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墙雪化,暗流北上。
晨雾未散,杏花村的祠堂前已聚满了人。
青石阶上踩出层层泥印,男女老少挤在檐下,伸长脖子往里张望。
谁都知道,苏晚晴要办一件大事——她要在这穷山沟里,竖起一面叫“商盟”的旗。
祠堂正中摆着一张粗木长案,苏晚晴立于其后,一身靛蓝布裙利落束腰,发髻挽得一丝不乱,眉眼沉静如水,却自有股压得住场子的气势。
她身后墙上,挂着一幅展开的手绘长卷地图,墨线勾山川,朱砂点城池,从江南烟雨到运河枢纽,再一路向北蜿蜒至幽州边关,十七个红点赫然标注,像十七颗蓄势待发的火种。
“今日,我在此立号:晚晴商盟京师事务处。”她的声音不高,却穿透了满堂嘈杂,“首任掌柜——红姑!”
人群哗然。
红姑愣在原地,手里的包袱差点滑落。
她是苏晚晴最早收留的孤女之一,识字不多,但算盘打得飞快,心细如发,三年来管账从未出错。
可让她去京城当掌柜?
那可是天子脚下、达官贵人扎堆的地方!
“你信得过我?”她嗓音发颤。
“我不只信你。”苏晚晴将一枚刻有“晚”字的铜印递入她掌心,“我是逼你成器。”
全场寂静一瞬,随即爆发出热烈掌声。
有人抹泪,有人拍腿大笑,更多人眼里燃起了光——原来他们这些被踩进泥里的女人,也能走出去,站到高处去。
苏晚晴抬手示意安静,指尖落在地图上。
“我们要让每一坛酱,都走出山村,走进千家万户的灶台。”她顿了顿,目光扫过众人,“不是施舍,不是恩典,是凭本事换来的银钱,是我们自己挣来的体面!”
话音落下,祠堂外忽然传来一声稚嫩却清晰的呼喊:“姐!我听见了!真的听见了!”
小满弟跌跌撞撞冲进来,怀里紧紧抱着一本泛黄破旧的账册——那是他父亲生前留下的最后一本粮铺流水。
他满脸通红,眼睛亮得惊人。
“昨夜……李掌灯叔走之前,和爹喝酒……你们听不懂,可我听得清!”他语速急促,“筷子敲碗底,三短两长,停一拍,再两短一长……这不是随便吃的响动,是节奏!是有规矩的声音!”
苏晚晴心头一跳,立即蹲下身:“你能写出来吗?”
小满弟咬着唇点头,抓起炭笔就在墙上草稿旁飞快记下一串数字序列:7-3-1-9-0-5-2。
谢云书不知何时已悄然立于门边,素白中衣衬得他身形瘦削,面色依旧苍白,可那双眸子深不见底,此刻正死死盯着那串数字。
“丙字七库。”他低声道,“军需重地,桐油专储。”
众人皆惊。
“桐油?”苏晚晴皱眉,“不是用来防水造船的吗?怎么会在军需库里大量出入?”
“若只是造船,用量有限。”谢云书缓缓走近,声音轻得几乎听不见,“但如果,是用来烧粮仓呢?”
空气骤然凝固。
火油案——那场几乎毁掉御膳坊的大火,背后竟牵连军资贪腐!
而所谓的意外失火,不过是用易燃的桐油伪造现场,掩盖粮食被倒卖的痕迹!
