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的阳光正好,不燥不烈,透过民生学堂的木窗,洒在堂内的土坯地上,映出斑驳的光影。林惊尘正站在学堂中央,手里拿着改良木耧的模型,给三十多名来自周边城镇的百姓代表讲课——这是民生学堂的第十堂农耕课,也是最受期待的“农具制作实操课”。
“大家看,这木耧的核心是‘播种管’和‘覆土板’,播种管要按行距钻三个小孔,孔径刚好能漏下麦粒,不能大也不能小;覆土板要倾斜三十度,这样播种后能顺势把土盖好,不用再单独覆土。”林惊尘一边说,一边用小刀在模型上标注关键部位,“待会儿大家分组实操,每人做一个小模型,我和张老丈会挨个指导,有不懂的随时问,千万别自己琢磨错了。”
百姓代表们立刻分成五组,围着提前备好的木料、小刀、墨斗,热火朝天地忙活起来。一名来自西溪镇的百姓代表,墨斗拉不直,线总歪,张老丈赶紧走过去,手把手教他:“兄弟,墨斗要固定在木料一端,拉的时候手要稳,线贴紧木料,这样弹出来的线才直,钻孔才准。”
那名代表跟着学了两遍,终于弹直了线,脸上露出笑容:“多谢张老丈!以前我做的木耧,播种要么密要么疏,原来问题在这墨线上!”
学堂角落的医术角,柳轻烟正带着阿青,给几名百姓代表演示如何制作“春耕防护膏”。瓦罐里的凡士林慢慢融化,柳轻烟小心地加入晒干的艾草粉和苦参粉,用木勺轻轻搅拌,阿青则在一旁递纱布、分小瓷瓶,动作熟练。
“这药膏要熬到‘油亮不粘勺’才算好,熬太稀容易流,熬太稠不好涂。”柳轻烟把熬好的药膏倒进小瓷瓶,递给一名代表,“回去后按这个比例做,春耕时给乡亲们涂在手上、脚上,能防皮肤开裂,还能防泥水浸泡感染。”
阿青也拿起一瓶药膏,补充道:“涂的时候要薄涂,不用涂太厚,每日晚上回家洗干净手脚再涂,效果最好。要是已经开裂了,先涂一层药膏,再用布条包起来,睡一觉就会好很多。”
几名代表连连点头,把阿青的话记在本子上,还笑着说:“小先生讲得比我们家里的大夫还明白,回去后我们就按这个方法做,让乡亲们少受点罪。”
学堂门口,苏慕言正坐在民生信箱旁,手里拿着一个小本子,整理今日收到的信件。信箱是用杉木做的,上面刻着“民生信箱”四个大字,旁边还贴了一张纸条,写着“有需必答,有忧必解”。短短半个月,信箱里已收到五十多封信件,有问农耕技巧的,有问医术知识的,还有反映生活难题的,苏慕言都一一登记,分类整理,能当场解决的就当场回复,需要协调的就记下来,等林惊尘等人回来商议。
“苏大哥,这封信是东河村的乡亲写的,说他们村的水渠年久失修,春耕时水流不够,麦子长得比别的村慢,想请咱们帮忙修水渠。”一名民生堂成员拿着一封信,递给苏慕言。
苏慕言接过信,仔细看了一遍,在本子上记下“东河村:修水渠,需铁锹二十把、麻袋五十个、壮丁十五人”,然后对那名成员说:“你去分舵,让侠客们准备好铁锹和麻袋,再跟张老丈说一声,让他从学堂里挑十五名身强力壮的百姓代表,明日一早跟我去东河村修水渠。”
“好嘞!”那名成员立刻转身去安排。
中午时分,学堂的实操课结束,百姓代表们拿着自己做的木耧模型,围在林惊尘身边,争相展示:“林副堂主,你看我做的模型,能不能用?”“林副堂主,我这覆土板的角度对不对?”
