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雨过后,茶山的茶树吸收了养分,开始飞速地生长,嫩绿的茶叶尖尖冒出了头,两三天的时候就长成了小叶片,这个时候的茶尖是最好最嫩的,就要开始摘茶了。
新鲜的初茶一般只摘一芽二叶,晚个三四天就长成了大叶子,晒干之后不及小尖尖香,也卖不上好价钱。
踏着露水,妇人们背着背篓,戴着锥帽上了山,开始了摘茶的日子,也叫采青。
茶山上郁郁葱葱,第一波只摘最新鲜脆嫩的叶子,妇人们手速极快,偶尔的几声笑谈也不影响她们飞快摘取的手部动作。
摘满一背篓,就送往茶棚里摊开晒青,再经过有丰富经验的老师傅晾青、摇青、炒青、揉捻、烘干,就可以包起来送去山下的茶叶铺子售卖了。
茶叶的制作工艺极其复杂,对手上的功夫也很考究,我很有意学上一二,但这里的老师傅似乎很讲究技艺和传承。我只能敬而远之,连远远观望都做不到。
第一波的嫩芽摘完时,大家又给施肥沟里加上肥料,等到第二波的茶叶长出来。等待的日子虽然不长,但摘茶的妇人们可以借此休息一段时间,缓一口气。
初茶之后,第二波的茶叶要求相对就没那么高。新鲜的叶子再一次刚生长出来就被摘下来,丢进一个又一个箩筐里。还是按之前的流程再操作几遍,只是之前的头茶多是一芽二叶,第二批的多是一芽四叶,连五叶的都有。
摘完茶,茶山就没人再管了,但新发的嫩芽还是有的,有需要的可以自己去摘些回来晾晒炒制留着自家喝。自己喝倒也没那么多讲究和繁琐的流程,只要晾晒干再炒一炒就好,精细点的也会揉捻一番,增加香味。
摘茶结束的时候我没急着走,又摘了一筐相对嫩点的茶叶带回去,想着晾晒好之后炒一炒,大概也够我和王大娘喝上大半年的了。
王大娘平时都是喝的白水,偶尔有邻居串门才舍得煮一些茶水。生活不易,我打算过几天再上来看看,摘一些茶叶回去。夏日解暑的时候,倒也不挑嫩茶或是老茶,反正都比白水要解暑解渴。
看我回来,王大娘倒是高兴,只说我这阵子辛苦了,晚餐的时候还加了一碗水蒸蛋,给我舀了两大勺在饭碗里,自己只吃了碗底的一点。
金黄的水蒸蛋蒸的又嫩又厚实,上面洒了葱花,又淋了猪油,滑滑嫩嫩的好吃极了。
趁着王大娘端菜的功夫,我把水蒸蛋又拨了一些给王大娘的碗里。王大娘心疼我干活辛苦,她自己又何尝不辛苦了,自然也需要补一补。
吃饭的时候我趁机问了茶叶的归处,王大娘说都是由寨子里统一支配,年年如此,倒也没见谁有异议。
没想到小小的山寨,人心倒是很齐,大家吃饱喝足也看得很开,也不计较谁得了好物件。可看大家平时家长里短的聊天,也没有这么高的境界,我只好给自己解释是谷雨的管理水平高超,大家都心服口服。
我把摘茶的工钱悉数全部交给了王大娘,王大娘不肯要。我又说自己在这里白吃白住,很是过意不去,之前没钱,如今有了一点点工钱也没地方花,就交给王大娘算是给的家用,不然我都没脸住下去。话说到这个份上,王大娘才把钱收了下来,又说帮我存着,以后添置东西的时候再用。
我点头说好,我不在意这些,反正都随她乐意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