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2章:中央调研组进驻,对林舟进行深度考察
省委书记书房的门在身后关上,林舟站在走廊里,还能感觉到门板上传来的最后一点温度。
京城,老领导。
这几个字的分量,压得空气都变得粘稠。
他没有立刻返回发改委,而是在走廊尽头的窗边站了一会儿。窗外,夜色已深,省委大院里静谧无声,只有几盏路灯在树影间投下昏黄的光晕,像是一双双沉默的眼睛。
林舟知道,从省委书记拨出那通黑色加密电话开始,事情的性质已经彻底改变。他原本只是想在江北省这个棋盘上,为“共同富裕”落下一子,现在,整个棋盘被一股无形的力量,直接端到了全国的牌桌上。
他成了那个执子的人。
……
第二天,江北省的天,看上去和往常没什么不同,但省委大院里的空气,却变了味道。
一种极度安静下的紧绷感,笼罩着每一栋办公楼。秘书们走路的脚步声都轻了三分,端茶送水时,连杯盘碰撞的声响都刻意避免。平日里在走廊上遇见,总会停下来寒暄几句的干部们,此刻都只是匆匆点个头,眼神交汇一瞬便立刻错开,仿佛多说一个字都会引来不必要的麻烦。
一股风声,不知从何而起,悄无声息地吹遍了每一个角落。
“听说了吗?京里要来人。”
“什么级别?”
“不知道,只知道是最高层直接派下来的,叫……调研组。”
“为了什么事?”
“还能为什么事,发改委那个年轻人,捅破天了。”
流言蜚语像病毒一样在内线电话和私下里的茶杯间传播,每一个版本都比上一个更惊悚。有人说林舟擅自挪用五十亿,惊动了中央,这是要来查办他的。也有人说,林舟那份“共同富裕”的方案被某位大领导看到了,龙颜大悦,这是派人来考察,准备把他当接班人培养了。
而风暴的中心,发改委主任办公室,却反常地平静。
李瑞彻底没了前两天那股打了胜仗的亢奋,他像一只被关在笼子里的猴子,坐立不安,一会儿把打印出来的方案翻得哗哗作响,一会儿又跑到窗边朝省委大院门口张望。
“老大,你说他们会问什么?是先问钱的事,还是先问人的事?万一他们觉得我们的数据模型太理想化怎么办?咱们这个‘阶梯式财税调节’,会不会被认为是与民争利?还有那个‘容错机制’,会不会被认为是给犯错误开脱?”
他嘴里念念有叨,额头上全是细密的汗珠。这已经不是在省内跟张维正掰手腕了,这是要去面对代表着国家意志的“考官”,他感觉自己大学毕业论文答辩都没这么紧张过。
苏晓则坐在对面的沙发上,面前摊开着好几本厚厚的法律法规汇编。她拿着一支红笔,在林舟那份方案的复印件上,不时地勾画标注。
“别自己吓自己。”她头也没抬,声音一如既往地冷静,“方案里的每一个数据,都经过了反复测算。每一项政策,都注明了法律依据和风险评估。我们做的不是空中楼阁,是建筑图纸。他们是来调研的,不是来审判的。你现在要做的,是把图纸的每一个细节都吃透,而不是猜测考官的出题风格。”
林舟坐在办公桌后,手指在键盘上轻轻敲击着。他没有看那份已经烂熟于心的纸质方案,而是在脑海的沙盘中,进行着最后的压力测试。
【模拟场景:中央调研组质询。】
【变量注入:质疑“社会保障基金”的可持续性,认为其将拖垮省级财政。】
沙盘中,代表财政收入的金色河流,在注入代表“基金”的蓝色湖泊后,流速明显减缓。十年后,代表“政府债务”的赤红色警报开始闪烁。
【优化路径:引入市场化运作机制。基金不只依赖财政输血,成立省级投资公司,对部分资金进行低风险、长周期的稳健投资,投资收益反哺基金池。同时,引入社会资本参与非核心公共服务项目,降低政府负担。】
沙盘再次推演,赤红色的警报光芒黯淡下去,代表“财政健康度”的绿色指数,在经历初期的下降后,开始缓慢回升。
林舟睁开眼,在电脑文档里,写下了新的一行字:“关于基金市场化运作与引入社会资本的补充说明”。
他知道,真正的考验,不在于方案本身有多完美,而在于他能否应对一切意料之外的“变量”。这些来自中央的“考官”,他们的视野、他们掌握的信息、他们看问题的角度,都远非省级干部可比。他们提出的任何一个问题,都可能切中整个方案最脆弱的命脉。
“叮铃铃——”
桌上那部红色的保密电话,突然响了起来。
李瑞和苏晓的动作同时一滞,办公室里的空气瞬间凝固。
林舟接起电话,听筒里传来省委书记秘书沉稳的声音:“林主任,书记请您过去一趟。”
……
还是那间书房,省委书记没有坐在办公桌后,而是站在那幅巨大的江北省地图前,手里拿着一支红蓝铅笔。
“来了。”他没有回头。
“书记。”
“紧张吗?”
