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的目光如同实质,沉甸甸压在宋江身上。
逼得他踉跄后退,额角瞬间布满细密冷汗。
此刻他宁愿面对出鞘利剑,也不愿承受这双能洞穿所有伪装的眼睛。
“成大事者…岂能拘于小节!”
宋江强撑着抬起头,声音里带着不易察觉的颤抖。
“我等聚义所求乃是招安报国!那些村民…是为大业不得不做的牺牲!待他日宋江位列朝堂,定当为他们请功追封,光耀门楣!”
刘备并未动怒,反而以悲悯语气反问,字字敲在宋江摇摇欲坠的心防。
“宋江,你口口声声招安,句句不离忠君爱国,我且问你…”
他声音陡然一沉:“一个用无辜者鲜血染红官袍的官,与贪官污吏有何区别。你追求的究竟是忠义?还是披着忠义外衣的功名利禄?”
“我……”
这轻飘飘的二问,比任何厉声斥责都更具力量。
宋江双腿一软,噗通一声瘫坐在地,
他不是怕死,而是在这直指本心的诘问下,发现自己毕生追求竟如此不堪。
“似你这般伪善,假借大义之名行卑劣之实,比真小人更为可恨!”
刘备眼中寒芒一闪,佩剑铿然半出鞘,杀意凛然。
“今日,某便替天行道,为青州那数百冤魂,讨个公道!”
在刘备帝王般威严的凝视下,死亡从未如此真切。
宋江吓得连连后退,脸色惨白如纸,语无伦次地嘶喊:“不!你不能杀我…晁天王…朱仝兄弟…戴宗兄弟!救…救我!”
此刻他状若疯癫,狼狈如丧家之犬,哪还有半分及时雨的气度。
这时,一道巍峨身影越众而出。
这人不是别人,正是美髯公朱仝。
他每一步都走得沉重如山,目光扫过地上狼狈不堪的宋江,万千往事涌上心头。
宋太公有五子,宋江排行第三,因面黑而被乡人称为孝义黑三郎。
他从小受父亲的教诲,忠孝义气,乐善好施,时常周济乡邻。
宋家庄院后花园,槐花开得正盛,树下有眼水井,宋江经常帮父亲从这眼井里提水浇花。
盛夏午后,宋太公喜欢在躺椅上小憩,宋江便早早地赶走猪羊牲畜,唯恐惊醒了父亲,会一边读书,一边用蒲扇给父亲扇凉。
父亲染病时,他更是衣不解带,日夜侍奉榻前,端汤喂药,问寒问暖……
往事历历在目,曾与他月下结拜的孝义黑三郎,与眼前这个为求自保不惜诛杀兄弟的伪善之徒轰然重叠,又瞬间碎裂。
朱仝闭目长叹,没有再看颓丧的宋江,而是转身,不卑不亢地向刘备抱拳行礼。
“哥哥秉公决断,朱仝拜服。然昔日宋江于我有私恩,此恩不报,此生难安。”
他略一停顿,凤目扫过在场众人,最终目光回到刘备身上,抱拳过头,字字千钧。
“朱仝在此,只为全昔日恩义,并非护他前程!今日恳求饶他一命!若他日,此獠再行不义,无需哥哥动手,朱仝必亲手斩之,然后自刎以谢天下!”
刘备看着朱仝那八尺五六的伟岸身躯,那威风凛凛的虎须髯,那重然诺,轻生死的凛然气度。
这一瞬间,时光仿佛倒流,眼前浮现的是千里走单骑的义薄云天。
刘备的眼神闪过一丝复杂的追忆与感伤,尚未开口。
晁盖,公孙胜,刘唐,戴宗这些昔日受过宋江报信之恩的好汉,相视一眼,也齐齐上前求情。
由晁盖为首,全体好汉洪声道:“哥哥!我等也在此立誓!若宋江日后再犯,不用你动手,梁山上下,必共诛之!”
说罢,众人亦挥刀割断袍角,掷于宋江面前:“宋公明,私恩已报。从今往后,你我再无瓜葛,你好自为之!”
刘备看着这为义字而请命的梁山好汉们,深感欣慰,微微颔首:“好。我便为诸位兄弟,全了这番义气。”
他转向如蒙大赦的宋江,声音冷硬如铁:“宋江,你的命是诸位兄弟用义换的。血债未消!你的罪状,梁山将檄告天下绿林!现在,带上你的罪,滚吧!”
宋江挤出比哭还难看的笑容,挣扎爬起叩首:“多谢…多谢王头领不杀之恩…多谢诸位好汉…”
他的目光下意识地在人群中搜寻吴用,那个他自以为绝不会背叛的智囊。
然而,宋江看到的却是吴用决绝扭开,不愿与他对视的侧脸。
这一眼,成了压垮他的最后一根稻草,彻底浇灭他心中最后侥幸。
宋江不懂,为何眼前的刘备能让众多好汉甘愿生死相随,而自己却落得众叛亲离。
正当他万念俱灰之际,梁山队伍里,一个黑塔般的身影悄悄摸摸挤出人群。
宋江看着这面目凶莽的黑大汉朝自己走来,脸上挤出一丝无力的笑容,拱手道:“这位…好汉有事?”
“呔!那黑厮!江湖上都道及时雨这般好,那般好!原来是这等货色…忒不仗义,俺铁牛都看不下去!”
来者正是黑旋风李逵!
话音未落,钵盂大的拳头已带着风声,嘭地一声结结实捣在宋江眼眶!
“啊呀!
宋江惨叫一声,眼前一黑,只觉眼眶火辣辣地疼,半边脸都肿了起来。
李逵兀自不解气,骂道:“俺打死你这伪君子!”
