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五的花灯刚撤下,青萍镇外的田埂就已透着春意——冻土渐渐化开,踩上去软乎乎的,田埂上去年种的耐旱草冒出新绿,连空气里都带着泥土的腥甜。这日清晨,林惊尘已带着民生堂的成员,在示范田旁竖起了“联动春耕”的木牌,木牌上清晰标注着“青萍镇—定远镇—风沙镇”的联动组别,还有春耕的时间表,从选种、泡种到播种、灌溉,每一步都写得明明白白。
“今年咱们推行‘三堂联动春耕’,青萍镇出技术和农具,定远镇出抗蝗玉米种,风沙镇出耐旱麦种,三家的百姓代表混编分组,在示范田里一起种,既学经验,又熟流程,等示范田种完,再回各自的镇子带乡亲们种。”林惊尘拿着木牌,给围拢过来的三镇代表讲解,身边还摆着提前准备好的粮种——定远镇的玉米种颗粒饱满,风沙镇的麦种小巧耐旱,青萍镇的稻种则圆润饱满,都装在贴着标签的布袋里。
定远镇的代表是去年来学秋收的小伙子,如今已能独当一面,他举起玉米种问道:“林副堂主,咱们这抗蝗玉米种,泡种时要不要加些特殊的药水?去年咱们加了艾草水,蝗虫确实少了不少。”
“要加,但比例要调整。”林惊尘点头,指向一旁的瓦罐,“这是我和张老丈熬的‘艾草苦参水’,比去年多放了一成苦参,既能防蝗卵,又能促进发芽,泡种时要没过粮种两指,泡六个时辰,中途翻两次,泡好后捞出来晾干,别暴晒,不然会伤芽。”
风沙镇的代表则更关心耐旱麦种的播种深度:“咱们风沙镇土壤浅,风又大,麦种播深了出不来,播浅了又怕被风吹走,您看播多深合适?”
林惊尘蹲下身,用手指在土里挖了个坑,深度约一寸:“就按这个深度,一寸深、三寸行距,播种后用木耙轻轻覆土,再在土面撒一层碎艾草,既能保墒,又能防沙吹露种子。等苗长到三寸高,再在苗旁种上耐旱草,形成‘草护苗’的阵势,风沙就吹不倒了。”
张老丈也凑过来,手里拿着改良后的木耧:“大家别担心行距不准,这木耧的播种管已经按三寸行距调好,只要推着走,种子就会均匀落在土里,比人工播种准多了。待会儿我和惊尘带大家实操,保证每个人都能学会。”
田埂另一头,苏慕言带着分舵的侠客,推着打谷机、拉着灌溉用的水车在田里穿梭,还带着三镇的乡亲们搭建临时灌溉渠。“这水渠要顺着地势挖,西高东低,坡度别太大,不然水流太快会冲坏田埂;每隔五丈挖一个蓄水坑,天旱时能存水,下雨时能排水,一举两得。”苏慕言一边挖,一边讲解,三镇的乡亲们跟着学,铁锹挥舞间,水渠很快就成型了,清澈的河水顺着水渠流进示范田,滋润着干涸的土地。
柳轻烟则带着阿青,在田埂旁的棚子里准备“春耕防护包”,包里装着防治皮肤开裂的药膏、防蚊虫的艾草包,还有预防中暑的金银花茶。“春耕时天天在田里干活,手脚泡在泥里容易开裂,大家早上出门前涂一层药膏,晚上回家用温水洗脚后再涂一层,很快就能好;中午太阳大,记得喝金银花茶,别中暑。”柳轻烟一边分发包,一边叮嘱。
阿青则拿着一本“春耕日志”,给每个分组登记粮种和农具,还特意在日志上标注了每个代表的家乡和擅长的农活:“王大哥是定远镇的,擅长防蝗;李大哥是风沙镇的,擅长种麦;咱们青萍镇的张叔擅长种稻,大家互相学习,取长补短。”
准备工作就绪后,三镇代表按分组行动——第一组种耐旱麦,由风沙镇的代表带队,林惊尘在一旁指导播种深度;第二组种抗蝗玉米,由定远镇的代表带队,张老丈指导泡种和覆土;第三组种水稻,由青萍镇的代表带队,苏慕言指导灌溉;柳轻烟和阿青则在田里穿梭,给大家送防护包和金银花茶,还时不时帮着扶木耧、递种子。
阿青在麦种组帮忙时,发现一名风沙镇的乡亲播种时总把艾草撒太多,盖住了种子,赶紧上前提醒:“李大哥,艾草别撒太多,薄薄一层就行,撒太多会压着种子,出不来苗。”说着,他拿起木耙,轻轻把多余的艾草耙走,“您看,这样既能保墒,又不影响种子发芽。”
那名乡亲不好意思地笑了:“多谢小先生!我在家种麦时,总怕风沙吹走种子,就多撒艾草,没想到反而坏事。”
“没事,慢慢学,很快就熟练了。”阿青笑着道,又耐心地教他如何均匀撒艾草。
中午时分,示范田的第一畦麦种和玉米种都种好了,绿油油的稻种也播在了水田里,三镇的代表们坐在田埂上,喝着金银花茶,聊着春耕的技巧,原本陌生的乡亲们,如今已像一家人一样熟络。
“以前咱们各管各的,种不好就发愁,现在联动起来,互相教经验,连农具都是改良的,今年肯定能有好收成!”定远镇的代表笑着说。
“是啊!去年我来青萍镇学秋收,今年又来学春耕,回去后我要把学到的都教给乡亲们,还要跟青萍镇和风沙镇多联动,以后不管是防蝗还是防沙,咱们都一起应对!”风沙镇的代表也说道。
