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和朱棣也回过神来,这大明怎么可能这么穷,都被吹成弘治中兴了,连丧葬费都没有。
“老四,你想好怎么处理文官问题没有?”
晚年朱元璋越看越生气,有生之年没法解决这个隐患,他闭不上眼睛。
“爹,你再给我点时间,我一定能从天幕找到更好的办法。”
燕王朱棣也气得不行,内阁的成立是为了分担皇帝的工作,后面竟然连弑君这种事都敢做。
“土木堡一战,直接葬送了大明几代人的努力啊!”
永乐朱棣无奈叹息,文官士绅集团直接掌控国家,军权财政全是他们的人,要不是文官派系太多,可想而知,皇帝连那点自主权都没有。
如果大明后面再没有武皇帝收归兵权,文官弑君也不足为奇了。
大明的大臣们也觉得没脸,弘治中兴名不副实,他们这回还真甩不掉这个锅。
而正德一朝,众官员对内阁杨廷和、刘健等人口诛笔伐,涉嫌暗杀帝王的人怎能仍身居高位。
各个时期的朱厚照冷若冰霜的扫射朝中众人,他与文官集团已然撕破脸,换了这波,下一波也不一定安全……
气若游丝的朱佑樘反思自己一心施仁政,大肆封赏贵族外戚,导致土地兼并严重、外戚权力过大、军队虚弱等问题出现。
在他的纵容下,文官集团迅速膨胀,最后,这些因他而扩张势力的文官集团成了儿子的催命符。
弘治中兴,就是个笑话。
“儿子,爹对不起你啊!”
十五岁的朱厚照给他爹抹眼泪,叹了口气,“爹,我以后会保重身体的,你也要好起来。”
从发病到驾崩就八天时间,今天已经第七天了……
大清皇帝:“……菜就是菜,说什么被抹黑。”
装.逼的时候拉踩大清,垃圾的时候倒怪我们把话说重了。
就一个成化犁庭,有什么可吹的?
他们把朱元璋的后代子孙都杀了,没有一百万也有十几万,他们也没吹啊。
【穿越必备技能,复刻现代杂交水稻。】
“杂交水稻,是粮食?”
天幕底下所有人激动不已,“民以食为天”,粮食生产和储存是古代王朝的头等大事,直接关乎国家兴衰存亡。
而且,他们打仗就是打粮食战,拼的就是后勤保障能不能支撑战争消耗。
如果粮食能够增产,百姓吃饱,国家大部分的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在古代粮食短缺是常态,一遇天灾人祸便会陷入饥荒。
假如能复刻出现代的杂交水稻,不仅能重塑粮食安全的定义,还可能通过连锁反应影响文明进程。
那么,在古代如何培育杂交水稻呢?
众所周知,水稻是雌雄同体的植物,不需要找对象就能培育出后代。
而三系法就是通过不育系作母本,利用保持系来繁殖不育系,再用恢复系给不育系授粉。
而达到生产具有杂种优势的杂交种子,首先在每日的上午九时至十一时,此时正是水稻开花最盛的时候。
在百亩良田中,找到这种花药干瘪苍白水浸状的,像枯萎的细丝不开裂且几乎没有花粉飘出的植株。
这便是雄性不育株。
除了良田,还要去荒野沼泽地寻找野生稻。
或者到不同村庄的老农家田地里,观察各种不同的本地品种,种类越杂找到的几率越大。
找到后,立即用手帕将整个稻穗套住并扎紧。
这样可以防止风吹或其他水稻的花粉污染它,待其成熟后解开袋子检查。
如果套袋的稻穗颗粒无收,而旁边未套袋的正常稻穗结实良好,那基本可以确定找到了传说中的母本之源——不育系。
然后将此株上极少数可能结出的种子小心收获,这便是最原始的不育系种子。
第二年,将不育系种子种下去做母本。
同时在它周围成行成片种植,几十种不同的本地水稻品种做父本。
等到水稻抽穗时,先将父本上即将开花的稻穗轻轻剪下,然后将这些稻穗拿到母本的上方,轻轻抖动让花粉落在上面。
每给一株母本授完一种父本的花粉,立即用不同颜色的丝线做好标记,写明父本编号严禁混淆。
若结出的种子仍无法形成花粉,该父本即为保持系,可用于不育系的大量繁殖。
若杂交后代可正常形成花粉,该父本即为恢复系,最后将恢复系与不育系间隔种植,并通过人工的方式促使其杂交。
即可收获杂交水稻种子,至此水稻三系法就大功告成了。}
“老张头,你可是咱村的种田好手,这杂交水稻你听懂了吗?”
“难啊,没个十年八年,研究不出来。”
“听着感觉还行,但一想啥也记不住。”
“等着吧,全国那么多种田老农,说不定能研究出来呢。”
……
毕竟是粮食,难操作是应该的,有这个方法,各朝各代都能找人去研究,不知省了多少事。
所以,即便百姓们有些失望不能马上种植杂交水稻,也没有开口抱怨天幕没有直接给他们种子。
看了这么久的天幕,大家也都知道,天幕就是照亮他们脚下路的一束光,怎么走,要不要走,还得靠他们。
天幕相信他们能创造奇迹,他们怎能辜负天幕呢。
【三系法就是通过让“母亲水稻”失去自花授粉能力,然后为她指定一位“父亲”,来批量生产高产杂交种子。
第一步,认不出到底有没有雄蕊,卒。
理论很简单,但是找野生水稻真的看天啊。
种植水稻有一定几率产生不育系,不需要到野外找野生。
不育系超级难找,在古代靠自己基本不可能。
听说杂交水稻不好吃。
饿死和难吃选一个。
要是你能培育出亩产两千斤的杂交水稻,要么直接当皇帝,要么活不过第二天。
古代想办法弄到红薯和土豆才是硬道理。
红薯和玉米、土豆是明朝才传入中国,大面积推广还是清初的时候。】
崇祯直接跳起来跟王承恩说:“快,大伴,让内阁下令推广种植这三种作物……”
红薯、土豆、玉米早已传入大明,只是因产量和适应性限制,未成为主要粮食。
而且它们的食用口感不如大米和面粉,尤其是红薯食用之后有胀气、泛酸等不良反应,不顶饿,百姓不愿种植。
现在朝廷发文让百姓种植,用来抵税收,应该会有点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