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文时期的方孝孺的亲朋好友,知道他已经入朝为官并且已经成为了建文三傻之一,连忙跑着去找族长,直接把他除族。
他不在意自己的族人,那么他们也不用在意方孝孺。
自己死就死了,你拉着十族陪葬是怎么个意思?
青年时期的方孝孺,老师宋濂和同窗纷纷惊恐又惊讶的看着他,虽然,但是,他们真的不想无缘无故就死了啊。
“啊,这人怎么回事,皇帝让他干活,他不想干,找个理由推脱就行了,为毛为了呛声让人家诛他十族?”
“哼,假清高,觉得人家皇帝不敢杀他呗。”
“是吗?可他跟另外两个可是建文三傻,看重他们的皇帝没了,他们也不想活了吧?”
“不想活了他拉上十族陪葬?人家没吃他的,没喝他的,莫名其妙就被拉上刑场杀了,谁跟他搭上关系谁倒霉。”
……
百姓对这种连累别人的人吐槽欲高涨,生活中总有些人为了衬托自己的好名声,就拉踩别人,气死了。
尤其是,人家没占他一点便宜,口头上就被说成认识他多么荣幸,这是恩赐,他们该感恩戴德。
我呸,不要脸。
【方孝孺还以为自己能流芳百世,还以为自己是忠臣,结果啥也不是。
还好是朱棣,如果是胤禛,那就要诛你十一族了,连家门拴着的旺财也得来一刀。
文人气节风骨从方孝孺这里断了。
明朝一直都是党争,朱元璋晚年都还有南北榜案,明朝的文臣本来就没什么气节,为了名和利一直斗,清军来了连奴才都当不上……
如果是外族入侵,那方孝孺的风骨会流芳百世,但人家老朱家这叔侄俩的战争导火索……还是他们三傻提议的削藩。
就是,他完全可以学习屈原,死自己一个就够了,祸害亲朋好友干什么?】
各个时期的胤禛:“……”
关我什么事?
方孝孺:“……”
是他的错,连累了这么多人。
也不怪别人说他假清高,他是削藩的智囊团之一,燕王靖难成功,自然要拿他开刀。
起草诏书就是个由头罢了。
大明文臣:“……”
怎么回事,你骂方孝孺就骂方孝孺,骂我们做什么?
我们跪清军,那当然是国破家亡了,没得选啊。
我们自然还是一片丹心向明月的。
崇祯这次没有再当桌面清理大师,而是轻叹口气,语重心长的跟大臣们说:“你们也看到天幕的预示了,清军入关,不仅屠杀百姓如猪狗,官员勋贵更是他们杀戮的第一对象。”
“如果你们不在意死后的骂名,尽管继续斗,朕就在这等着,与紫禁城共存亡。”
群臣跪下就要请罪,“陛下,臣等一心为公,只求大明千秋万代……”
“行了,别说那些废话了,早些把能打仗的将领给朕调到辽东去,李自成那里传话让他安分些,朕要御驾亲征去打建州女真。”
“如果他也想面对清军的铁蹄,那就让他拿出本事来,若他能将大清灭了,朕把皇位让他又何妨?
若他在朕的身后拖后腿,朕拼着最后一口气,也要举国之力攻打他李自成。”
踏马的,一个个,真以为这皇位这么好坐的?
真让那群野猪皮占了汉人王朝,他们全都是民族的罪人。
李自成真以为朝廷拿他没办法?
天灾人祸搞得天下大乱,朝廷的重心一直在大清那边,就没把李自成放在眼里,才让他一次次的瞎蹦跶。
清军在辽东持续数十年的巨大军事压力,几乎吸干了明朝的国力、财力和最精锐的军事力量关宁军,朝廷内部防御极度空虚。
如果在他出征攻打大清的时候,李自成再带兵进攻,很可能他人在辽东,李自成已经坐上皇位了。
有时候,崇祯真想,这皇位要不就让别人来坐了。
特么的,他这么多年没睡过一个好觉,让给别人,他就轻松了。
可是,不行啊。
大明的太祖是驱除鞑虏,再造华夏的千古一帝,成祖是世界性的永乐大帝,他想摆烂都对不起祖宗。
他才二十几岁,都不知道能不能活到三十岁。
这次御驾亲征,他一定要去,他要告诉辽东的将士们,他们大明的皇帝,不是孬种。
他们的帝王,也可以上战场,跟他们同生共死。
大臣们不敢劝崇祯不要御驾亲征,在现在这种情况下,他们确实是要鼓舞士气,给将士们信心。
在辽东的将士们已经被清军打怕了,如果崇祯不去,只是给钱,还真起不到多大的效果,因为辽东上层会贪得更多。
他们只能想到,昭告天下,皇帝御驾亲征,提振百姓对朝廷的信心。
连年的天灾人祸,百姓的日子过得苦不堪言,谁当皇帝对他们来说都不重要,但是清朝的暴行,更加让人无望。
所以,他们一定要让百姓看到希望。
除此之外,他们还要准备足够的军饷,让皇帝能够亲自给将士们放饷银,让人看到皇帝没有骗人卖命。
钱,朝廷真的给了,以前那些被贪了的,也会给他们补上。
为了准备这些银子,他们已经给南京发函,必须尽快筹措足够的粮草和银两,不能再用每年税收几百万两来糊弄了。
难不成他们真的以为清军入关,江南那些士绅能逃得过抄家灭族的命运?
