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芷柔几乎是和周老同时动笔,她姿态优雅,运笔轻柔,诗成《听雨》。
其中“蕉心卷愁千滴泪,荷盏承欢万斛珠”,以芭蕉、荷盏拟人,融情于景。
将女儿家细腻的心事与雨景完美融合,婉约清丽,动人心弦,便是陈逸风看了,也不得不暗赞一声“好”。
至此,已有五人成诗,各有千秋,难分伯仲。
所有人的目光,再次不约而同地投向了唯一还未动笔的斯语。
香,只剩下最后一点点,火星明灭,眼看就要熄灭。
陈逸风心中甚至升起一丝快意:“看来这位斯语先生,也并非无所不能,至少这急智上……”他这念头还未转完,却见斯语忽然动了。
斯语并非走向书案,而是先缓步走到轩边,伸出手,似乎要接住那飘洒的雨丝,又像是在感受那雨中的微风。
这个动作极其短暂,却仿佛完成了一次与天地自然的最后沟通。
然后,在众人瞩目下,在檀香最后一缕青烟将散未散之际,他从容地走到书案前。
他没有像其他人那样先吟诵,而是直接提起了那支狼毫笔。
笔锋饱满,墨色乌亮。
他悬腕,落笔,动作流畅而稳定,没有丝毫犹豫。
宣纸上,一个个筋骨遒劲、却又带着独特飘逸感的字迹流淌而出:
《饮湖上初晴后雨》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没有激昂的语调,没有夸张的动作,只有笔尖与纸张摩擦的细微沙沙声。
然而,当这二十八个字呈现在众人面前时,整个“听雨轩”陷入了一种比刚才对联时更深沉、更震撼的寂静!
落针可闻!
所有人都伸长了脖子,目光死死地盯在那张宣纸上,脸上充满了难以置信、反复咀嚼、继而化为无比惊叹的神情!
赵擎岳张大了嘴巴,足以塞进一个鸡蛋,他脑子里嗡嗡作响,只剩下“水光潋滟”、“山色空蒙”那无比精准又充满画面感的词句在回荡。
他发现自己穷尽词汇也无法描绘的景象,被人家寥寥几字道尽!
陈逸风脸上的血色瞬间褪得干干净净,他引以为傲的“珠跳玉盘”、“线引银针”,在这“潋滟”、“空蒙”面前,显得如此小家子气,如此匠气!
他的自信被击得粉碎!
李慕白忘了喝酒,他怔怔地看着那首诗,尤其是最后两句,猛地一拍大腿,这次声音很响:
“绝了!真他娘的绝了!老子服了!”
他只觉得任何赞美的语言在这首诗面前都显得苍白。
周文渊老先生身体微微前倾,手指颤抖着,一遍又一遍地默念着“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眼中爆发出前所未有的光彩,喃喃道:
“神来之笔……此喻只应天上有啊!将湖山之美与绝代佳人之美融为一体,晴雨皆成妙境,这……这已非诗才,这是天授!天授!”
苏芷柔怔怔地看着那首诗,尤其是“淡妆浓抹总相宜”一句,只觉得一股难以言喻的美感与哲理直击心灵。
她之前所作《听雨》,虽细腻婉约,但终究未能跳出个人情感的范畴。
而斯语此诗,却以一种超越个人的、近乎上帝般的视角,捕捉并定义了西湖乃至一切极致之美的灵魂!
她心悦诚服,看向斯语的目光中,充满了纯粹的敬佩与震撼。
沈钧儒会长激动得胡须乱颤,他大步走到案前,捧着那张墨迹未干的宣纸,声音洪亮而带着一丝颤抖:
“诸君!且看!‘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仅此两句,便道尽西湖晴雨之胜景,何等精准,何等传神!
然更妙者,在后两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他环视全场,目光灼灼:“以绝代佳人西子比喻西湖,已是奇思!而‘淡妆’对应‘山色空蒙’之雨景,‘浓抹’对应‘水光潋滟’之晴日,更是妙到毫巅!
此喻一出,西湖之灵性、之百变风华,尽在其中!更蕴含‘本质之美,无惧形态变化’之至理!
此诗……此诗当传唱千古,为我临安湖山增色无限!”
沈老的定调,彻底点燃了全场的气氛。
惊叹声、赞美声、讨论声此起彼伏。
所有人都明白,在这场即景赋诗的较量中,斯语并非仅仅胜出,他是以一种碾压式的、开创性的姿态,留下了一首足以让后来者望而却步的巅峰之作!
他不仅写尽了眼前雨景,更升华了景色的美学内涵,赋予了其永恒的艺术生命。
经此一诗,斯语在众人心中的地位,已不仅仅是“天才”二字可以形容。
他仿佛一座突然拔地而起的孤峰,令人唯有仰望。
即景赋诗环节的震撼尚未平息,《饮湖上初晴后雨》如同一个巨大的文化烙印,深深铭刻在在场每一位文人的心中。
空气中弥漫着一种混合着兴奋、叹服与些许无力的复杂情绪。斯语那座难以逾越的高峰,已然矗立。
沈钧儒会长深知需张弛有度,他含笑环视众人,待议论声稍歇,才朗声宣布:
“前两轮,诸位已展露急智与灵性。这第三轮,乃是‘命题赋诗’。”
此言一出,众人精神再度一振。命题作诗,相较于即景,更考验平素的积累、对题目的理解深度以及构思的严谨性,是真正体现诗人功底和思想深度的试金石。
“今日之命题,乃——‘咏竹’!”沈老声音清越,目光扫过轩外庭院中那几丛在雨后愈发青翠欲滴的修竹。
“竹,虚心有节,凌云直上,乃花中君子,亦为我辈文人之精神象征。
望诸位能以手中笔,写出竹之风骨,抒发文人之情怀。”
题目既定,氛围再次变得沉凝。
相较于即景的随机性,“咏竹”是传统题材,历代名篇迭出,想要在如此经典的命题下写出新意、写出高度,难度极大。
这不仅是对诗才的考验,更是对文化积淀和哲学思考的挑战。
侍者再次点燃一炷新的檀香,青烟袅袅,象征着新一轮才思角逐的开始。
诸位才子纷纷陷入沉思,神态比之前更加慎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