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以手掩面,一时无法面对众人眼里明晃晃嘲笑的目光。
为了这么个玩意儿把兄弟们全都杀了,这……
他真的想问问,老年的自己怎么想的?
难道他真的想不到,老四会反吗?
马皇后叹了口气,人越老,脑子越不够用,连朱允炆那小子都没看透,那洪武大帝,终究是老了。
朱棣则是目瞪口呆的看着天幕,这侄儿,有点猛啊。
那自己造反,也不是什么十恶不赦的大罪啊,为了自保造反,老爷子可不能打他咯。
而被天幕点名的诸王,则是一脸涨红,老四反了,他们束手就擒,显得他们很窝囊啊。
朱允炆那小崽子,he tui
“刚谁说的这皇帝宽容仁慈,站出来,我不打死你。”
“这等无情无义,残害至亲之人,配称仁孝二字?”
“你没听清楚,人家说的是,对文官宽容仁慈。”
“哼,这种皇帝再如何宽容仁慈,不为百姓干正事的,算什么好皇帝。”
“就跟那个谁,先前那个也对兄弟赶尽杀绝那个皇帝一样,园子修那么大,银子都是从百姓身上刮下来的。”
“就是,那么多皇帝,就他聪明,各种改革,结果革了个寂寞,效果还没出,全被儿子废掉了,还让百姓为贪官买单。”
“不是汉人的皇帝,人家怎么会考虑汉人的死活,他们肯定觉得人死得多了,剩下的人才不敢反抗。”
……
百姓们越扯越远,各种蛐蛐,连对皇帝的惧怕都忘记了。
朱允炆整个人僵硬又激愤的坐在皇位上,看着天幕预示自己的失败,也许,今日他真要命丧于此了。
康熙朝的众阿哥嘲讽一笑,可以啊,胤禛跟这朱允炆一样,还有两幅面孔呢,平时唯唯诺诺装孝子,上位之后对至亲重拳出击……
竖子,非人哉!
{对于建文帝来说,最终的目标直指大明的诸藩之首,燕王朱棣。
但削掉了五个藩王,却让整个局势更加恶化,结果导致几乎所有的藩王都站在了燕王朱棣的一边。
而实力最强的燕王朱棣面对兄弟们悲惨的下场,和即将被削除的危险,感到了形势的紧迫。}
【朱棣:侄儿不动我,我也不想靖难。
只能说,朱允炆太嫩了。
摊上齐泰和黄子澄这俩卧龙凤雏,朱允炆这个幼主很难不干傻事。
建文三傻和建文属于互相成就。】
洪武朝的朝堂众人全都屏着呼吸,期待着朱棣的反击。
只有小朱棣也不知道为什么,天幕明明在夸他,可他就是心里总有一股不好的感觉。
朱允炆在龙椅上如坐针毡,如芒在背,如鲠在喉,天幕说什么,建文三傻?
黄子澄和方孝孺、齐泰居然被叫建文三傻,他做的都是傻事?
不可能。
这不可能。
朕怎么可能错?
建文三傻:“……”
一世英名,这辈子都洗不掉这个标签了。
很可能,千年之后,这个标签还是属于他们……
晚年朱元璋:莫名的共情了秦始皇,他现在就想坑儒……
{朱棣知道自己是难逃此劫,为了麻痹朝廷,争取时间。
朱棣不惜自毁形象,装成了语无伦次、荒诞不惊的疯子,让建文帝放下戒心,并拉拢精兵强将,密谋反击。
而另一边,燕王府的所有的护卫,几乎全都被朝廷用借口调走,朝廷方面的大军包围着北平,燕王朱棣只剩下了最精锐的部队,心腹八百人。}
【这绝对是永乐大帝最想删除的黑历史。
没错,连篡位都得让一位。
哈哈哈,这叫什么,卧薪尝胆的另一种写照?
跟猪抢食吃,绝对是永乐大帝牺牲最大的一次。】
永乐朱棣:“……”
天幕,你也没放过我。
我就知道,这事一定会被拿出来群嘲。
算了,李世民都被笑成啥样了,他永乐大帝的胸怀必然不能输。
三兄弟看着老爷子的黑脸,背过身去偷偷暗爽。
朱元璋一脸惊奇的看着朱老四,没想到,朱老四这么豁得出去,不愧是敢造反的人。
他朱重八真是看走眼了。
我儿真有大帝之姿。
小朱棣:“……”
天幕很爱干净,却将他永乐大帝的颜面扫地,真是太丢面了。
乾隆轻蔑一笑,“哼,跳梁小丑。”
朱棣这种窃国贼,吃猪食都便宜了他。
康熙则是头大,天幕真是很喜欢明朝啊,就连朱棣的黑历史,也是满满的赞赏。
他们大清,可不能被反清复明颠覆了。
【霍去病:八百就八百,直击匈奴老巢。
张辽:八百就八百,威震逍遥津。
李世民:八百就八百,玄武门对掏。
朱棣:八百就八百,奉天靖难。
我:八百就八百,学生证看一下。】
朱元璋等人的目光又集中在朱棣的身上,好小子,八百人就敢起兵。
大明中央野战军的能力,他们最是清楚了,每一个人的手上都沾着北元人的血。
朱允炆这都能输,是他们怎么也想不到的。
朱棣,真这么厉害?
