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门内的霉味裹着药香撞进鼻腔时,涪翁的玄针在掌心烫得惊人。
他抬臂划了个半圆,袖中火折子地窜起幽蓝火苗——这是用天禄阁残卷浸过松油的火绒,专烧得透千年陈木的阴湿。
火光扫过密室的刹那,他的呼吸险些停滞。
四壁木架层层叠叠,每一层都码着裹着绢布的竹简,最中央的青铜医案泛着幽光,案上摊开的简册边角已发脆,却清晰可见针经·中卷五个篆字。
那是他在天禄阁校书时,亲手用朱笔圈过的卷首题跋,墨迹里还混着当年洒上的茶渍,像朵蔫了的菊花。
。
玄针从指缝滑落,撞在青铜案角发出清响。
涪翁的指尖抵着案边,能摸到铜锈里嵌着的凹痕——这是他二十年前给太医院铸针炉监工,特意在每座医案底部刻的字标记,为的是防人偷换药材。
此刻那凹痕里还沾着暗红,不知是血还是朱砂。
天...他喉结滚动,声音哑得像生锈的锁,天禄阁烧了之后,我以为中卷跟着刘向大人的《别录》一起化灰了。
腰间的传承印突然发烫。
他解下那枚青铜古印,果然见印面浮起新的纹路,篆字从印钮的云纹里钻出来,连成一行:黄帝外经·诊脉法·中篇。
这是他收程高为徒时,印面第一次浮现完整篇名;收第二个弟子时,印纹才显了半章《针经》基础;如今...他望着密室里整墙的竹简,突然明白守典人说的是什么意思——那些人守的不是秘藏,是等一个能让传承印苏醒的医道传人。
。
古印被他按在《针经·中卷》上。
青铜与竹简相触的瞬间,密室里腾起细密的金雾。
印纹像活了似的爬过简册,原本模糊的字迹被金雾一洗,竟显露出比天禄阁底本更清晰的经文。
涪翁的手指跟着金雾游走,当五气调和,针引五行八个字浮现在眼前时,他眼眶突然发酸——这正是前两日守典人考校的题目,原来答案就藏在自己亲手校订的经卷里。
但很快,他的眉心皱成了结。
金雾漫过的地方,除了熟悉的医理,还夹杂着歪歪扭扭的符号:有的像断了的麦穗,有的像交缠的蛇,还有的...他用指甲在案上划了划,突然僵住——那是他在太医院见过的,是前代医官怕医典落入恶人之手,用五行生克编的密码。
好个老狐狸。他低笑一声,从袖中摸出玄针。
这针是用昆仑雪山顶的寒铁铸的,针尾缠着程高用三年山藤编的络子,此刻在火光下泛着冷光。
他想起程高第一次见这针时说的话:师父的针,该叫,专续医道断了的脉。
悬在半空,他闭着眼回忆《诊脉法》里的五气朝元——肝属木,应春;心属火,应夏;脾属土,应长夏;肺属金,应秋;肾属水,应冬。
指尖突然刺痛,他猛地睁眼,玄针已扎进自己穴(肝经原穴),针尾微微发颤,像春芽破冻土的轻响。
第二针扎(心经荥穴),火折子的火苗突然蹿高三寸,映得他耳尖发红;第三针扎(脾经输穴),青铜案上的铜锈簌簌落下,露出底下刻着的字;第四针扎(肺经输穴),密室里突然涌进一阵风,将木架上的绢布吹得翻飞,露出字标记的竹简;第五针扎(肾经输穴),他脚边的青砖缝里沁出水珠,在地面汇成个字。
。
整面木架发出闷响。
涪翁踉跄着扶住医案,却见眼前的《针经·中卷》正在重组——原本被密码隔开的经文像被线穿起的珠子,五气调和术五个大字从简册里浮出来,后面跟着的,是他当年在天禄阁没校完的引气行针十二式。
成了...他指腹抚过新显的文字,突然听见头顶传来细碎的响动。
密室的穹顶有块青石板在往下掉灰。
涪翁猛地抬头,正看见那枚被他扎在暗门上方的雪山寒针在发光——针尾的血珠已经发黑,这是气机剧烈变动的征兆。
他反手抓起案上的《针经·中卷》,玄针在掌心转了个圈,突然顿住。
不对...他盯着寒针,喉间泛起铁锈味。
这针沾了他的血,能感应十里内的杀机。
可此刻寒针的光不是刺目的红,而是诡谲的紫——紫属阴,主...
