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十一年(公元206年)冬,随着汝南战事的尘埃落定和司马懿事件的余波渐平,林羽并未沉浸在军事胜利的喜悦中,而是以更深的远见,将战略重心转向内部巩固与长远发展。他深知,疆域的扩张若没有坚实的人才基础和稳固的内政支撑,不过是沙上筑塔。一场旨在网罗天下英才、深耕新占之土的宏大布局,在寒冬中如火如荼地展开。
一、 布告天下,唯才是举
洛阳州牧府内,林羽与诸葛亮、庞统、徐庶、蒯越等核心谋士连日商议,最终拟定并颁布了影响深远的 《荆州求贤令》 。此令一反当时看重门第、品行的常规,明确提出“不论出身,唯才是举;不拘品行,但求实用”的原则。令文由诸葛亮亲自执笔,辞藻恳切,意气风发:
“……方今天下分崩,社稷倾危,此乃志士仁人效命之秋也。羽虽不德,忝居荆襄,志在匡扶汉室,扫清寰宇。然智浅才疏,常恐力有不逮。若有治国用兵之奇才,或通晓律法钱谷之能士,或擅工匠农桑之巧匠,无论寒门世族,不计过往微瑕,但有一技之长,足以利国利民者,皆可毛遂自荐,或由州郡举荐。羽必虚席以待,量才授职,厚禄以养,使之尽展其才,共图大业!”
此令通过官道驿站、往来商旅、乃至“谛听营”的秘密渠道,迅速传遍荆州、司隶、益州北部、乃至曹操控制的兖豫部分地区以及江东边缘地带。其在寒门士子、怀才不遇的能人异士中引起了巨大反响,许多人视荆州为乱世中的一片希望之地。
二、 设立招贤馆,分级考核
为将求贤令落到实处,林羽采纳庞统建议,在襄阳、洛阳、宛城、汝南四座重镇设立“招贤馆”,由马良、伊籍、陈震、孙乾等有识人之明的官员轮流主持。招贤馆并非简单接待,而是设有初步的考核机制:
* 文士需应对时务策问,或展示其经学、律法、算术所长。
* 武士需演示骑射、技击,或陈述其对兵法的理解。
* 匠人需呈递其发明创造或精湛技艺的实物、图样。通过初试者,记录在册,根据其才能评级,给予相应待遇(从提供食宿到直接授予低级官职不等),并集中送至襄阳或洛阳,由诸葛亮、庞统等核心幕僚进行最终面试,量才擢用。此举极大提高了人才选拔的效率和公平性。
三、 才俊来投,群星初现
求贤令的效果立竿见影,各地人才开始向荆州汇聚:
* 荆州本土:除了早已出仕的马良、马谡兄弟,更有如襄阳杨仪(字威公,精于吏治)、宜城廖化(字元俭,虽为武将,然忠勤笃实)等一批中下层人才得到发掘和提拔。
* 中原流寓:汝南、颍川等地许多因战乱流亡的士人纷纷来投,如颍川杜袭(字子绪,沉稳有谋)、陈留赵戬(字叔茂,擅经济)等,他们的加入带来了中原地区的治理经验。
* 寒门奇才:更有如李撰(字钦仲,通晓天文、机械,由黄月英的“将作司”吸纳)、郭攸之(字演长,为人谦和,办事谨慎)等出身寒微却有一技之长的人才脱颖而出。这些新血的注入,极大地充实了荆州各级行政机构和技术部门,缓解了因地盘扩大而带来的人才短缺压力。
四、 深耕汝南,攻心为上
对于新得的战略要地汝南,林羽给予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他深知此地民风强悍,又历经刘备、曹操统治,民心复杂。在诸葛亮的策划下,一套组合拳迅速推出:
1. 轻徭薄赋:宣布免除汝南郡一年赋税,劳役减半,让饱经战乱的百姓得以休养生息。此举迅速赢得了底层民众的好感。
2. 任用旧吏:对愿意归附的原汝南郡县官吏,经过初步考察后,大多留任原职,仅派去少量荆州官员担任副职进行监督和磨合,有效稳定了地方秩序。
3. 抚恤士族:由诸葛亮、徐庶亲自出面,宴请汝南当地有影响力的士族家主,尊重其利益,邀请其子弟出仕,将地方豪强纳入统治体系。
4. 兴修水利:派遣精通水利的官员,勘察汝南境内的河流陂塘,组织军民兴修水利,恢复因战乱荒废的农田,为来年春耕做准备。
5. 整编降军:对投降的曹军士卒,择优补入赵云、吕玲绮部,其余愿意归乡者发给路费,不愿者安排屯田,妥善安置,避免了溃兵为祸地方。赵云、吕玲绮驻守汝南,不仅严明军纪,秋毫无犯,还时常帮助百姓修缮房屋、剿灭小股土匪,逐渐赢得了“仁义之师”的名声。汝南的民心,在荆州政权“软硬兼施”的策略下,开始慢慢归附。
五、 系统助力与潜在挑战
【系统提示:成功推行“唯才是举”政策,并实施有效的区域安抚策略。获得“人才虹吸”效应(未来一年内,吸引特殊人才的概率提升15%)。汝南地区民心归属度提升至70%,治安度显着改善。】
然而,挑战依然存在。曹操方面,虽暂时无力组织大规模反攻,但小股部队的骚扰和细作渗透从未停止。孙权对荆州势力膨胀的戒心日重,江东细作在荆扬边境的活动愈发频繁。此外,新附人才能力参差不齐,如何有效管理、避免人浮于事,也是对诸葛亮等人行政能力的考验。内部,以蔡瑁、张允为代表的部分旧臣,对大量提拔寒门、外来人士隐约流露出不满情绪,需要林羽巧妙平衡。
寒冬虽冷,但荆州上下却充满了一种励精图治的蓬勃朝气。林羽站在洛阳城头,看着往来穿梭的信使、络绎不绝投奔而来的士子,心中充满了期待。他明白,刀剑可以开拓疆土,但唯有人才与民心,才能让基业屹立不倒。这场无声的人才争夺战与民心经营战,其意义丝毫不亚于一场轰轰烈烈的大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