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的喜事不断,又解决了缺水的问题,虽然偶有风波,但到底是顺利解决了。
转眼便到了端午,今年我们村和上游的村庄打算办一场小小的赛龙舟比赛,算是联谊。
说是赛龙舟,其实是自己村里打造的两条长一些的小船,能容纳十多个人。上游的那个村子也是两条船,但木匠是上游的村子里的,所以他们的船头还雕了一个简易的龙头。虽然并不十分的精美,认真看起来还有几分可怖,但比起我们光秃秃的船头还是显得高档不少。
比赛之前,就经常看到两个村的年轻小伙子聚集在一起练习。如今并不是农忙的时候,大家都能够抽出时间,练习的热火朝天。
哥哥和罗成哥都有参加这次的龙舟比赛,他们俩每天都要去练习,我大多时候也跟在后面,和云香姐一起,送点凉茶或者喊几句加油。
比赛那天,两个村子的男女老少都聚到了河边,热闹非凡。我们村的壮小伙们摩拳擦掌,都憋着一股劲想要赢。比赛还没开始,上游村子的人就开始炫耀他们的龙头船,言语里满是对我们村子的轻视。
比赛的哨声一响,四条船如离弦之箭般冲了出去。一开始,我们村的船稍稍落后,大家都有些着急。就在这时,划船的小伙子们喊起了响亮的号子,节奏整齐,船速一下子就提了起来。
眼看着就要追上上游村子的船了,突然,他们其中一条船的船桨好像出了问题,速度慢了下来。原来是他们船桨的连接处因为剧烈运动断了。
他们的队员顿时慌了神,而我们村的队员们没有趁机拉开差距,反而有队员提出停下帮忙。
最终在大家的齐心协力下,两条船都完成了比赛。虽然没有分出胜负,但两村的情谊却更深厚了,大家约定以后还要一起举办这样的活动。
端午节那天,我和哥哥一早就去河沟里挖菖蒲,再将艾叶和佩兰与菖蒲绑在一起,挂在门前。艾草驱蚊,蒲叶辟邪,我们以草木之灵,祈愿四季安康。
今年的端午节前,我也亲手编了一份这样的挂饰托人带给陈知意,希望她在城里也能时时安康。
过了几日,我收到了陈知意的回信。信里她满是欢喜地说收到了我送的挂饰,还将它挂在了她房间的床头。
她说这样的挂饰她仿制了一些,在店里售卖,效果还不错。
她在信中描绘着城里端午的热闹,有各种新奇的玩意儿和小吃,还说看到了精致的龙舟。
她还提到,自己在城里结识了一位会做香囊的老奶奶,学了不少做香囊的手艺。随心附赠了一个漂亮的香囊给我,里面还装着一个银馃子。
读完信,我心里满是温暖。想象着她在城里的生活,又觉得很是新鲜。
但村里的端午也并不是枯燥的,除了挂菖蒲之外,还有裹粽子、吃五毒饼等等。
粽子是娘亲裹的,头一天就泡好了糯米还有粽叶。端午那天一大早,娘亲就开始动手裹粽子了。她手法娴熟,将粽叶折成漏斗状,放入糯米和馅料,再巧妙地包裹起来,用绳子一扎,一个棱角分明的粽子就成型了。
我在一旁看得眼馋,也学着娘亲的样子动手尝试,可怎么都包不好,不是糯米漏出来,就是粽叶散了架。
娘亲看着我笨拙的模样,忍不住笑了起来,手把手地教我。在娘亲的指导下,我总算包出了几个歪歪扭扭的粽子。
包好粽子后,就下锅煮了。没过多久,厨房里就弥漫着粽子的清香。闻着这股香味,我的肚子都开始咕咕叫了。
等粽子煮好,我迫不及待地剥开一个,咬上一口,软糯香甜的糯米和馅料在口中散开,真是太好吃了。
除了粽子,我们还做了五毒饼。五毒饼并不是将五种有毒的物质做成饼,而是样子有趣,上面印着蝎子、蜈蚣、蟾蜍、壁虎和蛇的图案。
五毒饼好做,大多是普通的糕点外皮,内馅是枣泥或是豆沙。虽然上面印着可怖的图案,但味道确实很好的,吃着五毒饼,感觉整个端午都变得更加有滋有味了。
端午节的午餐是过年之后最丰富的一顿,娘亲破天荒的做了一道粉蒸肉,青菜豆腐的小菜也做了几道,加上粽子和五毒饼,摆满了一整张桌子。
爷爷照例拿出了一坛老酒,与爹爹对饮。今年连哥哥也被允许喝上一杯,只有我,依旧喝着白水。
但家人能够欢聚在一起,便是最好的生活。
