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在田埂上,那湿润的泥土渐渐被晒干,留下浅浅的痕迹时,草棚里的旧木桌上,已经堆满了合作品牌送来的各种材料。
这些材料看似杂乱无章,但每一样都充满了自然的气息。成捆的干茅草,没有经过漂白处理,保留着它们原本的黄褐色,仿佛还能嗅到田野的芬芳;
叠得整整齐齐的快递纸箱,上面没有任何品牌标志,只有运输过程中留下的深深压痕,透露出它们的质朴;
卷成筒的糙纸,边缘故意被撕得毛糙,更增添了一份手工制作的独特质感;还有几罐米糊,这是用来粘贴手工作品的,代替了工业胶水,让整个作品都散发着自然的味道。
品牌代表李姐缓缓蹲下身子,仔细端详着这些材料。她轻轻拿起一根带着枯叶的茅草,感受着它的质感,指尖轻轻摩挲着草杆上的纹路,仿佛能触摸到大自然的脉搏。
“之前看到星娱的手作礼盒,里面的茅草都是塑料的,纸箱也是覆膜的,虽然看起来很精致,但总觉得少了些什么。”
李姐感慨地说道,“我们想要做的,是真正的手作,有温度、有故事的手作。所以,你们的草编有断痕,纸箱有压痕,这才是手作该有的样子啊。”
岳川轻轻地拿起一张粗糙的纸张,将其对折,然后用手慢慢地压出自然的褶皱。他仔细观察着这张纸,仿佛在欣赏一件艺术品。
接着,他抬起头,对着团队和李姐说道:“我们的礼盒不需要做成统一的规格,让孩子们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折叠。
有些孩子可能会把它折成方形的,有些则会折成圆形的,甚至还有其他形状的可能性。而且,在粘贴的时候,也不必刻意去隐藏米糊的痕迹,就让这些痕迹保留下来。”
岳川停顿了一下,继续解释道:“你们看,星娱的礼盒都是由机器压制而成的,边角整齐得就像砖头一样。但我们的礼盒要与众不同,要像田埂上的草垛一样,有点歪斜、有点粗糙都没有关系。这样反而更能体现出手工的魅力和独特性。”
他的这番话实际上是借鉴了前世地球上“手工定制礼盒”的理念。这种理念强调让使用者参与到创作过程中,保留手工制作的“不完美”,并将其伪装成“摸糙纸时的自然想法”。通过这种方式,每个礼盒都将成为独一无二的作品,充满了个性和温暖。
凌薇立刻带着乡村孩子试做——扎冲天辫的男孩用米糊粘纸箱时,故意多涂了一圈,米糊顺着纸箱的压痕流下来,在侧面留下浅白的印;
戴小花帽的女孩把茅草编在礼盒边缘,编到一半断了根,就把断草折成小蚂蚱,粘在礼盒角:“这样像蚂蚱坐在礼盒上,跟我之前编的草编呼应。”
凌薇没纠正,反而把这些“小意外”拍下来,发给城市绘本馆的团队:“让城市孩子也这么做,不用怕断、怕粘错,这些痕迹都是心意。”
林野的相机对准男孩手上的米糊——黏糊糊的指尖捏着纸箱,米糊沾到指缝里,却笑得格外开心。
“要把这些细节拍进礼盒宣传短片,”他对着镜头说,“星娱的宣传只会拍明星拿着干净的礼盒摆拍,哪会拍孩子沾着米糊的手、断了的茅草,这些才是最打动人的。”
陆哲蹲在旁边,录孩子和李姐的互动音——男孩举着沾米糊的礼盒问:“李阿姨,米糊流下来会不好看吗?”李姐笑着说:“这是你给城市朋友的‘标记’,他一看就知道是你做的”;女孩摸着断草蚂蚱说:“它能跟着礼盒飞吗?”
