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自在上海等待的这两天,我并没有让自己闲下来。除了为接下来的会面做准备,也见了几位老朋友。
其中一位是相识超过二十年的朋友佳佳。她在上海打拼多年,刚刚和丈夫咬牙买下了一套小房子,成了背负沉重房贷的“百万负翁”。
见到她时,我几乎有些不敢相认。比起前两年春节见面时,她憔悴了许多,眼角的细纹和眉宇间挥之不去的疲惫,都在诉说着生活的重压。
“没办法,”在一家嘈杂的奶茶店,她用吸管反复戳着杯底的珍珠,声音里带着深深的倦意,“结了婚就是这样,养家、养孩子、还房贷,没有一件是省心的。”
她开始向我倒苦水,吐槽婆婆无法帮忙分担带孩子的辛苦,反而需要他们时常贴补;抱怨上个月丈夫咳嗽拖成肺炎,只因心疼看病的医疗费。
“月月,你是不知道,像我们这种普通家庭,在上海活下去,每一分钱都得掰成两半花。”
佳佳的抱怨像开了闸的洪水,但奇妙的是,当她提起丈夫和女儿时,那张被生活磋磨的脸上,又会瞬间焕发出一种真实而柔软的光彩。
“我老公那人吧,别看赚得不多,但心细。每天下班回家,手里从不空着,有时候是个西瓜,有时候是我爱吃的点心,他知道我压力大,总会变着法儿哄我开心。”
说到女儿,她眼神里的光芒更盛,“小丫头上了幼儿园,懂事儿得让人心疼,还会说‘妈妈你累了就早点睡,我一会儿自己哄自己睡觉’。”
听着她絮絮叨叨,我仿佛看到了另一种截然不同的人生轨迹——充满了柴米油盐的琐碎、经济压力的挣扎,但也浸润着相濡以沫的温情和天伦之乐的慰藉。
聊到最后,佳佳忽然话锋一转,关切地问我:“月月,你也老大不小了,跟顾远……也该考虑要个孩子了吧?”她的话让我瞬间怔住。
她的记忆还停留在我和顾远结婚上,并不知道我的人生早已翻天覆地,身边早已换成了江予安。
我犹豫了一下,觉得面对二十多年的老朋友,没必要再遮掩,便简单地将我的事情告诉了她——和顾远在婚礼前分手,以及现在和江予安在一起的事。
佳佳听完,眼睛瞪得溜圆,手里的奶茶都忘了喝,脸上写满了难以置信:“我的天……月月,你经历也太……太戏剧性了!所以你跟顾远根本没结成婚?现在的男朋友还……还坐轮椅?”
我点点头,预料到她会有这样的反应。
她消化了一下这个信息,脸上惊讶的神色渐渐被一种现实的担忧取代,她压低了声音:“那……你们现在的压力也蛮大的吧?我听说那个康复治疗很烧钱的,而且好像……还不一定能好。” 她的语气里没有歧视,更多的是作为一种朋友,基于世俗认知的、朴素的关切。
不过庆幸的是,她并没有说出“你怎么会找个残疾人”这种伤人的话。
沉默了几秒,她像是自我安慰又像是真心夸赞般地补充道:“不过,月月你从小眼光就高,心气也高。能入你眼的,肯定差不了。他虽然……身体不方便,但人肯定特别优秀,对你肯定也特别好。”
听到她这番话,我心里五味杂陈,只能报以一丝苦笑。眼光高?是啊,曾经我也以为自己眼光高,结果千挑万选,却差点栽在顾远那样的人手里。
当然,江予安,他的好,早已超越了世俗标准下的“优秀”。他的坚韧、他的温柔、他的深情,以及我们之间共同经历的风雨,这些又岂是“眼光高”三个字能概括的?
“他……是很好。”我轻声说,没有过多解释,只觉得这个词在江予安身上显得如此苍白。
佳佳似乎看出了我情绪的细微变化,很体贴地没有再追问下去,转而聊起了别的。
她吸了一大口奶茶,好奇地问:“对了,你这次来上海是出差?你现在在做什么呢?我记得你之前公司不是挺好的吗?”
“我早就没上班了,”我笑了笑,“现在全职在家写小说。”
“哇!”佳佳的眼睛一下子亮了起来,冲我竖起大拇指,脸上是毫不掩饰的佩服,“林月,你可以啊!太厉害了!这才是我认识的你嘛,永远知道自己要什么,还敢想敢干!你写的什么书?快,给我看看!让我也拜读一下大作家的作品!”
看着她兴奋的样子,我也被感染了,拿出手机,找到我小说的电子版链接,通过微信推给了她。“准备出版的就是这本,写得不好,你别笑话我。”
佳佳立刻点开,手指在屏幕上飞快地划拉着,草草浏览了一下简介和开头章节,然后抬起头,带着一种近乎“与有荣焉”的笑容对我说:“实话跟你说,我已经好多年没正儿八经看过一本完整的书了,天天不是忙工作就是带孩子,静不下心来。但是你的书,我必须看!而且得好好看!这可是我闺蜜写的!”
她的语气那么真诚,让我觉得格外温暖。
“好啊,那你看了可不许吐槽。”我笑着和她约定。
“放心,我只夸不贬!”佳佳拍着胸脯保证,随即又感慨道,“真好啊月月,能做自己喜欢的事,还能做出成绩。看着你这样,我都觉得有劲了!”
我们又聊了一会儿,互相鼓励着,在奶茶店门口道别。看着她匆匆汇入下班的人流,奔向那个需要她经营和支撑的小家,我的目光久久没有收回。
佳佳的身影消失在拐角,但她话语间流露出的,那种属于家庭的、琐碎却坚实的幸福感,却像一颗种子,悄然落进了我的心田。
曾经,我对婚姻生活的想象模糊而遥远,甚至带着因为顾远,或多或少还是产生了一些阴影。但此刻,看着这座城市里万千灯火依次亮起,每一盏灯下可能都有一个像佳佳一样为生活奔波却也甘之如饴的身影,我心中忽然对那个被称为“家”的地方,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具体的渴望。
或许是在某个寻常的傍晚,我推着他的轮椅在小区里散步,听他吐槽律所的新案例;或许是我们一起靠在沙发上看电影,为某个情节争论不休;或许是他坐在书房处理文件,我就在旁边的桌子上码字,偶尔抬头,相视一笑……那些看似平凡的日常,因为有了彼此的参与,而变得充满期待。
也许,我们的路注定会比别人多一些坎坷,需要更多的耐心。但正是那些共同经历的风雨,让我无比确信,身边这个人是我想与之共度余生的人。
这种憧憬,不再是少女时代不切实际的幻想,而是一种历经波折后,生根发芽的、沉甸甸的确定。
夜色温柔,我转身走向地铁站,脚步变得格外坚定。我要去谈好接下来的合作,然后尽快回到龙城,回到他身边。我们的未来,需要我们一起,一步步去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