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会尚未完全结束,相关的报道已经如同雪片般飞向了各大媒体平台。
【惊天反转!斯语《春江花月夜》全篇现世,古诗协会惨遭打脸!】
【‘江畔何人初见月?’——一首封神之作,让所有质疑闭嘴!】
【这才是真正的‘大道’!斯语用一首诗重新定义了古诗的高度!】
【之前说斯语只会‘小道’的古诗协会成员,请问脸疼吗?】
网络彻底沸腾了!
斯语的粉丝们扬眉吐气,激动得无以复加。
而那些曾经参与质疑或传播谣言的人,此刻要么哑口无言,要么忙不迭地删除之前的言论。
古诗协会内部,更是一片死寂。
之前那位在茶会上发表议论的理事,看着手机上推送的新闻和那首完整的《春江花月夜》,脸色一阵青一阵白,最终化作一声长长的、无力的叹息。
他知道,从今天起,古诗协会乃至整个大秦古典文学界,都不得不重新审视斯语这个名字,以及他所代表的、那种难以用常理揣度的磅礴才情。
他们所谓的“标准”和“圈子”,在这首《春江花月夜》面前,显得如此狭隘和可笑。
这记耳光,抽得是如此响亮,如此彻底。
而始作俑者斯语,此刻却依旧在云顶苑的书房里。
他刚刚写完《封神演义》中,通天教主败走紫霄宫,封神大业接近尾声的章节。
顾磊打来电话,语气兴奋地汇报了发布会现场的反响。
斯语只是淡淡地“嗯”了一声,仿佛那首注定要震撼文坛、流传千古的《春江花月夜》,于他而言,不过是信手拈来,恰逢其会的一点感触罢了。
他挂断电话,目光掠过窗外。
天色已近黄昏。
他想的却是,《封神演义》即将完结,下一个故事,该写什么了?
至于古诗协会?
那不过是前行路上,一颗微不足道的石子罢了。
碾过去,也就过去了。
他的征途,是更为浩瀚的文明星海。
《春江花月夜》的横空出世,如同一场席卷文坛的风暴,将所有关于斯语“古诗词才尽”的喧嚣与质疑,彻底涤荡干净。
那恢弘的意境、深邃的哲思、精妙的语言,仿佛一记无声的惊雷,炸响在每一个曾对此事有所关注的人心头。
之前跳得最欢、传播“小道”论最广的那些自媒体和论坛,此刻要么装死,要么迅速转向。
开始连篇累牍地分析《春江花月夜》的艺术成就,盛赞斯语为“当代诗坛第一人”,试图蹭上这波巨大的流量。
而处于风暴眼中心的古诗协会,则彻底陷入了沉默。
他们的官方账号停止了更新,内部成员也集体失声,仿佛从未对斯语发表过任何评价。
先前那位在茶会上引发事端的理事,更是以“身体不适”为由,婉拒了所有媒体的采访请求。
这种沉默,本身就是一种最彻底的认输。
在绝对的作品实力面前,任何基于门户之见或酸葡萄心理的诋毁,都显得如此苍白可笑。
也就在这个时候,另一个更具分量的组织,向斯语伸出了橄榄枝。
大秦联邦诗词协会。
与偏重古典诗歌研究、带有浓厚同好会性质的古诗协会不同。
诗词协会是经官方认证、囊括了古典诗词、现代诗歌、诗词理论研究和教育推广等各个领域的最高级别专业组织。
其成员皆是业内公认的大家或极具潜力的新锐,代表着大秦诗词界的官方声音和最高水平。
协会的会长,是年近八旬、德高望重的文坛泰斗沈钧儒老先生。
他同时也是之前高度评价斯语《归嵩山作》的国学大师。
沈老亲自致电斯语。
电话里,老先生的声音温和而有力,带着长者对后辈的欣赏与期许:
“斯语小友,你那首《春江花月夜》,老夫反复品读数日,每每拍案叫绝!
‘江月何年初照人’一问,直击千古,道尽宇宙人生之奥义,实乃百年难得一见的佳作!
我大秦诗坛,能有小友这般人物,实乃幸事!”
他顿了顿,语气变得更加正式:“老夫代表大秦联邦诗词协会,郑重邀请你加入我们,成为协会的一员。
希望你的才华与视野,能为协会带来新的活力,共同推动我大秦诗词艺术的繁荣与发展。”
这个邀请,意义非凡。
加入诗词协会,意味着斯语在文学领域的成就,尤其是诗歌方面的造诣,得到了官方最高权威机构的正式认可。
这远非那个民间性质的古诗协会的认可所能比拟。
顾磊在得知这个消息后,非常激动。这意味着斯语的社会地位和影响力将再上一个坚实的台阶。
然而,斯语的反应依旧平静。
他几乎没有犹豫,便在电话里回应道:“沈老过誉。能得协会青睐,是我的荣幸。我同意加入。”
他的同意,并非为了所谓的“官方认可”或地位提升。
而是他清楚地知道,这个平台能让他接触到更多这个世界的文学资源和顶尖学者。
有助于他更深入地理解蓝星大秦的文化脉络,也为他未来可能进行的更多“文抄”或基于此的创作,提供更坚实的背景支持和更广阔的传播渠道。
同时,沈钧儒老先生之前的公开赞誉,也算是对他有过知遇之情,于情于理,他都应给予尊重。
斯语同意加入诗词协会的消息,经由协会官方渠道公布后,再次引起了不小的反响。
这被普遍视为官方文坛对斯语文学地位的“正名”与“加冕”。
那些原本还残留的、关于他“偏科”或“底蕴不足”的微弱质疑声,至此彻底烟消云散。
随后,在协会组织的一次新会员见面交流活动上,斯语难得地亲自出席了,沈老拉着他的手,向在场的众多诗词名家和评论家介绍,丝毫不吝赞美之词。
协会的其他成员,无论年长年少,对斯语也都表现出了极大的尊重和好奇。
他们围绕着《春江花月夜》和《我爱这土地》等作品,与斯语进行了深入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