁宗,并且大家都服,已经很能说明问题了。
不是仁宗人才多,而是仁宗能容人。
宋仁宗是文人最喜欢、最理想的皇帝。】
赵匡胤:“……还真没什么毛病。”
赵祯耳根子是软了些,但他能以己度人,能听得进话,不折腾,就已经在皇帝及格线上了。
对于百姓来说,不管你这个皇帝是什么人,只要不折腾,就是好皇帝。
现在赵匡胤跟秦始皇想的是一样一样的,儿孙性情宽仁,那就找个能干的媳妇。
这刘娥不就干的很好吗,以后儿媳妇就按这种标准找。
宋仁宗:“……孙子做不到啊!”
被大娘娘压了那么多年,又来一个媳妇管着他这不能做,那不能做,这皇帝还怎么当?
大臣们:“……放心,仁宗是大宋文臣的明君。”
宋仁宗与士大夫共治天下,就这一点自知之明和自我约束力,就已经无限接近他们心中的理想明君了。
不是所有皇帝都能允许士大夫直言进谏的,宋仁宗与他们属于双向奔赴。
李世民:“……不是,这哥们儿,比我还能忍?”
至少,李世民自认受不了唾面自干这种事。
当然,魏征喷归喷,智商高地稳稳的。
包拯点了点头,若是别的皇帝,只怕他刚开口喷,就已经要被打了。
其他朝代的臣子:“……宋明两朝的臣子可真好命。”
宋仁宗的臣子更好命,难怪文曲星齐齐下凡呢。
“这皇帝对身边人挺好的。”
“像没脾气似的,要是老娘,早把那个喷口水的人两个嘴巴子了。”
“是个好人。”
“就是养不熟。”
“所以说,也不怪人家后娘对继子不上心,老了后还得靠自己的孩子。”
……
百姓听皇帝杀人都听麻了,第一次见到脾气这么好的皇帝,对宋仁宗的印象不错。
只是,他对养母的态度,却让百姓有些接受不了。
他们平民百姓最担心的就是养老问题,你养我小,我养你老,如果养子都如此忘恩负义,那道德秩序还有什么约束力?
{在其亲政的第五年,西夏李元昊称帝,与辽国宋朝分庭抗礼。
次年,李元昊发兵进犯北宋边境,宋军连连大败死伤惨重,而西夏国困民乏,经不起长年战争的消耗。
最终,双方罢兵言和。
西夏在名义上向宋朝称臣,而宋朝每年却要向西夏赐予岁币,史称庆历和议。
然而西夏可不会就此安分下来,在之后的百余年里,他还会持续不断给宋朝制造麻烦。
在庆历和议后,辽国也趁火打劫,索要关南之地,宋仁宗再次花钱消灾。
给辽国增加了十万两银子十万匹绢的岁币。}
宋仁宗:“……真没招了。”
这保护费给得窝囊,但也算是他权衡利弊后的最好选择。
再硬刚下去,只会造成更大的损失。
赵匡胤:“……硬了,拳头硬了。”
刚上好药的赵光义又挨一顿打,“哥,你冷静……”
他感觉自己总有一天要死在大哥的手里。
“你叫我怎么冷静?”
赵大一脚将赵光义踢飞出去,气得两眼发红。
这父子俩怎么回事,爹打赢了赔钱,儿子打输了赔钱,没打也赔钱……
莫不是颅内有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