陆哲把这些对话混进之前的童声祝福里,准备嵌在礼盒的小芯片里:“星娱的芯片只会放标准化的‘谢谢’,咱们的芯片里有笑声、有疑问,像孩子在跟朋友说话。”
夏晚晴坐在材料堆旁,抱着吉他编礼盒宣传曲的片段——把“米糊痕”“断草蚂蚱”编进去:“糙纸折,茅草绕,米糊痕呀,别擦掉;蚂蚱蹲,礼盒跳,心意呀,要送到。”
调子轻快,混着孩子粘手作时的笑声,刚唱两句,李姐就掏出手机录下来:“这比我们找专业词人写的歌词有劲儿多了,就用这个当礼盒的宣传曲。”
可当天下午,周曼就刷到星娱的“同款城野手作礼盒”通稿——礼盒用的是仿茅草的塑料贴、覆膜纸箱,表面印着卡通蚂蚱(机器印刷,每个都一模一样);
通稿里写着“手工制作,童趣满满”,配图里的明星拿着礼盒,指尖白净,连一点米糊的痕迹都没有。
“他们连蚂蚱的姿势都没换,”周曼把手机递给岳川,“咱们孩子编的蚂蚱有歪翅膀、断触须,他们的蚂蚱全是一个模子刻的,太假了。”
果然,网友很快扒出破绽:“星娱的‘茅草’一撕就掉,是粘上去的塑料片”“有博主拆开礼盒,里面的‘手作’全是工厂预制的,连米糊都是印上去的”。
对比之下,团队在社交平台发的“试做片段”——孩子沾着米糊的手、断草粘的蚂蚱、歪歪扭扭的礼盒,迅速冲上热搜,评论区全是“求品牌快点出,想给孩子买真手作”“星娱的假手作赶紧下架吧”。
试做结束时,草棚里堆了二十多个“不完美礼盒”——有的歪着角,有的茅草露在外面,有的礼盒面上留着孩子的指印(沾着米糊,干了后成了浅白的痕)。
李姐拿起一个带指印的礼盒,对着光看:“这个要当样品,比任何精致的礼盒都珍贵——指印是孩子的温度,米糊痕是手作的证明。”
她当场决定,礼盒材料全部按现在的标准来:不漂白茅草、不用覆膜纸箱、只提供米糊当粘合剂,甚至在礼盒里附一张“手作小贴士”,写着“粘错、折断都没关系,这是你的专属印记”。
城市绘本馆那边也传来消息,城市孩子做的礼盒同样“充满意外”——有个男孩用彩笔给礼盒画窗户时,彩笔没水了,就用指甲在纸箱上刻了个小窗;
有个女孩把梧桐叶夹在礼盒里,叶子的脉络印在糙纸上,成了天然的图案。林野把两边的礼盒照片拼在一起,做成对比图:左边乡村礼盒的茅草、米糊痕,右边城市礼盒的刻痕、梧桐叶印,配文“不一样的痕,一样的心”。
陆哲的音频也有了新进展——他把乡村孩子的“蚂蚱能飞吗”、城市孩子的“刻窗能看见吗”混在一起,做成“对话式芯片”,嵌在礼盒内侧:读者打开礼盒,先听到乡村孩子的疑问,再听到城市孩子的回答,像两边的孩子在礼盒里对话。
“星娱的芯片只会放一段音,”他戴着耳机调试,“咱们的芯片是‘双向的’,能让心意流动起来。”
傍晚时,李姐带着试做的礼盒准备离开,临走前把一沓“手作任务卡”交给岳川——上面写着让孩子在礼盒里放“专属小物件”:乡村孩子放一片槐树叶,城市孩子放一片梧桐叶,以后收到礼盒的人,能同时摸到两种叶子的纹理。
“下次来,咱们就定最终的礼盒方案,”李姐说,“还要拍个完整的宣传短片,把孩子做礼盒的过程、两边的互动都拍进去,比星娱的假宣传真实一百倍。”
岳川接过任务卡,指尖碰了碰卡上“槐树叶”“梧桐叶”的字样,突然看到草棚角落,扎冲天辫的男孩正把一片刚捡的槐树叶夹进自己做的礼盒里,女孩则在礼盒上写“给城市朋友的信”,字迹歪歪扭扭,还把“友”字写成了“有”。
凌薇蹲在旁边,帮女孩把信折成小方块,放进礼盒;林野的相机对准这一幕,镜头里,槐树叶、歪字信、沾着米糊的礼盒,在夕阳下泛着暖光。
周曼对着李姐留下的材料清单,跟团队确认后续分工:“明天我对接城市绘本馆,同步任务卡的要求;凌薇指导孩子准备小物件;陆哲继续录孩子的互动音;林野拍孩子夹树叶、写信的过程;夏晚晴把宣传曲补完整。”
夏晚晴抱着吉他,轻轻弹起刚补好的宣传曲结尾:“槐叶绿,梧叶黄,礼盒里藏着双城光;手作糙,心意长,打开呀,就晴朗。”
歌声飘出草棚,落在田埂上,混着孩子收拾材料的笑声,还有远处老黄牛的“哞”声,像在为即将诞生的真手作礼盒,唱着预热的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