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迪尼乌姆港,晨雾被初升的朝阳染上金边,港内桅杆如林,新到的船只其流线型的船体与隐约可见的符文光泽,昭示着它们远超时代的工艺。这其中,最为瞩目的便是数艘巍峨如移动堡垒的巨舰——由大宋顶尖技术打造,专为远渡重洋而生的“沧溟”级航船。
与这些巨舰一同抵达的,不仅有熟练的宋人船员、工匠,更有数百名各行各业的专家:精通农稼水利者、擅营筑城者、通晓博物者,甚至还有文书典籍的整理者。他们代表着一种不同于罗马军团征服的、更为绵长而根深蒂固的文明移植方式。
然而,最引人注目的,是那位悄然出现在迎接人群前列的少年。他身着简朴的宋式衣袍,面容纯净如赤子,眼神却深邃如古井,仿佛蕴含着宇宙星河的智慧与慈悲。他正是孺童文殊石光明。虽刚满十八岁,眉心的共生之印却温润如玉,光华内敛。在他身后,肃立着五百名身着轻甲、气息精悍的卫士,他们装备着流线型、闪烁着柔和能量的武器——大宋最新式的“大有”系列能量武器,这些“光明卫”沉默如山,却散发着令人安心的强大气场。
前夕,康王赵构在临港的行馆设宴,为尼禄、克劳迪娅及主要远航成员饯行。 宴席虽不奢华,却意义非凡。赵构首先郑重引见了石光明:
“尼禄阁下,克劳迪娅贞女,这位便是本王曾提及的石光明小友。虽年纪尚轻,然其身负无上法力与智慧,乃沟通天地至理之人。此番远航,前途莫测,有光明小友及其麾下光明卫随行护持,遇险可化夷,逢凶可化吉,于新大陆之开拓与秩序建立,必能宏图大展,助诸位一臂之力。”
尼禄与克劳迪娅早已感知到石光明身上那股非同寻常的平静而浩瀚的力量,闻言更是肃然起敬。尼禄心中最后一丝对未知的忐忑,也在此刻化为坚定的信心。赵构继而介绍了同行的各行业专家,强调他们才是未来新家园建设的基石。
第二天清晨,太阳刚刚升起,伦敦港就已经热闹非凡,人声鼎沸。这里聚集了一千多名来自罗马的勋贵及其家眷、仆从,他们都怀揣着一个共同的决心——远赴新大陆,去开启一段全新的人生旅程。
这些人站在港口,心中充满了对故土的复杂情感。一方面,他们对这片养育了他们的土地有着深深的眷恋;另一方面,他们对即将到来的新生活又充满了无限的憧憬和期待。
在港口工作人员的指挥下,人们开始有序地登船。他们携带的不仅仅是简单的行李和细软,更重要的是那些代表着罗马文明的火种。这些火种包括了大量的书籍、各种农作物的种子、先进的工具以及象征着他们信仰的物品。
这些书籍记录了罗马悠久的历史和文化,是他们智慧的结晶;种子则承载着他们对未来生活的希望,希望在新大陆能够开垦出肥沃的土地,种植出丰硕的果实;工具则是他们在新大陆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能够帮助他们建造房屋、开垦农田;而信仰的象征则是他们精神上的寄托,无论身处何地,都能让他们保持内心的坚定和安宁。
随着最后一批人登上船,船只缓缓驶离港口,向着新大陆的方向前进。这些罗马勋贵们带着对故土的眷恋和对新生的憧憬,踏上了一段充满未知和挑战的旅程。
尼禄与克劳迪娅最后登上了旗舰“希望号”。克劳迪娅怀中圣火坛的光芒,与不远处维斯塔神殿的火光遥相呼应。石光明及其五百光明卫则分散于各主力舰船之上,如同定海神针。
伴随着一阵悠扬而激昂的号角声,港口的缆绳被解开,巨帆在能量与风力的共同作用下,如同一只展翅欲飞的巨鸟,缓缓升起。那巨大的帆布在阳光的照耀下闪耀着耀眼的光芒,仿佛是这片海洋的主宰。
船队在这壮观的场景中,缓缓地驶出了港口,船头劈开波浪,向着西方那浩瀚无垠的大西洋深处进发。每一艘船都像是一座移动的城堡,船帆在风中猎猎作响,旗帜飘扬,彰显着它们的威严与决心。
岸上,送行的人群挥舞着手臂,高声呼喊着,为船队送行。他们的声音在海风的吹拂下,远远地传播开来,仿佛是对船队的祝福和鼓励。在人群中,纳速鲁定和卡尔加库斯的代表站在显眼的位置,他们的目光紧紧地跟随着船队,似乎想要透过那片无垠的海洋,看到船队的未来。
然而,在这热闹的送行场景背后,或许还有一些暗中的目光在注视着这支船队。这些目光可能来自于那些对船队的使命心存疑虑的人,或者是那些对船队的行程有着不可告人目的的人。但无论如何,这支船队都承载着复杂的希望与未知的命运,毅然决然地驶向了那片未知的海洋。
阳光洒在波光粼粼的海面上,也照在船队洁白的帆上。这一次远航,不再是罗马帝国的扩张,而是一次文明的迁徙,一次在文殊智慧守护下的、向着“至常之道”的探索。新大陆的轮廓尚未可知,但一支融合了罗马遗产、宋式科技与至高修行力量的奇特队伍,已经踏上了征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