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的阳光透过“星光基金”办公室的玻璃窗,落在林晚星手中的合作协议上。纸页上“师范大学x星光基金 师范生定向培养计划”的标题格外醒目,下方的条款清晰写着:为星光基金资助的乡村女孩提供师范专业定向名额,涵盖学费减免、实习指导、就业帮扶,毕业后可回到家乡乡村学校任教。
林晚星指尖轻轻划过协议上的签名栏,眼眶忽然有些发热。从三年前第一次在贵州山村遇到想当老师却没钱读书的小娟,到今天终于和师范大学敲定合作,那些深夜修改方案、反复沟通院校、走访乡村学校的日子,此刻都有了沉甸甸的回响。
“林老师,师范大学的王教授刚打电话,说下周可以一起去贵州的几所乡村学校调研,看看孩子们的学习环境,也跟当地教育局对接下定向培养的落地细节。”基金助理小陈抱着一摞资料走进来,脸上满是兴奋,“还有,您之前资助的几个高三女孩,听说有师范生定向名额,特意发消息问能不能报名,她们说想跟星光老师一样,回村里教孩子。”
林晚星接过资料,翻到那几个女孩的信息——小娟的成绩排在全县前五十,志愿栏里填着“师范专业”;家在云南山区的阿雅,作文里写着“想让村里的女孩都能读到高中”;四川凉山的晓晓,去年跟着林晚星参加过“乡村教师体验营”,回来后就把qq签名改成了“要成为照亮大山的光”。
“把定向培养的报名流程整理好,发给每个符合条件的女孩,有不懂的地方,咱们一对一跟她们解释。”林晚星叮嘱道,手指在小娟的名字上轻轻停顿,“尤其是小娟,她家里之前还在犹豫让她读师范还是早点打工,我得亲自跟她妈妈通个电话,好好说说定向培养的好处。”
正说着,手机突然震动起来,屏幕上跳出“念熙”的名字。林晚星笑着接起电话,还没开口,就听见女儿兴奋的声音从听筒里传来:“妈!我刚在学校看到‘乡村支教志愿者’的报名通知,已经填好申请表了!要是能考上,我想去您之前说的贵州山村,跟那些姐姐们一起教孩子!”
林晚星心里一暖,握着手机的手轻轻收紧:“傻孩子,支教可不是轻松事,山里条件苦,冬天没有暖气,夏天蚊虫多,你确定能适应?”电话那头的江念熙立刻反驳:“妈,我不怕苦!上次跟您去贵州,看到村里的孩子在漏风的教室里还认真读书,我就想以后一定要来帮他们。再说,我学的社会学,正好能给孩子们上性别平等课,跟您之前教我的一样,告诉他们‘女生也能当科学家,男生也能当老师’。”
听着女儿坚定的语气,林晚星忽然想起江念熙小时候的样子——跟着她去基金活动现场,会主动帮乡村女孩整理书包,把自己的绘本送给她们;高中时组织“旧书捐赠”,跑遍全校收集了五百多本书寄到山区;大学加入性别平等社团后,更是把大部分课余时间都花在社区宣传、乡村调研上。
“好,妈支持你。”林晚星的声音里满是欣慰,“正好下周我要跟师范大学的教授去贵州调研,顺便去看看小娟她们。你要是有空,咱们可以一起去,提前看看你想去的支教学校,跟孩子们聊聊天。”
“真的吗?太好了!”江念熙的声音里满是惊喜,“我这就跟社团请假,把下周的时间空出来!对了妈,您之前说的师范生定向培养计划,是不是已经定下来了?我到时候能不能跟那些姐姐们聊聊,问问她们想教什么科目,说不定我还能帮她们准备面试呢!”