苏晚晴猛地攥紧拳头。
她想起孙福安跪在废墟中的背影,想起那一块焦黑陶片上残留的油渍纹路……原来,早就埋下了伏笔。
“是谁?”她问。
谢云书看着她,眼神复杂:“柳如眉的背后,不止是商战。还有兵部一位侍郎……他们以军资换银,借火灾灭账,层层盘剥,早已蛀空边防。”
他说完,转身回屋,身影消失在晨雾深处。
当夜,油灯摇曳。
谢云书独坐案前,提笔写信,字迹工整似寻常家书:“母亲安康否?春寒料峭,勿忘添衣。家中菜园新栽几株豆苗,盼早日归看……”看似平淡无奇,实则每句皆藏密语。
他在信尾轻轻添了一句:“去年冬雪压断的那棵老梅,今年开花了。”
墨迹未干,他吹熄灯,唤来裴御史旧仆,低声嘱咐:“此信务必亲手交予北境哨营统领,不得经他人之手。”
窗外,残雪正融,东墙之下,一道细流悄然北上。
翌日清晨,苏晚晴正在院中查看新酿梅酱的发酵情况,忽见兰姑静静立于篱笆外,手中捧着一封烫金聘书。
她没接。
“我可以加入。”兰姑声音清冷如泉,“但我有个条件。”
苏晚晴挑眉:“你说。”
兰姑望着远处青山,一字一句道:“我要在京设立一座学堂——教那些没人听过的曲子,唱那些快要遗忘的歌。”
风拂过麦田,掀起一阵沙沙声,仿佛大地也在倾听。
东墙雪化,细流如脉,蜿蜒渗入冻土深处。
苏晚晴站在破屋旧址前,脚边是半堵残垣,砖石缝隙里钻出几茎嫩绿的草芽。
三年前她穿越至此,一身技艺无处施展,被逼嫁给那个“面黄肌瘦、喉结明显”的“小媳妇”,就在这间漏风漏雨的屋里熬过第一个寒冬。
如今,屋梁已塌,可地基尚存,像一根埋在泥土里的骨,倔强地不肯腐烂。
“就这儿。”她低声说,像是对兰姑,也像是对自己许下一个誓。
兰姑立于晨光中,素衣广袖,发间别一支竹簪,清冷如初春未化的冰。
她指尖抚过那封烫金聘书,终于缓缓抬手,将它轻轻放在断墙上——不是递交,而是安放,如同祭奠一段被遗忘的岁月。
“你们用味道打破门槛,”她声音不高,却字字清晰,“我也要用音乐,还给百姓说话的权利。”
苏晚晴侧目看她,眼底闪过一丝震动。
她忽然明白,兰姑要建的不只是学堂,而是一面旗——一面属于民间、属于底层、属于那些从未被听见的声音的旗。
和她的“商盟”一样,都是在撕裂这个固若金汤的阶级铁幕。
“我答应你。”苏晚晴弯腰拾起聘书,拍去尘土,郑重递还,“第一所‘民间礼乐学堂’,就建在这里。地由我出,材由商盟调,师资任你选——但你要答应我一件事。”
兰姑挑眉:“你说。”
“教孩子们的第一课,不是曲谱,也不是礼仪。”苏晚晴望着远处炊烟袅袅的村落,唇角微扬,“是告诉他们:出身不能决定你能不能发声,只要你敢开口,就有人愿意听。”
两人相视片刻,终是同时笑了。
当日午时,杏花村祠堂再度聚众。
这一次,不再是立号分店的豪情万丈,而是一场静默却庄重的奠基仪式。
没有鼓乐喧天,只有一段由小满弟凭记忆复刻的古调,在风中悠悠响起。
那音律古怪,节奏奇特,仿佛来自遥远荒原,又似大地低语。
几个年长村民听得眼眶泛红:“这是……几十年前乡宴上才有的调子啊。”
与此同时,谢云书正独坐书房,手中一封密报已被反复展读三遍。
纸面粗糙,字迹潦草,却是北境暗线以血混墨写成:“胡骑南下,粮草先行。”八个字背后,藏着惊涛骇浪——敌军未动,我朝军仓已空;边关告急,京中权贵却仍在酒池肉林间谈笑风生。
他指尖轻叩桌面,目光落在窗外那株老梅上。
枝头新花初绽,粉白点点,宛如星火。
昨夜那封看似温情的家书,此刻应已越过三关九哨,抵达北境最隐秘的哨营。
棋局已落子,只待东风。
但他更清楚,真正的东风,从来不是天赐,而是有人一锄一犁,从贫瘠土地里种出来的。
夜深人静,苏晚晴伏案绘制图纸,笔下是一座融合讲堂、乐坊与藏谱阁的学堂模型。
她勾勒窗棂形状时,忽然停笔,望向床榻那端——谢云书靠坐在灯影里,咳了几声,手里仍攥着一本破旧乐志。
“你也懂这个?”她问。
他抬眸,淡淡一笑:“我姐曾是宫中礼乐司首席女官。她说,音律能乱军心,也能安天下。”
苏晚晴心头一震。
原来,他们都在用自己的方式,为这场看不见硝烟的战争,磨刀砺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