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雾刚从海岸线上退去,林野已扛着石斧站在避难所外。昨夜研究岩石刻痕到深夜,眼底还带着淡淡的红,但手里的动作却丝毫没慢——山壁刻痕的秘密急不得,眼下最要紧的,是赶在旱季来临前储备足够的干肉。
前几日狩猎鹿群虽未成功,却在雨林边缘设的陷阱里逮住了三只肥硕的野兔,此刻三只野兔被藤蔓捆着,放在石灶旁的石板上,皮毛油亮,还在微微挣扎。林野拿起石刀,先在兔耳后轻轻一敲,让它们快速失去知觉——这是他从雾族少年那里学来的,既减少猎物的痛苦,也能让肉质更鲜嫩。
处理猎物的过程熟稔利落。他用石刀从野兔腹部划开一道小口,小心翼翼地取出内脏,只留下肝脏和心脏——这些是难得的营养,可煮成肉汤。接着剥去兔皮,动作轻柔却迅速,避免扯破皮毛(兔皮可鞣制成柔软的垫子)。最后将兔肉切成大小均匀的块状,用清水冲洗干净,放在阳光下沥干水分。
“光有兔肉不够,得再去海边看看。”林野把兔肉块放在石板上,背起弓箭往海岸走。昨日涨潮时,他在潮间带看到过不少肥美的蛤蜊和小海螺,如今退潮,正是捡拾的好时机。
海岸边的礁石上还沾着海水,踩上去滑溜溜的。林野弯腰,手指快速在礁石缝里摸索——蛤蜊藏在湿润的泥沙下,一碰就会闭合,很好辨认。他从工具篓里拿出竹篮(第12章自制),将捡到的蛤蜊一个个放进去,偶尔还能摸到几只小螃蟹,也一并收进篮里。不到半个时辰,竹篮就装得满满当当。
回到避难所,林野先把蛤蜊和螃蟹倒进陶罐里养着(留着新鲜食用),然后开始处理兔肉。他在避难所旁的空地上搭起两根木架,又在木架上横放了几根细木杆,做成一个简易的晾晒架——这是他昨天晚上就想好的,比直接铺在石板上晾晒更通风,干肉不容易发霉。
接着,他在兔肉上撒了些粗盐——这盐是他上个月在海岸边的盐滩上刮的,经过反复过滤晾晒,杂质已很少。粗盐不仅能调味,更能防腐,让干肉保存得更久。林野用手轻轻揉搓兔肉,确保每一块肉上都裹上了盐粒,然后将肉块一块块挂在细木杆上。阳光正好,金色的光线洒在兔肉上,很快就析出了细小的水珠。
“还得再猎些猎物。”林野看着晾晒架上的兔肉,心里盘算着。三只野兔的肉晾干后,顶多够他吃十天,要应对至少一个月的旱季,远远不够。他想起之前在雨林里看到的鹿群踪迹,还有潮间带偶尔出现的海鸟——多一份猎物,旱季就多一分底气。
他拿起弓箭,再次走进雨林。这次他没去深林,而是在边缘地带转悠,眼睛盯着地面的痕迹,耳朵听着动静。走了约莫一个时辰,前方突然传来“咕咕”的鸟鸣声——是山鸡!林野屏住呼吸,悄悄绕到一棵大树后,果然看到两只色彩斑斓的山鸡正在啄食草籽。
他缓缓抽出箭,拉弓、瞄准,这次没有急着发射,而是等山鸡低头啄食的瞬间,手指一松,“咻”的一声,箭头精准地命中了其中一只山鸡的翅膀。山鸡受惊,扑腾着翅膀想飞,却被箭钉在地上。另一只山鸡扑棱着飞走了,林野没追,快步走过去捡起山鸡——这只山鸡足有两斤重,够晒不少干肉。
回到避难所时,夕阳已开始西斜。林野处理好山鸡,将鸡肉切成块,和兔肉一起挂在晾晒架上。他又在晾晒架旁生起一小堆火,不是为了烤火,而是用烟火驱赶蚊虫——夜里潮湿,蚊虫多,容易在肉上产卵。
火光映着晾晒架上的肉,林野坐在石灶旁,喝着温热的蛤蜊汤,心里踏实了不少。他看着那些渐渐失去水分的肉块,想起上次雨季时,因为没有储备食物,差点饿肚子的窘境。“这次有了干肉,就算旱季不下雨,就算猎物难寻,也能撑过去。”他摸了摸晒得微微发烫的兔肉,嘴角露出一丝笑意。
夜里,林野起来查看了两次晾晒架。第一次加了些柴火,让烟火继续弥漫;第二次把已经半干的兔肉翻了个面,确保两面都能晒到。月光洒在晾晒架上,肉块的影子被拉得长长的,像一串串挂在木架上的希望。
第二天一早,林野发现兔肉已经晒得半干,表面泛着淡淡的油光。他把半干的兔肉用兽皮包裹好,防止受潮。然后又拿出新鲜的兔肉和山鸡肉,继续挂在晾晒架上。
接下来的几天,林野每天都重复着“狩猎—处理—晾晒”的流程。他又猎到了两只山鸡、一只野兔,还在潮间带捡了不少蛤蜊和海螺,晒了满满两兽皮袋的干肉,还有一陶罐的干蛤蜊。储物阁里,干肉堆得越来越高,林野心里的底气也越来越足。
这天傍晚,林野坐在草床上,看着储物阁里的干肉,又摸了摸怀里的铜钥匙,心里想着:旱季要来了,深林里的刻痕、雾族、铜钥匙的秘密,等熬过旱季,再慢慢去探索。眼下,好好活下去,才是最重要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