挂了电话,林晚星把和江念熙的约定记在笔记本上,旁边画了个小小的星星——这是她们母女俩的小习惯,重要的约定都会用星星标记,就像当年江念熙说要“帮山里的姐姐读书”,林晚星说要“让每个女孩都有选择的权利”,那些星星如今都慢慢变成了现实。
一周后,林晚星和江念熙一起坐上了前往贵州的火车。江念熙特意带了两大包东西:给孩子们的文具、适合乡村孩子读的绘本、自己整理的“性别平等课教案”,还有江逸晨特意设计的“无性别”卡通贴纸——蓝色的星星、粉色的月亮、黄色的太阳,每种图案都没有标注“男孩款”“女孩款”,江逸晨说“要让孩子们知道,喜欢什么颜色都可以”。
“姐,你看我哥设计的贴纸,是不是特别可爱?我打算发给孩子们,跟他们说‘喜欢哪个就拿哪个,不用听别人说男孩该喜欢什么、女孩该喜欢什么’。”江念熙拿出贴纸给林晚星看,眼睛亮晶晶的,“还有我准备的教案,里面有‘职业猜猜乐’的游戏,我把医生、老师、工程师的照片混在一起,让孩子们猜他们的性别,再告诉他们‘职业没有性别之分’。”
林晚星接过教案,翻看着里面的互动环节,忍不住笑了:“比妈当年第一次上平等课准备得还周全。不过山里的孩子可能比较害羞,你提问的时候要耐心点,多鼓励他们发言,就算说错了也没关系。”
火车抵达贵州县城时,已经是下午。师范大学的王教授和当地教育局的工作人员早已在车站等候,一起坐车前往第一个调研点——小娟所在的乡村中学。车子行驶在盘山公路上,窗外的群山层层叠叠,偶尔能看到山坳里的土坯房,屋顶上飘着袅袅炊烟。
“前面就是小娟的学校了。”当地教育局的张主任指着前方说。林晚星和江念熙抬头望去,只见一座崭新的教学楼矗立在山脚下,操场边缘种着几棵高大的香樟树,几个穿着蓝色校服的孩子正在操场上追逐打闹,笑声顺着风飘进车窗。
“这所学校是去年新建的,之前的老校舍漏风漏雨,孩子们冬天上课都要裹着棉袄。”张主任介绍道,“现在有了新教室、新操场,还有了图书室,就是缺老师,尤其是英语、美术这些科目,有时候一个老师要带好几个班。”
走进校园时,小娟正在图书室里整理图书。看到林晚星,她立刻放下手里的书,跑过来抱住她:“林老师!您怎么来了?我还以为要等高考后才能见到您呢!”当听到师范生定向培养计划已经敲定,自己符合报名条件时,小娟的眼睛瞬间红了,紧紧攥着林晚星的手:“真的可以读师范吗?我妈之前还说,要是考不上免费的专业,就让我去打工……”
“傻孩子,不仅能读师范,学费还能减免,毕业后还能回村里当老师。”林晚星帮小娟擦了擦眼泪,把江念熙拉到身边,“这是我女儿念熙,她报名了乡村支教,以后说不定会来你们学校教书,你们可以先聊聊,让她给你讲讲大学的生活。”
江念熙立刻拉着小娟的手,从包里拿出自己的大学相册:“你看,这是我们学校的图书馆,这是我们社团搞的性别平等活动,以后你读师范了,也可以组织同学们搞类似的活动,告诉更多人‘平等很重要’。”小娟凑在相册前,认真地看着每一张照片,小声说:“我也想考这样的大学,想跟你一样,给孩子们上平等课。”
当天下午,林晚星和王教授一起考察了学校的教学设施,和校长讨论了师范生定向培养后的就业安排;江念熙则留在图书室,给孩子们上了一节简短的“性别平等课”。她拿出准备好的贴纸,让孩子们自由选择,当看到有个小男孩犹豫着不敢拿粉色月亮贴纸时,她笑着说:“粉色很好看呀,喜欢就拿,不用听别人说男孩不能喜欢粉色。”小男孩眼睛一亮,立刻接过贴纸,贴在自己的书包上。
下课的时候,有个小女孩拉着江念熙的衣角,小声问:“姐姐,我以后能当飞行员吗?我妈说‘女孩不能开飞机’。”江念熙蹲下来,认真地看着她说:“当然可以!只要你努力读书,以后想当飞行员、想当科学家、想当老师,都能做到,不用听别人说女孩该做什么。”
看着孩子们天真的笑脸,江念熙忽然明白,自己为什么这么想去支教——不是为了“吃苦”的经历,而是为了能像妈妈、像星光老师一样,在孩子们心里种下“平等”和“梦想”的种子,让他们知道,不管出身在哪里,不管是男孩还是女孩,都有权利追求自己喜欢的生活。
第二天,林晚星和江念熙一起去了小娟家。小娟的妈妈正在院子里喂鸡,看到她们来,连忙放下手里的饲料,有些不好意思地说:“林老师,之前我总觉得女孩读书没用,让您费心了。昨天小娟跟我说了定向培养的事,我才知道读师范能免学费,还能回村里当老师,是我之前糊涂,差点耽误了孩子。”
林晚星握着她的手,语气温和:“大姐,您别这么说,哪个家长不希望孩子好?现在政策这么好,小娟又这么努力,咱们得支持她,让她成为村里第一个师范生,以后还能帮更多村里的孩子。”江念熙也跟着说:“阿姨,我以后去支教,说不定还能跟小娟一起工作,咱们一起把村里的学校办好,让更多女孩能读到高中、读到大学。”
离开小娟家时,小娟把她们送到村口,手里拿着一张自己画的画——画面上,一座崭新的学校里,女孩们穿着整齐的校服,有的在读书,有的在画画,黑板上写着“我有一个梦想”。小娟把画递给江念熙:“念熙姐姐,等你支教来我们学校,我就把这幅画贴在教室里,跟同学们一起实现梦想。”
