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卑斯的清晨,阳光再次洒满雪峰。经过那段月光下的插曲和殷夜沉反常的离去后,两人之间似乎陷入了一种微妙的僵持与试探。他没有再追问那晚的事,但看她的眼神,多了几分难以言喻的深意。
这种微妙而紧绷的平衡,在几天后的一个上午被打破。
早餐后,殷夜沉没有像往常一样直接去书房,而是示意江浸月跟他去书房。书房依旧冷寂庄严,巨大的办公桌上,除了惯常的文件,还放着一份崭新的、封面简洁的文件夹。
殷夜沉在办公桌后坐下,没有立刻开口,只是用指尖点了点那份文件夹,目光平静无波地看向她:“看看。”
江浸月的心微微一紧。她走上前,拿起文件夹打开。里面是一份协议草案,标题是《关于个人发展及外部联络的若干约定》。与最初那份完全是单方面剥夺一切的契约不同,这份草案列出了一些看似是“权利”的条款:她可以获得有限的、受监控的网络使用权限,用于查阅必要的艺术资料;被允许在特定时间段内,通过加密线路与“星火燎原”工作室的核心成员进行远程沟通,了解项目停滞状况;甚至可以开始着手准备重启项目的初步计划框架。
然而,与这些“自由”相对应的,是更加清晰和严苛的“义务”条款。除了之前就有的绝对服从、不得逃离等基本原则,新增加了“未经明确许可,不得与名单所列人员(名单附后)有任何形式的接触”、“所有对外行程,无论长短,必须提前三日提交详细计划并经批准”、“对外沟通内容需接受不定期抽查”等细则。那份附件名单她粗略一扫,看到了陆深的名字,以及几个她认识的、曾对工作室表示过兴趣的独立策展人和投资人。
这是一份精心设计的协议。它给予了她渴望的、与外界和创作重新连接的微弱曙光,但代价是更加制度化、更加无孔不入的掌控和服从。它像一只华丽的金丝鸟笼,打开了一扇小窗,却将锁链锻造得更加坚固。
江浸月的心脏在胸腔里剧烈地跳动着,她逐字逐句地阅读,大脑飞速运转,权衡着每一个条款背后的深意和风险。这份协议的出现,本身就是一个信号——殷夜沉或许因为那个“月光”的疑影,对待她的方式正在发生某种不易察觉的转变,从纯粹的物理禁锢,转向一种更复杂、更强调“归属”与“规则”的心理约束。他像是在试探,也像是在……重新划定界限。
“我需要……”她深吸一口气,强迫自己冷静下来,抬起头迎上他审视的目光,“我需要时间考虑一下。”她试图为自己争取一点思考和周旋的空间。
殷夜沉深邃的目光在她脸上停留了片刻,那双眼睛似乎能看穿她所有的谨慎和算计。但他并没有像以往那样施加压力,只是淡淡地颔首:“可以。给你一天时间。”
这一整天,江浸月都心乱如麻。她反复研读那份协议,每一个字都像是拷问。接受,意味着在一定程度上承认这种被掌控的关系,用有限的自由换取呼吸的空间,但也可能就此陷入更深的泥沼。拒绝,则可能激怒他,让目前这点因为“怀疑”而产生的、微妙的缓和气氛荡然无存,彻底回到之前那种令人窒息的绝对囚禁。
最终,对重新拿起画笔、触碰自己世界的渴望,压倒了对未知风险的恐惧。傍晚时分,她再次走进书房,殷夜沉似乎早已料到她会来,正站在窗前望着外面逐渐暗淡的雪山景色。
“我……”江浸月斟酌着开口,“原则上同意这份协议。但关于工作室沟通的频率和具体事务范围,我希望能够更明确一些,比如每周至少两次,每次不低于一小时,主要围绕项目技术问题,不涉及商业机密外的具体运营……”
她小心翼翼地提出几点修改意见,语气尽量保持平静和理性,避免流露出任何可能被解读为挑衅或得寸进尺的情绪。
殷夜沉转过身,安静地听她说完,脸上没有任何表情变化。他走到她面前,高大的身影带来无形的压迫感。他没有立刻回答,只是沉默地看了她几秒钟,那目光锐利如刀,仿佛要剥开她所有的伪装,直抵她灵魂深处最真实的意图。
就在江浸月以为他会冷漠拒绝,甚至可能收回整个协议时,他却几不可见地微微点了点头。
“好。”他吐出一个简单的字,声音低沉平稳,听不出喜怒。
然后,他做了一个让江浸月意想不到的动作,俯身,一个极轻、几乎不带情欲的吻落在她的额头上,“依你。”
那吻冰凉,却带着一种奇异的、不容置疑的定论,仿佛盖下的一个封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