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爱吃乳饼的钟江红尘雪送的催更符)
在那部分反思批判的评论下,大秦网友更是化身“知心朋友”:
“哎呀,朋友你这话就说到点子上了!
文化交流多重要啊!”
“看来贵国还是有不少明白人的,为我们双方的友谊干杯(碰杯)!”
“我们也觉得斯语也就一般般,还需要向贵国的音乐传统多多学习呢(谦虚脸)。”
而对于那部分顽固不化、无理取闹的言论,大秦网友们则重新祭出了语言的艺术,进行精准而“文明”的反击:
“啊对对对,您说得都对,曲子是我们偷的,谱子是抢的,录音是假的,连斯语这个人都是我们虚构的(无奈摊手)。”
“看来贵国的空气比较甜,连带着想象力都如此‘丰富’呢(惊叹)。”
“建议您多听听,治好了再来上网哦(贴心)。”
这种游刃有余、带着调侃和戏谑的应对方式,与之前据理力争的紧张氛围形成了鲜明对比,反而更让那些仍在负隅顽抗的外国网友感到憋屈和无力。
就在网络上因为《第四十号交响曲》而沸反盈天、舆论形势一片大好之际,事件的中心人物斯语,却再次从公众视野中悄然隐退。
他并没有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中,甚至没有过多关注网络上的喧嚣。
对他而言,用西方交响乐回应质疑,只是第一步,是不得已而为之的“正面攻坚战”。
他心中那份关于“新交响”,也就是根植于大秦自身音乐传统的民族管弦乐的蓝图,才刚刚开始勾勒。
几天后,斯语的身影出现在了帝都民族乐团的排练厅外。
这是一座有些年头的建筑,隐在一条种满梧桐树的安静街道旁,与不远处繁华的商业区形成了鲜明对比。
他提前通过顾磊联系了乐团的负责人,表明了自己希望参观学习、了解民族乐器性能的意愿。
对于这位刚刚用交响乐为国家挣足了面子的年轻天才,民族乐团的负责人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和开放态度,爽快地同意了他的请求。
初次踏入排练厅,一股与西洋交响乐团排练厅截然不同的气息扑面而来。
这里没有锃亮的铜管和庞大的定音鼓组,取而代之的是琳琅满目、形态各异的民族乐器。
空气中弥漫着松香、竹木和老漆特有的混合气味。
乐师们正在分声部练习,或三三两两合奏。
他们中多以经验丰富的老乐师为主,眼神沉静,手上功夫沉稳老辣,也有少数年轻的面孔在一旁认真观摩、学习。
斯语没有打扰任何人,他像一个安静的影子,在排练厅角落找了一个不起眼的位置坐下。
他拿出随身携带的笔记本和笔,目光沉静地扫过整个排练现场。
他的耳朵,像最精密的雷达,捕捉着每一种乐器发出的独特声响。
他听到高胡的音色尖锐而富有穿透力,带着一种难以言喻的悲悯感。
二胡则更为醇厚、贴近人声,尤其擅长表现如泣如诉的旋律,一位老乐师正在反复打磨《映月》的一个乐句,那琴声中的苍凉与坎坷,让斯语不由得屏住了呼吸。
中胡和革胡则提供了低沉而稳固的低声部支撑。
弹拨声部更是热闹非凡。
琵琶轮指如珍珠落玉盘,颗粒清晰,力道十足;
古筝的刮奏如流水潺潺,按音则韵味悠长;
扬琴的音色清脆明亮,如大珠小珠落玉盘;
阮的声音醇厚温和,像一位沉稳的长者;
柳琴则高亢俏皮,如同活泼的少女。
吹管声部,笛声清越,箫声幽咽,唢呐高亢入云(此刻正在练习一首欢快的民间曲调,气氛热烈),笙的和声丰满而奇特。
打击声部更是五花八门,排鼓的节奏复杂多变,云锣的音色空灵缥缈,各种铙、钹、梆子、木鱼敲击出丰富的节奏色彩。
斯语飞快地在笔记本上记录着:
“高胡,音色凄厉,极具戏剧张力,适合表现强烈情感或特定地域风格。”
“琵琶,‘武曲’爆发力强,‘文曲’细腻传神,颗粒感是特色。”
“笙,和声乐器,音色独特,可营造空灵、神秘或谐谑效果。”
“唢呐,音域高,音量宏大,极具穿透力,喜悲皆宜,需谨慎使用,控制音量平衡……”
他不仅记录音色特点,还仔细观察乐师们的演奏姿势、指法、气息运用,试图理解声音背后的技术支撑和文化逻辑。
起初,乐师们对这个安静坐在角落、只是听和写的年轻人感到有些好奇。
但见他神情专注,并无打扰之意,也就渐渐习惯了他的存在,继续专注于自己的练习和对年轻后辈的调教。
排练厅里,老乐师们一丝不苟,年轻学员刻苦认真,传统曲目的韵味与新编配乐的尝试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生动而富有传承意味的画面。
几天后,当斯语对大部分乐器的基本音色和常用技法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后,他开始不再满足于仅仅旁观。
他会在排练间隙,礼貌地走向某位乐师,提出自己思考已久的问题。
他找到一位正在休息的琵琶演奏家,客气地问道:“老师您好,打扰一下。
我想请问,琵琶除了常见的轮指、扫弦,能否模拟出类似下雨时,雨滴打在瓦片上的那种,连续、细密而又清脆的颗粒声?”
那位演奏家想了想,调整了一下指甲的角度和力度,用右手五指极快速而轻柔地交替弹拨同一根弦。
果然发出了一阵细碎而清越的声响,与斯语描述的效果颇为神似。
斯语眼中一亮,连忙在本子上记下,“琵琶,特殊指法可模拟雨声、马蹄声等特定音响。”
他又找到一位笛子演奏者,询问:“老师,笛子在高音区快速演奏时,能否在保证音准的前提下,加入类似飞鸟啼鸣般的、短促而尖锐的装饰音?”
笛子老师试了试,运用了花舌和厉音的技巧,吹出了一串灵动而嘹亮的音符,仿佛林间鸟雀争鸣。
斯语若有所思地点点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