别想了,每个王朝改朝换代之际,最先死的一定是那些士绅富商,不把土地还给百姓,百姓怎么活下去?
还有李自成,这些起义军大部分人心中的家国大义远远没有荣华富贵来得重要,可现在他们必须安抚,不能再乱起来了。
不然,朝廷一定会先平内乱,再打大清。
他们说的,谁敢阻止他们挽救大明这艘破船,他们就跟谁拼命。
毕竟,他们真的能想到,清朝一定会把他们这些大权在握的臣子打成奸臣。
他们就图个身后名,结果大清做事这么不讲究,他们也不会想着给对方跪下,让人家啪啪打脸。
这个时候,有些人的意见根本不重要,大家一心想驱除鞑虏,有异心的人也不敢蹦跶。
没错,那个一心排除异己的温体仁都闭上了嘴。
驱除鞑虏的功绩啊,即将在他们的手中诞生。
大清,随手除之,易如反掌。
{稳固政权之后,朱棣昭告天下,要集结天下文人共同来编纂一部图书。
由翰林院大学士解缙担任总纂修,历时五年完成。
《永乐大典》的编纂,创造了当时中国乃至世界的多项世界记录,全书共卷,约三亿七千字,汇集了古今图书七八千种,累计参与三千多人,是中华典籍史上规模最大的百科全书。
书的内容涵盖了经史子集百家之书,包括天文、地理、人事、名物以及阴阳、僧道、记忆等各家之言,包罗万象。
书的数量前所未有全套共计册,放在一起足足有四辆卡车的容量。
世界上着名的《不列颠百科全书》称《永乐大典》为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
【《永乐大典》,古往今来第一奇书。
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智慧结晶,当之无愧的中国瑰宝。
一部《永乐大典》就够朱棣称大帝了!
听说黑白两道的人都在找,里面包罗了各行各业的起源和历史,以及记载了很多行业的秘密。】
听到天幕介绍《永乐大典》的时候,所有文人的心里一片狂热,朝堂上的文臣都盯着朱元璋,恨不得现在就着手编纂工作。
“爹,这《洪武大典》的编纂工作就让我来吧,儿子肯定会好好干的。”
“爹,还是我来吧,我对古往今来的书籍比较有研究。”
小朱棣睁大了双眼看着两个哥哥争先恐后的要编书,这两个无耻之人,竟然剽窃他的功绩。
朱元璋看都没看他们,直接一锤定音,“此事交给你们大哥,你们自有你们的事要干。”
虽然,但是,老子拿朱棣那小子的功绩来用用还是可以的。
“爹……”
老爹真是偏心眼,什么都是大哥的,就连皇位,最后都给了朱允炆那个杀叔叔的兔崽子。
他们到底是不是爹的儿子啊。
朱标直接领命,能在有限的生命中给后世留下千古留名的东西,他非常愿意干这个事。
众文臣:太子爷,我们也非常想干,我们愿意干。
各朝代皇帝:安排上,都给朕安排上。
这可是明晃晃的功绩啊,绝不能放过。
这造反上位的皇帝脑子就是好使,居然想到做这等千古留名的好事。
【可惜流失海外了,现存的只剩两百多册。
现在想要完整版《永乐大典》唯一的希望只能挖嘉靖陵了。
不许,我不许,你去挖清朝的。
清朝只有金银珠宝,没有有用的历史文献。有书籍是篡改过的,不能完全信。
他会抢别人的,假装自己的。
乾隆一天到晚都在烧古籍。
《永乐大典》记录的不仅仅是经史子集,还有科技艺术工艺传承,清朝在编纂《四库全书》时,删除了一堆不利于统治的文字,直接造成文化传承断代。
明朝留下的书籍史册被满清毁得大半,现在现存的大部分是从明朝墓里考古出来的,许多人物被抹除甚至历史被扭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