小朱棣嘿嘿一笑,他真就这么厉害。
汉武帝开心的给霍去病倒了杯酒,“不愧是朕的冠军侯,后来人再厉害,也得屈居你之下。”
霍去病:“……嘿嘿。”
没错,老子就是这么厉害。
世界性的大帝又如何,他霍去病可是永远的冠军侯。
看到霍去病一脸傲娇,假装矜持的样子,卫青也轻轻笑了笑。
“文远的威名,从此天下人皆知。”
曹操站起身拍了拍张辽的肩膀,目光满是赞赏,这可是他的部下。
张辽::“……嘿嘿。”
托孙十万的福,他也在天幕出了回名,还是跟霍去病相提并论的名,这他娘的,得吹一辈子。
什么,李典和乐进那两人也得算上,李典占“八百破十万”的一半?
占就占呗,反正天幕没提他俩,怎么说都是他最牛。
哈哈哈!!!
他娘的,光宗耀祖了。
从此以后,他张辽就是牛.逼的代名词。
李典和乐进看着这货乐呵呵的,只想给他一脚。
凭什么三个人的荣耀,就他一个人出了名。
他们不服。
李世民:“……惊喜来得猝不及防。”
“陛下,天幕都认可您的英明神武,杀伐果决。”
玄武门这块心病,今日就可去了。
李世民掩面而泣,没想到,他这一生最大的污点,竟能得到天幕的认可。
当真死而无憾矣。
李建成的内心无比复杂,一口气哽在咽喉,让他浑身难受。
英勇吗?
他跟元吉两条命换来的!
永乐朱棣想到当时起兵一往无前的勇气,就有些佩服自己。
现在再让自己打一遍靖难,他都没把握能打赢。
{公元1399年,朝廷密诏北平行都指挥使司张信,以谋反之名,抓捕燕王朱棣。
然而出乎意料的是,张信却将密诏透露给了朱棣。
在姚广孝等人的劝说下,朱棣终于痛下决心,准备与建文帝的朝廷分庭抗礼。}
【大明魅魔的第一个小弟。
大明战神李景隆即将上线。】
朱元璋等人齐齐看向了曹国公李文忠,大家都是战神,为毛这货能生出战神儿子?
凭什么?
李文忠挺了挺胸膛,没想到有一天能因为儿子挣面,这感觉实在是爽。
朱棣想了想李景隆那货,实在想不到,他哪一点配得上战神这两个字。
难不成,长大后的李景隆基因突变了?
在济南城外转动脑筋,想着要不要投的李景隆被天幕这个高帽子,搞得不上不下的。
大明战神,这个名头,他不敢动。
一动不动的看着朱棣。
朱棣:“……”
嘛意思?
你到底嘛意思?
打不打?
不打你就回家去。
换个能打的人来。
永乐朱棣又摸了摸鼻子,今晚要见的人又多了一个。
“这些皇帝怎么回事,一个看八字点将,一个听文官点将,他们到底懂不懂打仗?”
“皇帝懂什么?他连北京城都没出去过。”
“哦,也是,这皇帝也不行。”
百姓觉得这些皇帝真是把打仗当儿戏,都不认真一点,要是自己儿子因为昏君的无知送了命,她们肯定日日诅咒这个皇帝快点死掉。
{公元1399年的七月初五,燕王朱棣以国家有难,朝廷出了奸臣,清君侧为名起兵,发动靖难之役。
大明王朝在建国三十多年后,再次爆发了席卷半壁河山的一场大战。
当天朱棣诱杀了建文帝,派去监督他的都指挥使谢贵以及同样监督他的布政使张昺。
战事之初,因北方诸将大多是朱棣原来的部下,大部分都投降了朱棣,经过一个晚上,朱棣夺取了北平九门,三天便稳定了北平。
一个月之内,燕王的军队达到了数万人之多,凯歌高奏的燕军迅速挥师南下。}
【朱棣:我爹留了祖训,所以我奉天靖难。
朱棣:我就听到了擒王进京,其他的我就不知道了。
我只听到这个:点头yes摇头no,奉天靖难gogogo
来是e去是go玄武门里double Kill】
朱元璋想了想祖训,又看了看老四,他娘的,还真让他有了正当借口起兵。
“老四,你说,咱的祖训是什么?”
小朱棣挺直了胸膛大声的说:“朝无正臣,内有奸恶,必训兵待命,以清君侧之恶。”
他又不傻,早背下来了,当然知道自己起兵靠的就是这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