啪嗒。
一滴暗红的血落在他脚边。
涪翁猛地转头,正看见密室最深处的木架后,露出半片染血的青袍下摆。
血珠坠地的轻响在密室里荡开涟漪。
涪翁的瞳孔骤然缩成针尖,玄针已压在掌缘——这是他当年在太医院应对刺客时练出的本能,指节因用力泛白,却偏生放轻了呼吸,像捕食的老枭。
青袍下摆后传来压抑的咳嗽。
那声音带着锈铁味的气音,像破风箱漏了洞。
涪翁的眉峰挑了挑,他记得程高曾说过,这一带的山匪惯穿粗麻短打,青袍...倒像郡县里的书吏服色。
他喝问,玄针却没急着刺出。
脚边的血珠还在渗,顺着青砖缝隙蜿蜒成细蛇,蛇头正朝着木架后的阴影。
阴影里突然传来重物倒地的闷响。
涪翁这才发现,那半片青袍下还露出半截小腿,靴底沾着新鲜的泥——不是本地的红土,倒像从北边洛水河畔带过来的淤黑。
他心下警铃大作,正要移步查看,腰间的传承印突然灼痛,与此同时,密室穹顶的寒针猛地一颤,针尖紫芒大盛。
地动?他念头刚起,脚底青砖便传来细密的震颤。
这震颤不是自然的地脉波动,倒像有数十人正踩着同一节奏,用裹了布的鞋底快速逼近。
涪翁瞬间悟了——方才那青袍人怕不是敌人,倒像是被追杀的!
他反手将《针经·中卷》塞进怀里,玄针在掌心转了个花,精准戳向暗门旁的青铜机关。的一声,机关里的铜簧断裂,暗门彻底卡死。
接着他屈指弹向五处木架,五枚雪山顶寒针破空而出,分别扎进东南西北中五个方位的柱础——这是用《诊脉法》里五气朝元布的迷踪阵,专乱人视听。
做完这些,他闪进木架后的阴影里,玄针尾的山藤络子蹭着竹简发出沙沙响。
呼吸间,霉味里混进了生人身上的土腥气,越来越近。
头儿,暗门封了!
砸!用撞木!
外头传来粗哑的吆喝。
涪翁眯眼,数了数脚步声——共十三人,其中两人抬撞木,其余人散开警戒。
他摸了摸怀里的残卷,指腹触到卷首自己当年题的字,突然想起天禄阁大火时,有个小吏抱着半箱医典往他怀里塞,喊着李大人,这是太医院最后的底本,后来那小吏被乱箭穿胸,血就溅在这卷角。
暗门被撞开的刹那,密室里的烛火猛地炸成金芒。
五个黑衣人当先冲进来,脚步却突然踉跄——东边的寒针在震他们的穴,西边的寒针在搅他们的足三里,五感顿时错乱。
为首的络腮胡刚骂了半句什么鬼地方,后颈就挨了一记玄针。
涪翁闪在木架后,手腕抖如游龙。
第一针封,断其臂力;第二针封,乱其神思;第三针封阳陵泉,废其腿功。
不过十息,十三人全瘫在地上,像被抽了筋的蛇。
络腮胡瘫在最前头,喉结动了动:你...你是涪水那个老渔翁?
知道还敢来?涪翁踏过他的手背,玄针抵住他的穴,谁派你们来的?
