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民集团的极端环境农业布局在南极示范中心取得了巨大成功之后,并没有停下脚步,而是将目光投向了下一个充满挑战的目标——青藏高原。
这片广袤的土地平均海拔高达 4000 米以上,气候条件恶劣,环境极端,但却孕育着丰富的特色农牧产品,如青稞、牦牛等。然而,由于种植技术落后、冷链物流缺失以及市场渠道狭窄等问题,这里的农户们尽管守着如此优质的资源,却难以实现增收的愿望。
藏族农户卓玛家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例子。她家拥有 20 亩青稞田,每年辛勤劳作,收获的青稞却只能以每斤 1.2 元的低廉价格卖给本地的粮贩。除去购买肥料等成本后,所剩无几,几乎没有什么利润可言。面对这样的困境,卓玛常常无奈地对女儿说:“我们祖祖辈辈都是这么种的,能有口饭吃,不饿肚子就已经很不错了。”
刘木龙带着思琪、思远来到青海玉树,筹备 “惠民高原农牧示范中心”。刚落地就遇到了第一个难题:当地藏族农户对 “外来技术” 充满抵触。在示范中心的宣讲会上,村支书才让直摇头:“青稞是我们的‘神圣作物’,不能随便改种植方法;牦牛也是散养惯了,搞什么‘科学养殖’,万一出问题怎么办?”
思琪没有急着反驳,而是跟着卓玛去田里干活 —— 凌晨 5 点就起床跟着割青稞,中午和农户们一起吃糌粑,晚上坐在帐篷里听他们讲青稞的传说。一周后,她在宣讲会上拿出了两份数据:“这是我们在西藏日喀则试点的青稞种植数据 —— 用‘有机肥替代化肥’+‘精准灌溉’技术,青稞亩产从 300 斤提升到 450 斤,而且每斤能卖到 2.5 元;这是科学养殖的牦牛数据 —— 添加青贮饲料后,牦牛出栏时间缩短 2 个月,肉价每斤提高 5 元。” 她还特意带来了试点农户的视频,视频里的藏族大叔笑着说:“我家去年卖青稞和牦牛,赚的钱够给儿子盖新房了!”
才让和农户们沉默了,卓玛第一个站出来:“我愿意试试!要是真能多赚钱,我就带动村里其他人一起干。” 思琪立刻安排农业专家一对一指导卓玛,从选种到施肥,每一步都耐心讲解。两个月后,卓玛的青稞田长势明显比其他田好,才让主动带着村里 20 户农户来示范中心签约。
【检测到宿主子女思琪以跨文化沟通化解信任危机,推动高原农牧产业升级,系统触发 “民族地区公益赋能” 判定】【奖励:1. 藏语流利技能(思琪及示范中心团队同步解锁);2. 高原特色农牧技术包(含青稞增产、牦牛科学养殖等 8 项适配技术);3. “民族互助” 光环(示范中心获当地政府农业补贴优先资格,补贴比例提高 15%)】
思琪还在示范中心开设了 “青稞深加工工坊”,教农户们制作青稞饼干、青稞奶茶,包装上印着藏族特色图案,通过惠民电商平台销往全国。卓玛学会制作青稞饼干后,每月能多赚 3000 元,她特意给思琪送了一条亲手织的藏毯:“你就像我的亲女儿,帮我们过上了好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