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允文:南宋“民生救星”!靠一个荻场,终结浙江“生子弃杀”悲剧
在虞允文之前,浙江百姓每年都要缴纳“身丁钱”(按人口征收的税)和“绢?”(丝织品赋税),税负重得让人喘不过气。很多人家穷到养不起孩子,刚出生就把婴儿扔掉,就算孩子侥幸活下来,等稍微长大点,也会因为缴不起税而被狠心杀死 ——这样的人间惨剧,在当时屡见不鲜。
虞允文听说这件事后,心里特别难受,下定决心要改变这种状况。他四处走访调查,发现江边沙洲上有片“荻场”(长满荻草的场地,荻草可用来造纸、编席,利润很高),可这片能赚钱的荻场,一直被当地豪门世家和寺庙私自霸占,百姓根本沾不到半点好处,官府也没收过一分税。
虞允文立刻行动:先让官府登记荻场的产量、收益等数据,详细核算后上报朝廷,申请把荻场的收益收归官府,用这笔钱来代替浙江百姓缴纳的身丁钱和绢?税。
朝廷批准的文书一传到浙江,百姓简直高兴得欢呼雀跃 ——终于不用再为缴税而抛弃、杀害亲生骨肉了!从这以后,浙江百姓才真正体会到“生儿育女、全家团聚”的快乐,曾经的悲剧再也没上演过。
【管理智慧】
抓准“税重”根源,用“私产充公代税”,才是真?为民解困
很多官员看到“生子弃杀”,可能只会感叹“百姓狠心”,却没看到背后“缴不起税” 的绝望。虞允文的厉害之处,在于他不搞“道德批判”,而是挖根源、找办法:百姓不是不想养孩子,是税太重;税重不是没解决办法,是有赚钱的资源被私人霸占。
他没让官府额外加税,也没让豪门直接捐钱,而是用 “荻场收益代税”的方式——既收回了被私占的公共资源,又免了百姓的重税,还没引发豪门的激烈反抗,可谓“一举三得”,真正做到了“不折腾百姓,却能解百姓之苦”。
一、核心逻辑:破解“税重致民生悲剧”,别“头痛医头”,要“挖资源、换税负”
虞允文能终结悲剧,核心是跳出了“要么加税、要么减税”的固定思维,用两个关键动作破局:
挖“被私占的公共资源”:荻场本是江边公共场地,被豪门寺庙私占牟利,收回后就有了“替代税源”,不用再从百姓身上搜刮;
用“资源收益换百姓税负”:不是直接免掉朝廷税收,而是用荻场收益“代缴”,既不亏空国库,又让百姓真正减负,避免了“免税收却导致官府没钱办事”的矛盾。
这就像现在某地百姓医疗负担重,当地发现有片被私人承包却闲置的山地,就收回山地搞生态种植,用种植收益补贴百姓医保——既盘活了闲置资源,又减轻了百姓负担,和虞允文的思路异曲同工。
二、核心启示:遇“重负致民生困境”,别“硬压硬减”,要“找替代资源、做利益置换”
虞允文的思路放到现在也超实用,比如这些场景:
乡村教育减负:村里孩子上学要交杂费,很多贫困家庭想送却送不起。可以像虞允文那样,发现村里有片没人管的竹林,就由村委会牵头组织村民砍竹卖钱,用卖竹的收益代替孩子的杂费——既不用让学校减收,又能让贫困孩子上学;
社区养老减负:社区老人想参加养老服务却交不起费用。可以盘活社区闲置的商铺,出租后用租金补贴养老服务,让老人少交钱甚至不交钱就能享受服务——既利用了闲置资源,又减轻了老人负担;
企业员工社保减负:小微企业觉得社保缴费压力大,导致员工社保参保率低。当地可以整合工业园区的闲置厂房,低价租给企业,用“厂房租金优惠”抵扣部分社保缴费,既减轻了企业压力,又能提高员工参保率。
简单说就是:“遇到‘谁都觉得难’的民生困境,别只盯着‘钱从哪来、税减多少’,先看看身边有没有‘被浪费、被私占的资源’。把资源盘活,用资源收益做‘桥梁’,既能解民生之困,又不用让任何一方吃亏,这才是最高明的解决办法。”
【原文】虞允文
先是浙民岁输丁钱绢?,民生子即弃之,稍长即杀之。虞公允文闻之恻然,访知江渚有荻场利甚溥,而为世家及浮屠所私。公令有司籍其数以闻,请以代输民之身丁钱。符下日,民欢呼鼓舞,始知有父子生聚之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