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民助农模式标准化手册》发布后,首波申请落地的是黑龙江五常市的稻米合作社。合作社负责人老金带着农户代表专程来到临山县,捧着自家种的五常大米,诚恳地说:“刘总,我们种的大米品质不输任何人,可就是没章法,要么卖不上价,要么被中间商压价。您的手册我们翻了三遍,就想跟着您把五常大米的牌子打出去!”
刘木龙当即组建 “模式落地专项组”,带着手册里的 “品牌建设四步法”“渠道拓展方案” 和技术团队奔赴五常。第一步就是帮老金的合作社梳理产品定位 —— 通过检测发现,其大米的直链淀粉含量、胶稠度等指标均达到优质米标准,最终确定打造 “惠民优鲜?五常核心产区稻花香” 子品牌,包装上印上种植户编号和溯源二维码,突出 “一户一码、全程可溯” 的特点。
渠道拓展上,专项组按手册流程对接联盟现有资源:先是将大米纳入家乐超市等连锁商超的 “核心产区直供区”,接着在社区团购平台上线 “五常大米预售”,还邀请小林的直播团队到稻田现场直播收割、脱粒全过程。老金看着直播间里不断跳动的订单,激动地说:“以前我们一年最多卖 50 万斤,现在光预售就订出去 80 万斤,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
可落地过程中也遇到了难题 —— 五常部分农户习惯传统种植方式,对标准化种植的 “控肥、控水” 要求不理解,认为 “少施肥就会减产”。刘木龙没有强制推行,而是按手册里的 “示范带动法”,选了 10 户农户做 “标准化种植示范户”,免费提供有机肥料和技术指导,承诺 “减产包赔、增收共享”。
秋收时,示范户的稻田不仅没减产,大米品质还大幅提升,收购价比普通大米高 30%。看着示范户拿到实实在在的收益,其他农户纷纷主动要求加入标准化种植。老金笑着说:“现在不用我们催,大家都主动按手册上的标准来,还互相监督呢!”
五常模式的成功很快形成了 “标杆效应”,云南普洱的古树茶合作社、新疆吐鲁番的葡萄合作社等纷纷申请落地。系统 “模式标准化输出” 功能也同步升级,根据不同县域的气候、作物特点,自动生成 “定制化落地方案”—— 比如给普洱合作社的方案里增加 “古树茶养护技术” 模块,给吐鲁番合作社的方案里补充 “葡萄干深加工工艺”,确保模式落地 “不照搬、能适配”。
【检测到宿主依托标准化手册成功打造五常标杆县域,推动模式适配性落地,系统触发 “标准化模式复制与标杆建设” 判定】【奖励:现金 3000 万元,“县域定制化方案设计” 特级技能,五常大米获 “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认证,系统自主进化新增 “标杆案例推广” 功能(生成县域标杆宣传方案)】
年底,全国已有 8 个县域通过标准化模式实现增收,其中五常大米的年销售额突破 1.5 亿元,带动当地 120 户农户平均增收 8.5 万元。刘木龙在 “惠民标杆县域表彰大会” 上,将五常、普洱、吐鲁番三个县域评为 “首批惠民助农标杆县”,并发布《标杆案例集》:“这些案例证明,只要跟着标准化模式走,每个县域都能种出好产品、卖出好价钱。未来,我们要让更多县域成为标杆,让‘惠民模式’遍地开花!”
表彰大会后,慕沛灵陪着刘木龙漫步在五常的稻田边,看着冬日里平整的田垄,笑着说:“从临山县的小基地,到全国的标杆县,你用一本手册帮了这么多农户,真是不容易。” 刘木龙握住妻子的手,望向远处农户家中亮起的灯火:“这就是手册的意义 —— 不仅要自己会做,还要教会更多人做。只要大家都能靠种地过上好日子,再辛苦也值得。”
夜色渐深,五常合作社的办公室里,老金正和农户们一起研究《标杆案例集》,讨论明年的种植计划。刘木龙知道,标准化模式的落地只是全国联盟发展的新起点,未来还有更多县域等着被点亮,更多农户等着被帮扶 —— 在助人致富的道路上,他会带着 “惠民人” 继续前行,让 “惠民优鲜” 的品牌,成为每个县域的骄傲,让每个农户的脸上,都能绽放幸福的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