作势便要扑上,欺身再打。
宋江抱头鼠窜,忙不迭叫道:“好汉息怒!好汉息怒啊!”
“铁牛!住手!”
这时一声断喝传来,只见张教头急忙赶出制止。
“头领既然说了放他走,不得再耍性子胡来!”
李逵这才悻悻放下拳头,举目四望,只见众好汉冷眼相待,无人上来相帮。
他挠着头,无辜地看向张教头:“老爹……俺…俺是不是又犯错了?”
张教头看着这个憨直的义子,难得没有责怪,只是幽幽叹道。
“罢了,打一拳出出气,够了。咱们占着理,打多了,反倒不占理了。”
李逵摸着脑袋,似懂非懂憨笑。
“中!听老爹的!一拳就够了!”
宋江在众人一片鄙夷的目光中,顶着乌青的眼眶,灰头土脸地起身。
那两名押解公人交换了一个眼神,脸上毫不掩饰的轻蔑。
之前收受银钱时的那点客气,在目睹这一切后,早已荡然无存。
其中一人甚至不耐烦地用棍子捅他后背,呵斥:“还磨蹭什么?快走!”
宋江一个趔趄,不敢回头,不敢再去看那成千上百道如芒刺背的目光。
他就这样,如同一条真正的丧家之犬,孤零零踏上那条通往江州的漫漫长路。
背影凄凉,却再也激不起半分同情。
……
尘埃落定,刘备从容安排各部人马有条不紊撤离。
待到众人纷纷领命而去,场中渐渐空旷。
所有人都被妥善安排,唯独剩下吴用,面色苍白地立于一旁。
刘备却看都不看他。
花荣与秦明对视一眼,心中不忍,快步上前求情,言辞恳切。
秦明抱拳:“哥哥!吴学究他…当日冒险潜入青州城救我家小,此乃仁义未泯啊!还请哥哥明鉴!”
花荣亦附和:“是啊,吴学究胸有韬略,若能留下,于梁山大利!望哥哥三思!”
刘备目光终于落在吴用身上,只是那目光里有审视,有失望,更有一种深沉的惋惜。
他没有回应二人,而是径直走向吴用,声音沉稳,却带着穿透人心的力量。
“你们只知他去了,可知他为何而去?他去,是因为他算得出,救下秦明兄弟妻儿更能收拢其心!他算尽了利弊,却独独没有算一样,他本可以站出来阻止,对那宋公明说一声,此计有伤天和,不可为。”
刘备向前一步,逼近脸色愈发苍白的吴用,一字一句。
“吴用,你告诉我,你潜入城中时,看到那冲天大火,听到百姓哭嚎,你心中所想,是此乃罪孽,还是此计仍需修补?”
他声音不高,却让吴用浑身一颤。
“你救人是真,但初衷是为了抚慰自己的良知!从头到尾,都没有想过要去阻止罪业!只是在为你认同的捷径,粉刷一层自以为是的仁义!”
刘备的语气愈发沉痛,带着一种恨铁不成钢的凌厉:“你太聪明了,吴用。聪明到懂得如何告诉自己,我已尽力弥补,便可心安理得!”
最后,斩钉截铁:“你走吧。从哪里来,回哪里去吧。梁山不需要这样的聪明。若他日悟了,梁山仍有你一席之地。若不然,你我便就此别过。”
吴用猛地抬头,脸色惨白如纸,只感到一阵天旋地转。
刘备的每一句话,都像最锋利的剑,刺破了他下意识地所有辩解。
吴用张了张嘴,却发现任何言语在此刻都显得苍白无力。
最终,他什么也没说。
只是深深一揖,随即踉跄转身,如同被抽走脊梁,失魂落魄,消失在苍茫暮色。
刘备望着吴用萧索的背影,对身旁面露不忍的二人叹道:“…非是我心狠。今日我若轻易留他,日后难免重蹈覆辙。唯有将他彻底打落谷底,剥去他所有依仗,他才能真正浴火重生。”
他目光投向远方,坚定而深邃:“我要的,从来不止是一个机变百出的谋士吴用,而是一个能明辨是非,与我等志同道合,共济天下的肱骨之臣。”
……
【公告】
1.关于宋江的结局,个人觉得身败名裂对比宋江来说,比直接一刀杀了他更解气。
2.解释对宋江那么处理,是为了展示驭人手段,可能笔力不足让他变得更不讨喜了,这里剧透一下,后面打算让他去祸害王庆,像原着架空晁盖一样架空王庆,然后招安被派去打方腊。(当然你们要是不喜欢这么安排我把他写死了也行)
3.目前收集了几条书友的意见,第一是收了扈三娘,不过我真不会写男女感情尽力吧。第二是收下岳飞,没问题,打算在和朝廷正式开战后登场少年岳飞和周侗。第三加入读书人,目前能安排是张叔夜,其他像张宿两相只能大后期了。只有好的意见,能力范围内都可能采纳。
4.关于我为什么那么听劝,其实是因为这书没有大纲,现在基本都是按原着走,或者说是大纲被我删了,因为最初设定是刘备穿王伦,曹操穿田虎,孙权穿王庆,司马懿穿方腊,没错,撞了,而且是我写完十万字才发现的,本来成绩不佳外加一直拿来比,不打算写了的,是大家一直支持我,才写到了现在,所以说这一本书是完全粉丝向的作品也不为过,这里就不一一感谢了,嘿嘿,有机会把原大纲当番外发发也不错。
ps:如果哪章不合理不满意直接在章末留言,讨论,只要合理就改,不用客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