林惊尘挨个查看,耐心纠正:“你这播种管的孔钻大了,要再补一点木料,不然麦粒会漏太多;你这覆土板角度太陡,要再削平一点,不然会把土盖太厚,影响出苗。”
待所有人的模型都调整好,林惊尘笑着道:“大家做得都不错,回去后按这个模型做真的木耧,有不懂的就写信到民生信箱,或者派人来问。明日学堂放假一天,我和苏慕言去东河村修水渠,柳姑娘和阿青留在学堂,给乡亲们看诊、发药膏,大家要是有需求,明日也可以来学堂找他们。”
百姓代表们纷纷拱手致谢,拿着模型和手册,高高兴兴地回家了。
次日一早,苏慕言带着十五名侠客、十五名百姓代表,拉着铁锹和麻袋,朝着东河村出发。东河村离青萍镇不远,半个时辰就到了。村支书带着乡亲们早已在村口等候,见到他们,立刻上前迎接:“苏大哥,多谢你们来帮我们修水渠!要是再不修,今年的麦子恐怕就要减产了。”
苏慕言笑着道:“乡亲们不用谢,民生堂就是为百姓解决难题的。咱们先去看看水渠的情况,再分工干活。”
东河村的水渠长约半里,不少地方的渠壁已经坍塌,渠底积了厚厚的淤泥,水流只能慢慢渗过,根本满足不了灌溉需求。苏慕言立刻分工:“侠客们和壮丁们分成两组,一组清理渠底的淤泥,一组修补坍塌的渠壁;乡亲们负责运送淤泥和石料,咱们争取今日把水渠修好,不耽误麦子灌溉。”
众人立刻行动起来,铁锹挥舞间,淤泥被一锹锹挖出来,装在麻袋里运走;坍塌的渠壁,用石料和泥土一层层修补,夯实加固。林惊尘也赶来帮忙,他拿着铁锹,清理最深处的淤泥,汗水顺着额角往下淌,却丝毫不停歇。东河村的乡亲们看在眼里,心里满是感动,不少老人和妇女也端着茶水,给大家送水、擦汗。
傍晚时分,水渠终于修好了。渠壁被修补得整整齐齐,渠底的淤泥被清理干净,清澈的河水顺着水渠流进田里,滋润着干渴的麦苗。村支书拉着苏慕言和林惊尘的手,哽咽着道:“苏大哥,林副堂主,多谢你们!有了这水渠,咱们今年的麦子肯定能丰收,我代表东河村的乡亲们,给你们磕头了!”
林惊尘赶紧把村支书扶起来,笑着道:“村支书快起来,咱们都是一家人,互相帮衬是应该的。以后水渠要是再出问题,就写信到民生信箱,咱们会第一时间来帮忙。”
与此同时,青萍镇的民生学堂里,柳轻烟和阿青也忙得不可开交。不少乡亲听说今日学堂有看诊和发药膏的活动,都早早地来排队——有老人关节疼的,有孩子感冒发烧的,还有妇女皮肤开裂的,柳轻烟一一给他们看诊、开药方,阿青则给他们发药膏、讲护理知识。
一名叫王小丫的小女孩,感冒发烧,咳嗽得厉害,柳轻烟给她量了体温,又摸了摸她的脉象,说道:“丫丫别怕,就是普通的风寒感冒,我给你开一副草药,回去后用温水熬煮,早晚各喝一碗,喝三天就好了。另外,这是止咳的梨膏,你咳嗽的时候吃一勺,能舒服点。”
阿青拿着梨膏,蹲在王小丫身边,笑着道:“丫丫,这梨膏是甜的,不难吃,你要乖乖吃药,很快就能好起来,就能去田里帮你爹娘拔草了。”
王小丫点点头,接过梨膏和草药,拉着娘的手,笑着对阿青道:“谢谢小先生!”