端午过后,村里又恢复了往日的忙碌。田间的庄稼需要悉心照料,大家都投入到了农事中。爷爷和爹爹去田里除草施肥,累了就坐在田埂上休息,看着那一片绿油油的庄稼,心中满是期待。
这天,村里来了个外乡人,他自称是个货郎,挑着一担新奇的小玩意儿。村里的孩子们都围了上去,叽叽喳喳地挑选着自己喜欢的东西。我也凑了过去,看到了一些从未见过的小饰品和小工具。
其他的女孩子都在挑选好看的头绳或是花样,只有我看中了货郎带来的时新的种子。
货郎见我对种子感兴趣,便热情地介绍起来:“姑娘,这可是从很远的地方带来的种子,种出来的作物又大又好吃。”
我心动不已,连忙问道:“很远的地方?是哪里?”
货郎略带神秘的回答道:“番邦!”又怕我不懂,还解释道:“番邦你晓得不?就是海外那些国家!大海你晓得不?那是最广阔的地方!这些种子在他们那儿可常见了,但我们这里是没有的。”
货郎说他走南闯北,见识过很多地方的风土人情,所以才有这些稀有的种子。
我听着来了兴致,忙问都有啥种子。货郎一样样介绍,有能结出拳头大果实的番茄种子,还有藤蔓上能挂着长条形果实的黄瓜种子。
我越听越兴奋, 可摸摸荷包里的钱,又有些犹豫。
货郎似乎看出了我的心思,笑着说:“姑娘,你可以先买一小把回去试试,要是长得好,再来找我。但下次我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能来!”
我谢过货郎,把那些新鲜的种子每样都买了一小把,还仔仔细细的请教了种植方法和注意事项。
回到家,我跟爹爹说了此事,爹爹也觉得可以试试。
于是,我在自家的小菜园里腾出一块地,小心翼翼地把种子种了下去。每天我都会早早起床去照顾这些种子,浇水、施肥、除草,满心期待着它们发芽。
没过几天,种子真的破土而出,冒出了嫩绿的小芽。
我兴奋极了,更加用心地照料它们。时光流逝,小苗越长越大,模样和村里常见的作物大不相同。
村里的人也都好奇地围过来观看,纷纷猜测这到底是什么作物。我满心期待着,盼着它们能带来一场丰收的惊喜。
因为我知道,这真的是西红柿的种子,它真的长出了西红柿的秧苗。
西红柿可是我亲自在试验田里面种过的,我清楚的记得它的生长周期和养护方法,所以这对我来说并不算陌生。
西红柿要掐头去苗,还要剪去下面的侧枝,避免它们抢走了主枝的养分。等长得再大一些,还要找一些竹子来架签子,让他们攀附在竹子上,伸筋挂藤、茁壮成长。
日子一天天过去,西红柿的秧苗愈发茁壮,还开出了黄色的小花。不久后,枝头上挂满了青色的小果子。
村里的人越发好奇,有人说这果子怕是有毒,不能吃。
我心里却有底,耐心等着果子变红。
但世事往往并不能如我所愿,这些果子还没有变红,便引来了不少好奇的小孩,他们偷摘了我的果子,又觉得酸涩难吃,咬上一口又随意地丢弃在地上。
我是晚上去给菜地浇水的时候才发现的,王家阿婆偷偷告诉我是村里的几个小孩做的。
我心里又气又急,这些果子还没成熟,被他们这么一弄,不知道还能不能好好长大。我决定去找那几个小孩的家长说说这事。
第二天,我便挨家挨户地把情况跟家长们说了,有的家长很是不好意思,连连道歉,还说会好好管教孩子。可也有家长满不在乎,觉得不过是几个野果子,没必要这么计较。
我心里有些委屈,但已经没了耐心继续解释下去,不想再做徒劳的无用功。
回到家后,我发现爹爹已经重新把被踩坏的地方整理好了。爹爹安慰我:“别气坏了身子,等果子真熟了,让他们尝尝甜头,他们就知道好坏了。”
我点了点头,觉得爹爹说的对,他们不懂的事情,我是如何解释他们也不会理解的。
我继续精心照料剩下的果子,有把西红柿的侧枝修剪了一些,希望它们能活得更久一些,长出第二批的果实。
终于,第一批西红柿成熟了,红彤彤的果实圆润饱满,十分诱人。只偶尔有几个长出了裂纹,不太好看。
我摘了一个,清洗干净后咬了一口,酸甜的汁水在口中散开。
是我熟悉的味道!
