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世堂的根基日渐稳固,名声在外,前来求医问药者络绎不绝,这固然是好事,但也带来了新的挑战——药材消耗速度远超预期。林逸之前储备的药材,尤其是那些用于应对瘟疫和外伤的品类,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减少。
这一日,负责药材采买和管理的阎虎皱着眉头来找林逸。
“林兄弟,库里的黄连、金银花、三七这几样,存量已经不到三成了。按照现在的消耗,最多再支撑半个月。”阎虎递过库存清单,语气凝重,“我去百草堂和镇上其他几家药铺问过,他们要么说存货不多,要么价格涨得厉害,特别是三七,价格几乎翻了一倍!说是南边道路不太平,货源紧张。”
林逸接过清单,目光扫过,心中了然。药材供应,是医馆的命脉。此前他主要通过孙家的渠道和零散采购,如今济世堂用量大增,原有的渠道开始显得捉襟见肘,而且显然有人注意到了这一点,开始趁机抬价,或者……是某种无形的打压。
“看来,是有人不想我们太过顺利啊。”林逸放下清单,语气平静,眼中却闪过一丝冷芒。是济仁堂余恨未消?还是百草堂陈安和见招揽不成,换了种方式施加影响?亦或是其他见不得济世堂壮大的势力?
“师弟,若是药材供应出了问题,我们很多病患都会受到影响。”苏婉清担忧道,她深知那些平价甚至免费提供给贫苦患者的药材,对那些人意味着什么。
“我知道。”林逸沉吟片刻,对阎虎道,“虎子,你继续留意镇上的药材行情,特别是百草堂的动向。另外,让阿木跑一趟,问问孙东家,看他那边有没有稳定的药材来源,或者能否牵线搭桥,联系上更上游的药商。”
孙满仓作为本地大粮商,人脉广阔,或许有办法。但这终究是依赖他人,非长久之计。
阎虎领命而去。林逸则与苏仁、苏婉清商议。
苏仁捻须道:“药材乃医家根本,命脉操之于人,终是隐患。逸儿,我们需有自己的药材来源。”
林逸点头:“师父所言极是。光靠购买,不仅成本高昂,且易受制于人。北麓山高林密,本身便是天然药库。我想,我们或许可以自己组织人手,进山采药。同时,也可以在周边村落,鼓励乡民种植一些常用的草药,我们负责收购。”
这是一个大胆的想法。自己采药,意味着要面对山中的危险和不确定性;鼓励种植,则需要时间和技术的投入。但一旦做成,济世堂将拥有更稳定、更廉价的药材来源,自主性大大增强。
苏婉清眼神一亮:“此法甚好!苍云山脉北麓我们虽不熟悉,但植被丰茂,定然不乏良药。只是……组织人手进山,风险不小,需要可靠的、熟悉山林的人带领。”
“人选倒是有现成的。”林逸笑了笑,“石猛天生神力,耐力惊人,是个好帮手。阎虎早年走南闯北,也有些野外经验。阿木他们几个原黑风寨的人,对山林也不陌生。可以先组织一个小队,由阎虎带领,在附近相对安全的区域尝试采药。”
他顿了顿,继续道:“至于鼓励种植,可以先从我们接诊过的、信得过的附近村民开始,提供种子和技术指导,约定保底收购,让他们无后顾之忧。”
计划虽好,但实施起来仍需步步为营。就在林逸着手规划进山采药和鼓励种植事宜时,阎虎和阿木带回了孙满仓那边的消息。
孙满仓很爽快,表示可以通过他的关系,从更北边的“集兰镇”联系一批药材,价格会比清河湾目前市价低一些,但需要林逸自行派人前去洽谈和运输。集兰镇位于北麓腹地,是更大的药材集散地,但路途较远,往返需要近十日。
同时,阿木也打探到一个消息:百草堂陈安和近日似乎也在大量收购某些药材,动作颇为隐秘。
“两条路都可以走。”林逸做出决断,“虎子,你准备一下,带两个人,先去集兰镇跑一趟,看看那边的行情,若能谈成,先采购一批急需的药材回来。注意安全。”
“进山采药的计划也同步进行,由石猛和你(指阎虎从集兰镇回来后)轮流带队,先在附近熟悉的山岭活动。”
“鼓励种植的事情,师姐,你来负责,先从李家村(之前救治过肺痨少年的村子)开始试点。”
分工明确,众人各自领命而去。林逸知道,解决药材问题,是济世堂能否真正独立自主、发展壮大的关键一战。这背后,必然伴随着与现有药材利益格局的碰撞。
风波已起于青萍之末,他必须未雨绸缪,掌握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