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道覆:东晋“草莽谋略家”!借“低价售材”囤船板,暗备举事之资
徐道覆是卢循的妹夫,最初和卢循秘密谋划起兵反晋。为了打造战船,他派人去南康山砍伐木材,却对外谎称:“要把木材运到京城去卖。”
后来,他又故意说“人力不足,运不到京城”,就在当地郡城低价抛售木材。百姓们贪图便宜,纷纷抢购,各自把木材存放在家里。这样的操作反复进行了好几次,民间囤积的船板就越来越多。
等到徐道覆起兵时,他拿着当初的木材售卖凭证,挨家挨户索要木材,没人敢隐瞒不交。随后他集中所有木材打造战船,只用十天就完成了准备工作。
冯梦龙点评:徐道覆虽是草莽叛军,却有远超常人的谋略。要是卢循能一直采纳他的计策,何至于最后兵败投水,落得个“水仙”(指投水而死)的下场?徐道覆临死前感叹:“我被卢循耽误了!要是能追随真正的英雄,平定天下都不在话下!”唉!有才华的谋士因得不到重用,最终潦倒而死的例子,真是太多了!武则天看到骆宾王写的《讨武曌檄》,也曾感叹:“让这样的人才屈居小官,是宰相的过错啊!”这话真是有见地!
【管理智慧】
一、核心逻辑:暗备军需,关键在“假商用+借民储”,以“低价诱利”藏举事意图
徐道覆能悄无声息备好战船材料,核心逻辑是“用‘民生交易’掩盖军事目的,借民众之力解决‘囤材难、藏材险’”,可拆解为两层:
1.看透军需痛点:直接囤材易暴露,借“民储”既隐蔽又省力
他明白,起兵前大规模囤积造船木材,极易被官府察觉异常;而直接强征又会引发民怨,打草惊蛇。因此,他把“军事囤材”伪装成“商业售材”,利用百姓“贪便宜”的心理,让民众主动帮自己储存木材——既解决了“材料存放”的难题,又让举事准备完全隐藏在日常交易中,毫无破绽。
2.以“反复低价”强化信任:用“多次交易”打消疑虑,积累足量材料
他不搞“一次性抛售”,而是“反复低价售材”——第一次交易让百姓尝到“低价买材”的甜头,后续几次交易则进一步强化“这只是普通生意”的认知,让百姓放下警惕,持续囤积。等到起兵时,再用“售材凭证”合法索回,既不会引发反抗,又能快速集中所有材料。
二、核心启示:办“隐蔽要事\/积少成多之事”,别硬来,用“借势民力+藏意图”破局
徐道覆的智慧,对资源积累、隐蔽筹备、风险规避等场景极具借鉴意义:
- 隐蔽筹备:用“日常场景”藏目的,避免暴露目标
若需悄悄准备某件事(如创业前期积累客户、项目前期收集数据),别搞“大张旗鼓的筹备”。可像徐道覆那样,融入日常场景——比如创业前,以“免费体验”“公益分享”的名义接触潜在客户,悄悄积累信任;项目前期,以“市场调研”“用户访谈”的名义收集数据,不暴露最终目标,既安全又能稳步推进。
- 资源积累:借“民众利益”撬动参与,实现“积少成多”
若需积累大量分散资源(如社区收集旧物、企业收集用户反馈),别靠“强制要求”。可设计“利益钩子”——比如社区收集旧物,承诺“旧物兑换生活用品”;企业收集反馈,承诺“优质反馈送优惠券”,让民众主动参与,用“小利益”撬动“大资源”,比单纯号召更有效。
- 人才任用:别因“身份\/立场”忽视才华,避免“埋没良才”
徐道覆的悲剧源于卢循不用其计,骆宾王的遭遇则是“屈居下僚”。这提醒我们:无论是企业用人还是团队协作,别因对方的“出身、过往经历”或“与自己立场不同”就否定其才华。要关注“能力是否匹配需求”,给有能力的人施展空间,否则只会像卢循那样,因错失良策而失败。
简单说就是:“要办隐蔽或需要大量资源的事,别硬来硬囤。不如把目的藏在日常场景里,用小利益吸引民众主动参与,既隐蔽又省力;同时,对待有才华的人,别被偏见束缚,给他们机会,才能发挥更大价值。”
【原文】徐道覆
徐道覆,卢循妹夫也。始与循密谋举事,欲治舟舰,使人伐材南康山,伪云:“将下都货之。”后称力少,不能得致,即于郡减价发卖。居人贪贱,争取市,各储之家。如是数四,故船板大积。及道覆举兵,按卖券而取,无敢隐者,乃并力装船,旬日而办。
道覆虽草窃,其才略有过人者,脱卢循能终用其计,何必遽为“水仙”?其临死,叹曰:“吾为卢循所误!使吾得事英雄,天下不足定也!”呜呼!奇才策士郁郁不得志,而狼籍以死者比比矣!天后览骆宾王檄,叹曰:“使此人沉于下僚,宰相之过也!”知言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