“还好。”
“不好才对。”省委书记转过身,将手里的铅笔放在桌上,“如果到现在你还觉得一切尽在掌握,那你就离失败不远了。”
他指了指林舟:“你,包括我,我们看这幅地图,看到的是江北省。但马上要来的那些人,他们站在这里,看到的,是整个国家。”
他走到林舟面前,目光深沉:“你的方案,我看了三遍。它很好,好就好在它是一个完整的闭环,有理想,有路径,有方法。但它也很危险,危险就危险在,它太完整了,完整到像一台精密的机器,任何一个齿轮出了问题,都可能导致整台机器的崩溃。”
“京城那位老领导,当年就是主管经济工作的。他这辈子,见过太多设计精巧的机器,最后变成一堆废铁。所以,他不会轻易相信你的图纸。”
省委书记的语气平静,却让林舟感到一股寒意从背脊升起。
“他们这次来的人,规格很高。组长是发改委的郑南音同志。”
郑南音?
这个名字让苏晓都忍不住抬起了头,她显然也听过。而李瑞则是一脸茫然。
林舟的脑海中,关于这个名字的信息迅速浮现。郑南音,女,五十岁出头,现任国家发改委副主任,长期负责宏观经济政策研究和区域发展战略规划。业内以思维缜密、风格锐利着称,素有“铁娘子”之称。据说她审查项目报告,能一眼看出数据模型里隐藏的逻辑陷阱,任何一点瑕疵都逃不过她的眼睛。
“她不是一个人来的。”省委书记继续说道,“副组长,是中纪委研究室的副主任,还有财政部的预算司副司长。剩下的人,都是从各个核心部委抽调的专家。”
发改委的专家看你的发展模型,财政部的专家算你的经济账,中纪委的专家,则会盯着你方案背后,可能引发的政治风险和廉政风险。
这是一个阵容豪华到了极致,也严苛到了极致的“答辩委员会”。
省委书记看着林舟,缓缓说道:“他们不会听你讲故事,不会被你的情怀打动。他们只看数据,只看逻辑,只看风险。所以,收起你那天在常委会上所有的慷慨激昂。在他们面前,你不是一个为民请命的孤胆英雄,你只是一个方案的陈述者。”
“你要做的,不是说服他们,而是让他们,找不到驳倒你的理由。”
话音刚落,秘书敲门进来,声音压抑着一丝紧张:“书记,中枢厅来电,调研组的飞机,已经落地了。”
……
半小时后,省委一号会议室。
没有欢迎横幅,没有鲜花,甚至连列队欢迎的干部都没有几个。
当会议室的门被推开时,走在最前面的,是一个穿着深蓝色西装套裙的女人。她身材清瘦,短发齐耳,脸上没有太多表情,一副黑框眼镜让她显得更加严肃。她的步子很快,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节奏感,目光在会议室里扫过,仿佛x光一样,让每一个被她看到的人都下意识地挺直了腰板。
她就是郑南音。
她身后跟着的几个人,也都神情肃穆,手里拿着统一的黑色公文包,沉默地在她身后落座。
省委书记和几位主要领导起身迎接,简单的握手之后,郑南音便直截了当地开口,声音清脆,没有半句客套。
“书记,感谢江北省委的配合。时间紧张,我们就省去不必要的环节,直接开始吧。”
她坐下后,打开面前的公文包,拿出了一份文件,正是林舟的那份方案。方案的页边,已经被各种颜色的笔,标注得密密麻麻。
“根据安排,请方案的主要起草人,林舟同志,先对方案进行一个简要的陈述。”
林舟站起身,走到了会议室前方的发言席。他深吸一口气,目光沉静地看向对面的郑南音。
他按照准备好的内容,言简意赅地陈述着方案的核心理念、三大支柱和预期目标。整个过程,他没有加任何感情色彩,就像在宣读一份产品说明书。
郑南音一直静静地听着,手指在桌面上无意识地轻轻敲击,目光始终没有离开林舟。
十五分钟后,林舟陈述完毕,微微鞠躬:“我的陈述完了,请各位领导批评指正。”
会议室里一片安静。
郑南音没有立刻说话,她拿起方案,翻到了某一页,用手指点了点。
然后,她抬起头,看向林舟,问出了第一个问题。
那个问题,没有关于数据,没有关于模型,也没有关于钱。
她推了推眼镜,声音不大,却清晰地传到每个人耳朵里:
“林舟同志,你这份方案,我看过了。理想很丰满。但你有没有算过,为了实现你这个理想,需要多少干部,为你‘陪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