林惊尘听着大家的话,心里满是欣慰:“这就是联动春耕的意义!咱们不仅要一起种好示范田,还要把这种联动的方式带回各自的镇子,以后春耕、夏汛、秋收、冬藏,咱们三堂都联动起来,一方有难八方帮,大家一起把日子过好。”
接下来的十日,三堂联动春耕有条不紊地进行着——示范田的麦种和玉米种已冒出嫩芽,绿油油的一片;水稻也已扎根,水田里泛起淡淡的绿意;临时灌溉渠运行顺畅,没出现漏水或冲坏田埂的情况。三镇的代表们不仅学会了对方的春耕技巧,还熟悉了改良农具的用法,不少代表还主动提出,要把自家镇子的好经验写下来,交给林惊尘,汇总成“三堂联动春耕手册”,方便明年推广。
这日午后,武当山民生总堂的宋远带着两名弟子赶来,看到示范田里的景象,笑着道:“林副堂主,你们的联动春耕做得真好!掌门让我来看看,还说要是做得好,就把这种联动方式在各分堂推广,让更多分堂受益。”
林惊尘大喜,带着宋远参观示范田,讲解联动春耕的流程和经验:“咱们按‘技术共享、粮种互通、人力互助’的方式,把三堂的优势结合起来,既解决了风沙镇缺种的问题,又解决了定远镇缺技术的问题,还提高了春耕效率,比去年快了三成。”
宋远点头,拿出纸笔,认真记录:“好!我回去后就把你们的经验报告给掌门,明年咱们在各分堂都推行这种联动春耕,让民生堂的力量更集中,让更多百姓能种好地、收好粮。”
三日后,联动春耕圆满结束,三镇的代表们带着“联动春耕手册”和交换的粮种,依依不舍地告辞。临走前,风沙镇的代表握着林惊尘的手,说道:“林副堂主,多谢你们!今年的春耕经验,咱们回去后就推广,等麦种和玉米种出苗了,我再派人来跟你们报喜!”
“好!咱们常联系,出苗后有任何问题,随时写信到民生信箱,我会第一时间回复。”林惊尘点头道。
送走代表们后,青萍镇的乡亲们也开始了自家的春耕——林惊尘和张老丈带着乡亲们,用改良木耧播种,教大家如何均匀撒艾草和覆土;苏慕言带着侠客们,帮着镇里的孤寡老人种庄稼,还检查各户的灌溉情况,确保每一块田都能浇到水;柳轻烟和阿青则在田里穿梭,给大家送防护包和金银花茶,还教大家如何辨别种子发芽的好坏,发现坏芽及时补种。
阿青还多了一项新任务——每天去示范田查看出苗情况,在“春耕日志”上记录苗高和长势,遇到问题及时向林惊尘请教。有一次,他发现一畦麦种出苗后有些发黄,赶紧跑去告诉林惊尘,林惊尘查看后,发现是覆土太薄,种子扎根不深,赶紧教他如何轻轻培土,没过几日,麦苗就重新变得绿油油的。
“惊尘哥,以后我每天都来查看,保证不让一棵苗出问题!”阿青握着日志,坚定地说。
“好!有你在,我放心。”林惊尘摸了摸他的头,眼里满是期待。
四月初,春风更暖了,青萍镇的示范田里,麦苗已长到三寸高,玉米苗也冒出了两片嫩叶,水稻则在水田里舒展着叶片,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各分堂也传来消息——定远镇的抗蝗玉米种出苗良好,已按青萍镇教的方法,在苗旁种上了防蝗草;风沙镇的耐旱麦种出苗率达九成,灌溉渠运行顺畅,没出现风沙吹坏田埂的情况;苏州府和黄土镇的分堂,也按青萍镇的联动经验,开始了跨堂春耕,效果显着。
林惊尘和林啸天站在示范田旁,看着绿油油的庄稼,林啸天笑着道:“惊尘,你看如今的联动春耕,既解决了难题,又拉近了各分堂的距离,这都是你和大家一起努力的结果。”
林惊尘摇头,笑着道:“这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是三堂的乡亲们一起努力的结果。以后,咱们还要继续完善联动制度,不仅春耕联动,夏汛、秋收、冬藏都要联动,让民生堂的各分堂,像一家人一样,互相帮衬,共同守护百姓的民生。”
林啸天点头,眼里满是欣慰。春风吹过示范田,麦苗和玉米苗随风摇晃,像一片绿色的海洋;不远处的民生学堂门口,“联动春耕”的木牌在阳光下格外显眼,民生信箱静静地挂在一旁,偶尔有乡亲过来,投下一封咨询苗情的信件。
林惊尘知道,今年的联动春耕只是开始,未来,会有更多分堂加入联动,会有更多乡亲受益于这种方式;示范田里的庄稼,不仅会长出金黄的粮食,更会长出民生堂的凝聚力,长出“护民生,守太平”的希望。待明年春风再吹绿青萍岸时,联动春耕一定会谱写出更美的新篇,民生堂的薪火,也一定会照遍江湖的每一个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