我把剩下的西红柿分给家人们品尝,一开始大家都有些犹豫,但尝过之后,都被这独特的味道惊艳到了。
消息传开,附近村子的人也纷纷前来打听。但我已经没有多余的种子了,货郎也早就走了不知道去了何处。
我只能告诉大家,货郎还教了我如何留种,“大家若是想种这个,可以等待来年!我会多留一些种子,到时候分给大家就是!”
虽然没有了种子,我还是把种植方法分享给大家,希望对他们来说来年亦可以用得上。
那些没摘的裂纹西红柿也被我顺势留了种子,只等下一个季度来临,大家就可以种植了。
但也有不听劝的人,即便我多次告知种子有限,要等来年才能种植,但他们不相信我,眼瞅着我的西红柿结出了第二季的果实,便迫不及待的将种子撒进地里,期待着它发芽。
可这时候已经过了适合播种西红柿的季节,没过几天,那些提前种下的种子根本没发芽,土地里一片死寂。
那些不听劝的人开始抱怨起来,说我故意藏着掖着好种子不给他们。我心里委屈极了,但也不想过多争辩。
就在我有些沮丧的时候,爹爹安慰我:“别往心里去,他们不懂种植的门道,等明年看到咱们种出的好成果,自然就明白了。”
我点点头,重新振作起来。
接下来的日子,我更加用心地照顾剩下的西红柿,还把一些成熟的西红柿做成了西红柿炒鸡蛋,味道十分鲜美。
金黄的蛋液被浓浓的西红柿酱汁包裹着,仿佛是世间唯一的美味。爷爷只感叹着家中生活奢靡,如今竟然吃上一盘子炒鸡蛋了。
但随着一口下肚,爷爷再没有说过这样的话,只说还是要节省些,不好铺张浪费!
随着第二批西红柿成熟,我把它们拿到集市上去卖。一开始,大家都对这新奇的果子充满疑虑,没什么人愿意买。
我便切了一些给大家免费品尝,不少人尝过之后都赞不绝口,纷纷掏钱购买。集市上的人多,消息传得也快,很快,我的西红柿就被抢购一空。看着赚来的银钱,我心里乐开了花。
回到村里,那些之前抱怨我的人看到我卖西红柿赚了钱,态度立马转变,纷纷跑来跟我套近乎,希望明年能分到种子。我没有计较他们之前的态度,笑着答应了。
经过这次的事情,我更有信心了。我开始琢磨着扩大种植规模,还打算尝试种植货郎说的黄瓜。
我把想法跟家人说了,他们都很支持我。接下来,我便开始为明年的种植做准备,期待着能有更好的收成,让大家的日子都越过越好。
到了留种的时候,我把种子小心翼翼地保存起来。打算等到第二年开春,把留好的种子分给了村里和附近村子里愿意相信我的人,大家一起种下了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