傍晚,林惊尘和苏慕言从东河村回来,刚到学堂,就看到柳轻烟和阿青正在整理看诊记录。柳轻烟抬头,笑着道:“你们回来了!今日学堂共看诊三十多人,发药膏五十多瓶,还收到了十封信件,有问梨膏怎么做的,有问麦子病虫害防治的,我都记下来了。”
苏慕言也拿出自己的本子,说道:“东河村的水渠已经修好,我跟村支书约定,下个月再去看看水渠的情况,防止出现坍塌。另外,今日还收到了两封信件,一封是南坡村的乡亲写的,说他们村的粮囤不够用,想请咱们教他们做粮囤;另一封是西河村的,说他们村有几户孤寡老人,春耕时没人帮忙种地,想请咱们帮忙。”
林惊尘把两封信记在民生堂的总册上,说道:“明日我和张老丈去南坡村,教乡亲们做粮囤;苏慕言,你带着侠客们去西河村,帮孤寡老人种地;柳姑娘和阿青留在学堂,教乡亲们做梨膏,再给南坡村和西河村的乡亲们准备些药膏,明日一起带过去。”
“好!”众人齐声应诺。
接下来的日子,民生堂的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着——林惊尘和张老丈去南坡村教做粮囤,不到两日,南坡村就家家户户都有了新粮囤;苏慕言带着侠客们去西河村,帮五户孤寡老人种好了麦子,还帮他们修好了漏雨的屋顶;柳轻烟和阿青则在学堂里教乡亲们做梨膏,还把梨膏的做法写成手册,寄给各分堂,让更多人能学会。
民生信箱里的信件越来越多,却从来没有一封被遗漏——有乡亲反映镇外的路不好走,苏慕言就带着侠客们和乡亲们,用碎石把路铺平整;有乡亲反映不知道怎么储存玉米,林惊尘就专门开了一堂“玉米储存课”,教大家把玉米晒干后编成玉米辫,挂在屋檐下,既防潮又防鼠;有乡亲反映孩子不爱吃饭,柳轻烟就教大家做“健脾小米粥”,还把配方写在手册上,方便大家学习。
阿青在民生堂里的作用越来越大,他不仅能独立看诊、教做药膏,还能帮着林惊尘整理农耕手册,帮着苏慕言登记民生信箱的信件。有一次,一名来自定远镇的百姓代表,特意来青萍镇民生堂,请教如何把“养鸭防蝗”和“粮囤防虫”结合起来,阿青结合定远镇分堂的经验和青萍镇的方法,详细地给对方解答,还画了简易的“鸭棚与粮囤布局图”,对方连连夸赞:“小先生年纪虽小,却比我们这些跑遍江湖的人还懂民生,以后我们定远镇的民生事务,还要多向你请教!”
夏日的风带着麦香,吹过青萍镇的民生学堂。学堂里,百姓代表们认真听课;学堂外,民生信箱静静地挂在墙上,等待着乡亲们的需求;示范田里,麦子长势喜人,绿油油的一片;水渠里,清澈的河水缓缓流淌,滋润着每一寸土地。
林惊尘站在学堂门口,看着眼前的景象,又看了看民生堂的杏黄旗,心里满是踏实。他知道,民生堂的价值,不在于有多少分堂,不在于有多少成员,而在于能真正为百姓解决难题,在于能把好的经验传给每一个需要的人。民生学堂的一堂课,能让百姓少走弯路;民生信箱的一封信,能让百姓的难题得到解决;柳轻烟递出的一管药膏,能让百姓少受病痛折磨;苏慕言带去的一把铁锹,能让百姓的日子过得更安稳。
往后的岁月,青萍镇的民生学堂会一直办下去,民生信箱会一直挂在学堂门口,民生堂的成员会一直为百姓奔波。林惊尘、柳轻烟、苏慕言、阿青,还有青萍镇的每一个乡亲,都会带着“护民生,守太平”的初心,把民生堂的薪火传得更远,让更多的百姓能过上粮满仓、人安康的好日子,让“护世安邦”的誓言,在每一件为民的小事里,闪闪发光,温暖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