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天极宗小住的日子,凌尘并未专注于指点弟子修炼,反而对宗门新设立的“凡俗交流阁”产生了浓厚兴趣。交流阁位于外门区域,是一座不起眼的青砖小楼,里面却热闹非凡——有来自望星镇的陶匠,正演示如何用星尘土烧制能聚灵的陶罐;有星落村的老农,在沙盘上讲解韧星草与其他灵植的间作之法;还有几位来自流云星域的木匠,正围着一张图纸,讨论如何改进修士用的打坐蒲团,让其更贴合人体气血运行。
“凌前辈,您怎么来了?”负责管理交流阁的是位中年执事,见凌尘走进来,连忙迎上前。
“过来看看。”凌尘笑着点头,目光落在陶匠手中的陶罐上。陶罐的形状并不规则,表面布满了细密的纹路,陶匠每捏一下,都会将指尖的星尘轻轻嵌入泥坯,动作看似随意,却暗合某种能量流动的轨迹。
“这纹路……是模仿星河流转的轨迹?”凌尘问道。
陶匠是个讷言的汉子,闻言挠了挠头:“俺也说不好,就是觉得这么捏,罐子装灵泉水不容易坏,还能让水更甜些。”
一旁的老农凑过来说:“王师傅这手艺神着呢!去年他给俺们村烧的储灵缸,装的韧星草种子,发芽率比往年高了三成!”
凌尘仔细观察着陶罐的纹路,又看了看老农沙盘上的灵植分布图,心中忽然闪过一丝明悟。这些凡俗工匠或许不懂什么法则理论,却在日复一日的劳作中,摸索出了与自然能量和谐共处的方式——陶匠的纹路暗合星力流转,老农的间作之法顺应五行生克,木匠的蒲团设计贴合气血运行,这些看似朴素的经验,竟与高阶修士钻研的“能量平衡术”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这才是最本真的‘秩序’啊。”凌尘喃喃自语。不是强行制定规则,而是顺应事物的本性,在细微处引导,让能量自然流转,让万物各得其所。
他走到木匠身边,看着图纸上的蒲团设计。蒲团的夹层中,被设计成了类似蜂巢的六边形结构,每个小格里都能填充不同的灵棉。
“为啥要做成六边形?”凌尘问道。
领头的木匠是位老者,捋着胡须笑道:“前辈有所不知,俺们试过圆形、方形,就数六边形最省材料,还最结实。而且啊,这形状跟蜂巢一样,能让灵棉的灵气散得更均匀,修士打坐时,气血不容易淤堵。”
“蜂巢……”凌尘心中一动。蜜蜂筑巢时从不会刻意计算角度,却能造出最节省空间、最稳固的六边形巢穴,这何尝不是一种“自然秩序”?宇宙中的星辰运转,原子排列,许多最稳定的结构,往往都不是人为设计的复杂形态,而是自然演化出的简洁平衡。
他忽然想起星盟大会上讨论的“混沌秩序转化阵法”,阵法的设计图复杂无比,动用了数十种符文,却始终无法完美解决能量反噬的问题。或许,问题就出在“过于刻意”上?
“老先生,能否借您的图纸一看?”凌尘问道。
木匠连忙将图纸递上。凌尘接过图纸,指尖在六边形结构上轻轻一点,识海中的万象宝镜微微转动,将蒲团的结构与阵法符文重叠。奇妙的是,那些复杂的符文在六边形结构的映衬下,竟自动简化了许多,原本冲突的能量节点,也变得顺畅起来。
“原来如此……”凌尘眼中闪过一丝亮彩。阵法的核心是引导能量,而非束缚能量。就像木匠的蒲团,用最简单的结构创造最和谐的空间,阵法或许也该如此——摒弃冗余的符文,顺应能量的自然轨迹,让混沌与秩序在流动中自行平衡。
他拿起笔,在图纸的空白处快速勾勒起来,将六边形结构与阵法符文结合,删繁就简,很快便画出一幅新的阵法草图。草图上的符文不再密集交错,而是如同蜂巢般有序排列,形成一个个独立又相连的能量单元,既可以引导秩序之力,也能容纳混沌之力,两者在单元间流转,相互转化,却不冲突。
“这是……”木匠老者看着草图,虽不懂阵法,却觉得这图案透着一股说不出的和谐感。
“或许,这就是转化阵法的关键。”凌尘将草图递给执事,“把这个交给风语宗的苏宗主,或许能帮上忙。”
执事接过草图,见上面的阵法结构简洁却精妙,不禁咋舌:“前辈仅看一张蒲团图纸,就悟出新阵法了?”
凌尘笑了笑,看向正在忙碌的凡俗工匠们:“不是我悟出来的,是他们教我的。”
真正的智慧,从来不止存在于修士的典籍中,更藏在凡俗的烟火里。这些在土地上、工坊里摸索出的生存智慧,是最贴近自然的“秩序法则”,也是宇宙平衡最坚实的根基。
离开交流阁时,夕阳的余晖透过窗棂,照在工匠们专注的脸上,也照在那些半成品的陶罐、蒲团上,泛着温暖的光泽。凌尘知道,自己此次回天极宗,收获远超预期。
他不必再去刻意寻找修复法则的方法,因为法则的修复,本就藏在这些平凡的创造里,藏在万物顺应自然的生长里。
天极宗的钟声响起,回荡在山谷间。凌尘抬头望去,只见云尘和一群少年弟子正从演武场跑过,他们的笑声清脆,如同山间的清泉,带着蓬勃的生机。
或许,这就是最好的结局——前辈们用生命守护的和平,开出了平凡而热烈的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