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饭做的是腐竹三鲜煲。天气还有些冷,煮个热气腾腾的锅子吃。
腐竹、粉条和干木耳已经提前加水泡发,又打了三个鸡蛋煎好、切块备用。锅中放油,加一点五花肉炒出油脂,加入葱白和蒜末炒香,加入热水煮开,再加入泡发好的粉条、木耳和腐竹。奶白的汤在灶上咕咚咕咚地冒着热气,加盐调味,撒葱花出锅。
腐竹三鲜煲清淡,我又做了一道香辣土豆丝下饭。喝一碗鲜甜的浓汤,再来一口脆爽的土豆丝配米饭,生活也是很惬意的。
吃过饭,天还未黑透,我收拾厨房,元宝带着啸天出门遛弯当消食。读书人,眼睛最为要紧,所以我要求元宝每天都必须坚持必要的户外活动。加上古代没有电子产品,只要注意坐姿,近视的概率应该不高。但古代近视,没有好的医疗条件,尤其是在这么偏僻的小山村里,大夫都离得老远,问诊求医都是十分不方便的。还是要从自身做起,保护好身体的各个方面。
刚过完年,农活不多,我只需要照料好菜地就好。想着要是这个时候有点其他的事情做,能挣点零花钱也是极好的。谁知心想事成,李婶来找我,说长子也就是李胜的哥哥要定亲了,请我和芳婶帮忙做个定亲宴。
李婶面上开心不已,长子定的是隔壁村陈姓姑娘,姑娘是家中长女,十分的聪慧能干,还读过几年书认得些字。
农村人订婚,大都是两家长辈一起吃个饭,有时也请上家中有威望的至亲。等到成亲的时候才会办一场热热闹闹的喜宴。想来李婶是极为重视这个儿媳妇的,订亲宴也很重视。
这是喜事,也承蒙李婶看得起我的手艺,我连忙应了下来。订亲宴在五日后,我和李婶、芳婶开始商讨菜色。
李婶说:“陈家那边除了父母之外还有三位舅舅和两位叔伯,连同婶婶舅妈大概要来十二位,可能还有小孩子。加上我们这边的亲戚大概有二十多个人。”
芳婶子听到来人不少,估摸着得摆个三桌,“那汉子们一桌,女人们一桌,小孩子们单弄一桌,你觉得如何?”
李婶听完也觉得好:“男人们要喝点酒,坐在一起;女人们爱聊些天,也坐在一起,还避免了酒气;小孩子吵吵闹闹可以单独开一桌,吃完就散。”
我建议道:“小孩子口味淡,可以做些爱吃的小吃小食备着,菜色上也可以少一些,清淡一些。婶子,你觉得呢?”
李婶一拍掌:“这个好,就这么定了!”李婶又感叹,这就是有人商量的好处,人多力量大!
聊完分桌的事情,又开始定菜色。农村喜宴要有肉有鱼有兔,这就是三个硬菜打底,再做三、四个小炒,配两个冷盘和两盘素菜,一个汤羹,就已经很体面耐看了。主食的话米饭、馒头都有准备,再另外做些喜饼作为回礼。
李婶是个有成算的,要做的事都已经心中有数了。小孩那桌就做一些酥饼和果子,冷盘和鱼就不要了,再加一个焖肉丸子。“我让李胜下午去山里转一转,看能不能采一些艾草,请你帮忙做一些青团。”我点头答应,还可以做一些红薯饼。
“若是能挖到好的冬笋,汤羹就做春天一锅鲜也是不错的。”我望向李婶,李婶说那就让他们兄弟俩去山里挖挖看看。我知道李胜大哥的本事,觉得问题应该不大。
我和李婶、芳婶都觉得这样的菜色没有问题,接下来李婶又去芳婶家和另外一个邻居家搬了两张桌子,又借了一些筷子碗碟。
之后就是备菜环节,所需要的食材是李叔李婶一起准备的,李叔还专门去了一趟镇上买了肉和鱼、豆腐之类的。
芳婶和另外一个婶子说好会在定亲宴那天一早过来帮忙。而我,提前一天就在家里做些糕点,我打算做透花糍、牛舌饼和山楂糕。
所谓透花糍有点类似现在的糯米糍,把煮熟的糯米捣成泥,用擀面杖擀薄之后,在中间加入红豆沙,包好之后红豆沙若隐若现,似有红花透出来,再在上面盖一个花印,既好吃又好看。
我做出第一个的时候,李婶和芳婶各品尝了一半,两个人都赞不绝口。
牛舌饼的做法更为简单,取面粉、糖加水和面,再加入熬的雪白的猪肉揉面,醒面之后用擀面杖将面团擀成一个长方形的大饼,抹上油酥之后卷起来,切成合适的大小,再擀薄,撒上芝麻烘烤就可以了。
透花糍甜糯,牛舌饼咸香,各有各的风味,但两者都不宜多吃,加上青团,都是容易积食的食物。所以,我又蒸了山楂糕,健脾开胃,也帮助消化。
山楂糕只需要把山楂去籽,加水和糖熬到山楂软烂,倒入石臼中捣烂成泥,再回锅中熬煮,熬到浓稠之后晾凉切块就可以了。山楂味涩,除了冰糖外我还加了一个苹果进去,味道就更好了。我特地做多一些,给元宝留了一份,嘱咐他记得吃但不要贪嘴多吃。
糕点都备好了,李婶和芳婶都是吃过没什么问题。李婶的菜也备好了,只等定亲宴那天到来。
当天正好元宝放假在家,我叮嘱他起床后记得吃早餐,再喂一喂鸡和兔子。天不亮,我就去了李婶家。
洗菜、切菜、配菜,等硬菜和冷盘都做好的时候,双方的亲戚都已经来了。我们又开始热火朝天的开始炒菜,终于赶在正午开始上菜。虽然忙得热火朝天,但厨房里的每个人都喜气洋洋的,也真心的希望这对新人将来的日子像今天一样,红红火火。
等亲戚们散了之后,李婶才有空进来厨房,对我们今天的工作表示感谢,还给我们准备了红包。我自然是推拒的,李叔李婶帮我良多,我正好有机会回报一二,怎么能收钱呢?李婶却说这是习俗,沾沾喜气。话说到这个份上,我们只能欣然接受了。
订亲宴之后,李叔李婶家的亲戚们把我做的糕点宣扬了出去,总结一下大概就是味道好卖相也好。一时间,竟有几拨人来找我订糕点,大概是正月里喜事多的缘故,我竟忙了起来,也确实挣到了一些零花钱。
当我在厨房里累死累活时,又萌生出了新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