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古代“容错用人天花板”!不揪小错重气节
范仲淹用人,特别看重对方的气节和人品,至于那些无关紧要的小毛病、小过错,根本不放在心上。像孙威敏、滕达道这些人,都是他一直很器重的,核心就是看中他们的硬气节。
他当统帅的时候,选拔身边的幕僚和助手,经常挑那些被降了职、还没恢复官身的人。有人觉得纳闷,就问他为啥这么选。
范仲淹说:“要是一个人有本事还没半点过错,朝廷自然会重用他。可要是这人确实有真才实干,只是不小心犯了错、被官场规则处罚了,咱们不借着机会拉他一把、给个做事的机会,那这人不就彻底被埋没,成了没用的‘废人’了嘛!”
正因为他这思路,所以他推荐提拔的人里,大多是有真本事的栋梁之才。
冯梦龙点评:不浪费一个人才,事儿才能都办成。天下没有真正没用的人,只要用对地方;朝廷也就不会有办不成的事,关键在会不会用人。没点大格局、大见识的人,根本达不到这境界。
就像现在有些公司招人,不盯着候选人简历上的“小瑕疵”——比如曾经裸辞、待业过几个月,反而看重他解决问题的能力;遇到有才华但之前“栽过跟头”的员工,还愿意给机会委以重任,最后往往能收获意想不到的成果。
【管理智慧】
一、范仲淹的“用人逻辑”:不盯“小污点”,只抓“两大核心”
范仲淹敢用“被贬之人”,不是没原则的“滥情”,而是把“人才价值”算得明明白白。他的选人标准,放到现在的职场、企业里,照样是“挖潜人才”的黄金法则:
1.第一核心:气节比“完美履历”重要
他看重孙威敏、滕达道,不是因为他们从没犯错,是因为他们有“不随波逐流、有风骨”的气节——这种人做事有底线,不会为了利益搞小动作。就像现在选团队负责人,与其找“履历干净但没主见”的“老好人”,不如找“敢坚持原则、哪怕得罪人”的“硬骨头”,后者更能扛事;
2.第二核心:本事比“没过错”重要
他选“谪籍人士”,是知道这些人“被贬”可能是因为“不懂圆滑”“得罪了人”,不是因为“没本事”。就像现在企业里,有人因为“跟领导据理力争被穿小鞋”“一次数据算错被降职”,但这些“小错”不代表他没能力——放过这些“小错”,才能挖到真正的实干家。
二、“范仲淹式用人”模式:别让“一次小错”,埋了能扛事的人
范仲淹“容错用人”的思路,现在很多聪明的管理者都在学——不把“有小过”的人一棍子打死,反而给他们机会,最后往往能收获“意外之喜”。
三、评注的现代意义:“天下无废人,朝廷无废事”,容错才是真识见
评注里冯梦龙说“没被埋没的人才,朝廷才不会有办不成的事”——这话放到现在的企业里,就是“没被浪费的员工,公司才不会有解决不了的问题”。
很多公司总抱怨“招不到人才”,其实是自己把“人才”拒之门外了:
看到简历上有“被开除”“降职”,就直接划掉,不管是因为什么原因;
听到员工犯了次小错,就劈头盖脸骂,再也不给重要任务;
觉得“听话、没过错”的才是好员工,反而把“有脾气、有本事”的人逼走。
就像范仲淹说的,“有才能没过错的人,朝廷自然会用”——真正需要管理者伸手拉一把的,是那些“有本事但栽过小跟头”的人。放过他们的小错,其实是给公司留了“能扛事的后手”。
四、核心启示:学范仲淹容错,先搞懂“这3个前提”
范仲淹的“容错”不是“没原则的纵容”,是有前提的——不是所有“有过错”的人都能帮,得先判断清楚:
先看“错的性质”:是“无心小过”还是“原则大错”;
再看“人的态度”:是“知错想改”还是“破罐破摔”;
最后看“有没有真本事”:是“有料没机会”还是“没料混日子”。
要是本身没本事,还总犯错,那不是“容错”,是“养闲人”——别把“容错”当成“养废人的借口”。
五、普通人能学的“容错小技巧”:不做“揪小错的人”,做“给机会的人”
就算你不是老板、不是领导,也能学范仲淹的“容错思维”:
同事犯了小错,别先指责,帮他想想怎么补救;
朋友因为一次失误被否定,别跟着泼冷水,鼓励他“下次注意就好”;
家人不小心搞砸了事情,别先骂,一起收拾烂摊子——你的包容,说不定能帮他找回信心。
【原文】范仲淹
范文正公用士,多取气节而略细故,如孙威敏、滕达道,皆所素重。其为帅日,辟置僚幕客,多取谪籍未牵复人。或疑之,公曰:“人有才能而无过,朝廷自应用之。若其实有可用之材,不幸陷于吏议,不因事起之,遂为废人矣。”故公所举多得士。
(评:天下无废人,所以朝廷无废事,非大识见人不及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