络腮胡咧嘴笑,牙缝里渗出黑血:主子说...就算死了,也得把你这老东西的《针经》抢回去。
涪翁瞳孔一缩——他方才封穴时特意留了活气,这人却能服毒,显然早有死志。
他蹲下身,扯开络腮胡的衣领,果然见心口纹着只衔尾蛇,蛇眼是朱砂点的——这是新朝太医院暗桩的标记,当年王莽篡汉后,曾派这些人四处搜缴旧朝医典。
好个王临。他低笑一声,指尖按上络腮胡的穴。
这穴是任脉与阴维脉交会处,管着咽喉开合。
他从袖中摸出枚细如牛毛的追魂针,针尾系着红绳——这是程高用自己血线搓的,专破毒障。
你猜,是你的毒快,还是我的针快?他轻声问,针尖抵住穴的刹那,络腮胡的瞳孔骤然放大。
密室最深处突然传来一声呻吟。
涪翁猛地转头,正看见方才那片青袍下,露出一张苍白的脸——是守典人的小徒弟阿九!
他胸前插着半把短刀,血把青袍染成了紫褐,却还死死攥着半枚玉珏,玉珏上刻着二字。
师...父...阿九气若游丝,他们...他们要烧了秘藏...说《针经》里有...有逆贼的反骨...
涪翁的手突然抖了。
他想起三天前守典人交给他钥匙时说的话:这秘藏守了三代,就等个能让传承印醒的人。原来这不是指时间,是指守典人、阿九,还有阿九怀里那个尚在襁褓的小徒弟——他们用命在护着医典。
络腮胡突然发出咯咯的笑:王大人说了,涪水的泥菩萨再厉害,也护不住...咳咳...
他的笑声戛然而止。
涪翁的追魂针已没入穴半分,红绳在穴边打了个结。
这针能引着气血往喉间冲,若再深半分,就能把他喉咙里的毒囊震碎——但现在,他要让这毒慢慢磨,磨出幕后主使的名字。
阿九的手垂了下去。
涪翁摸了摸他的颈动脉,还有一丝游丝。
他扯下自己的衣襟,用玄针在穴扎了三扎,血慢慢止住了。
然后他转身,盯着地上十三具瘫软的尸体,玄针在掌心烧得发烫。
王临啊王临。他弯腰捡起络腮胡怀里的令牌,牌面刻着太医院令你抢医典,烧典籍,当年天禄阁的火,莫不是你放的?
密室外头突然传来鸟鸣。
涪翁抬头,寒针的紫芒已褪成淡红——危险暂时解除。
他抱起阿九,把《针经·中卷》塞进他怀里,又摸出程高送的醒神针别在他衣领上。
这针能保他半日清醒,足够等程高带着药箱赶来。
程高那小子总说我护短。他轻声道,指尖抚过阿九染血的眉,这次,他该说我终于肯收徒了。
地上的络腮胡突然抽搐起来。
涪翁转头,见他的穴处渗出黑血,红绳正被血浸透。
他蹲下身,玄针轻轻一转,黑血里浮出几个字:洛水...竹...园...
话音未落,络腮胡的头一歪,没了声息。
涪翁扯下他的衣襟,果然在胸口发现半枚竹印——和阿九手里的玉珏能拼成完整的二字。
洛水竹园...他捏着竹印,目光扫过整墙的竹简,看来,这秘藏的故事,才刚刚开始。
他将竹印收进袖中,玄针在掌心转了个圈,突然刺向自己的穴。
血珠落在阿九的醒神针上,银针瞬间泛起金光——这是给程高的信号,告诉他速来救徒。
密室的烛火突然明灭。
涪翁望着怀里的阿九,又看了看地上的十三具尸体,突然笑了:医道传承?
不过是前人用命传,后人用命接罢了。
他站起身,将玄针插回发间,抱着阿九走向暗门。
门外来风卷起地上的血珠,在青砖上画出一道蜿蜒的痕迹,像极了《针经》里引气行针的路线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