接下来的几天,林晚星和江念熙跟着调研团队走访了云南、四川的几所乡村学校。每到一所学校,江念熙都会给孩子们上一节“性别平等课”,用简单的游戏、生动的故事,告诉他们“职业没有性别之分”“每个人都能做自己喜欢的事”;林晚星则和当地教育局、学校负责人沟通定向培养的落地细节,确保每个报名的女孩都能顺利入学、顺利就业。
在四川凉山的一所学校里,她们遇到了正在读高二的晓晓。晓晓带着她们参观学校的“星光图书角”——书架上摆满了林晚星之前寄来的书,每本书的扉页上都有孩子们的签名。“林老师,我每天都会来这里看书,您寄来的《女性科学家的故事》,我已经看了三遍了,我以后也想当科学家,回来研究山里的植物。”晓晓的眼睛里满是坚定,“不过要是考不上理科,我就报师范,跟小娟姐一样,回村里教孩子。”
江念熙看着晓晓,想起自己高中时的样子——那时候她也不知道未来要做什么,直到跟着妈妈去了一次乡村学校,看到孩子们渴望知识的眼神,才确定要学社会学,要为性别平等、为乡村教育做些事。她拿出自己的支教申请表,递给晓晓:“你看,我报名了支教,以后说不定会来这里。要是你报了师范,咱们以后就是‘战友’了,一起帮孩子们实现梦想。”
调研结束回到家时,江念熙的支教申请已经通过了初审,接下来要准备面试和培训。她把从乡村学校带回来的画、孩子们送的小礼物,一一摆放在书桌上,每天对着这些“信物”修改教案、练习讲课,累的时候就看看小娟画的“梦想学校”,瞬间又充满了力量。
林晚星也忙着整理调研资料,和师范大学一起制定师范生定向培养的课程方案——除了专业课程,还特意加入了“乡村教育政策”“性别平等教学法”“儿童心理辅导”等特色课程,邀请一线乡村教师、性别平等专家来授课,确保女孩们毕业后能快速适应乡村教学工作。
江哲和江逸晨、江念初也没闲着。江哲把《性别平等教育教材》里适合乡村孩子的内容整理出来,交给林晚星,让她发给定向培养的女孩,方便她们以后教学使用;江逸晨设计了“乡村学校校服”——耐脏的面料、方便活动的款式,没有性别之分,只有不同的尺寸,他说“要让乡村的孩子也能穿得自在、穿得开心”;江念初则制作了“乡村教育”主题的视频,记录下调研过程中孩子们的笑脸、女孩们的梦想,视频结尾写道:“每一个乡村女孩的梦想,都值得被守护;每一份对未来的约定,都终将实现。”
视频发布后,很快就引起了网友的关注。有位师范专业的大学生留言:“我也想报名定向培养,去乡村学校教书,能不能提供报名方式?”有位退休教师说:“我有三十年的教学经验,要是需要志愿者,我可以去乡村学校做指导。”还有很多网友表示想给乡村学校捐赠图书、文具,支持女孩们的教育。
江念熙把这些留言整理好,发给每个定向培养的女孩:“你们看,有这么多人支持我们,我们一定要好好努力,不辜负大家的期望。”小娟很快回复:“念熙姐姐,我已经开始复习了,我要考上师范,跟你一起去支教,一起给孩子们上平等课。”
支教培训开始的前一天,林晚星特意给江念熙收拾行李。她在行李箱里放了厚厚的羽绒服、防蚊虫的药膏、常用的药品,还放了一本自己写的“乡村教学笔记”——里面记录了她这些年在乡村学校的教学经验、和孩子们相处的小技巧。
“到了支教学校,要照顾好自己,要是有解决不了的问题,随时给妈打电话。”林晚星帮女儿拉上行李箱拉链,眼眶有些发红,“等你支教稳定了,妈就带着定向培养的女孩们去看你,咱们一起给孩子们上一堂‘梦想课’,告诉他们只要坚持,梦想就会实现。”
江念熙抱着妈妈,用力点头:“妈,您放心,我一定会好好支教,不辜负您的期望,不辜负孩子们的期待。等小娟她们考上师范,咱们一起在乡村学校办‘性别平等周’活动,让更多孩子知道,每个人都有追求梦想的权利。”
第二天早上,江念熙背着书包,拉着行李箱,踏上了前往贵州乡村学校的路。火车开动时,她给林晚星发了一条消息,附带一张自己和小娟画的“梦想学校”的合影:“妈,我出发了!等我到了学校,就给您报平安。咱们的约定,我一定会实现!”
林晚星看着消息,笑着擦了擦眼角的泪水。她走到办公室,拿出笔记本,在之前标记的星星旁边,又画了一个更大的星星——旁边写着:“和念熙的约定:一起在乡村学校上平等课;和女孩们的约定:支持她们成为乡村教师、成为科学家、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和未来的约定:让每个乡村女孩都能有选择的权利,都能在阳光下自由成长。”
窗外的阳光透过玻璃,落在笔记本上,照亮了那些小小的星星,也照亮了未来的约定。林晚星知道,这些约定或许需要很多年才能完全实现,但只要她和女儿、和那些女孩们一起努力,只要还有人在守护乡村女孩的梦想,那些约定就一定会慢慢变成现实——就像山间的小溪,虽然流淌得慢,却终将汇入大海;就像土里的种子,虽然生长得慢,却终将长成参天大树,为更多人遮风挡雨,照亮前行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