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屿从欧洲带回来的行李箱里,除了给林薇的木雕小猫和建筑影集,还塞了半箱皱巴巴的手绘稿——有欧洲老巷的拱门速写,有当地文创店的陈列草图,甚至还有张用铅笔勾的、江城老巷的轮廓,旁边写着“可参考玻璃光影”。他坐在工作室的折叠椅上,把稿子摊了满桌,指尖划过那张老巷轮廓图:“这次去工作坊,他们说‘老建筑改造不是拆了重盖,是给旧时光留个缝’,我觉得咱们老巷的房子,也能这样。”
林薇凑过去,手指点在图上的空白处:“你是说……找个老房子做线下店?”她这话其实藏在心里快半年了,上次展会后就觉得,光卖文创不够,得让客人摸到老巷的温度——比如能看到陈伯煮姜撞奶的过程,能亲手画张老巷明信片,可一直没敢提,怕自己忙不过来。
“嗯。”江屿点头,从一堆稿子里翻出张打印纸,是老巷的平面图,用红笔圈了个临街的院子,“上周我跟陈伯打听了,这房子是他老邻居王爷爷的,空了快一年,院子里还有棵几十年的老樟树,格局正好。”
两人第二天一早就去了老巷。推开那扇掉了点漆的铜环木门时,林薇的眼睛瞬间亮了——院子里的老樟树长得枝繁叶茂,树荫能盖住大半个院子;正屋的木梁没朽,只是墙面有点斑驳;厢房的小窗对着巷口,刚好能看到修鞋摊的铁皮棚子。王爷爷拄着拐杖站在门口,笑着说:“你们要用来做文创店?好啊!这巷子好久没这么热闹了,我还能天天来看个新鲜。”
谈租金、签合同、量尺寸,林薇以前一个人跑厂家都觉得累,这次有江屿在身边,居然觉得浑身是劲。江屿拿着卷尺量房梁时,她就蹲在院子里画草图,时不时喊:“这里要个展示柜,放‘老巷猫咪’系列!”“窗边得摆个小桌子,客人能在这画明信片!”江屿也不打断,只是等她画完,凑过来补充:“展示柜用老木板做,我找木工师傅定制,承重够;窗边桌子高度80厘米,坐着舒服,还能当收银台用。”
装修的日子像裹了蜜的糖,累却甜。每天早上,两人都踩着老巷的石板路去工地,江屿背着重磅锤敲掉旧墙皮,林薇就帮他递手套、擦汗;中午在陈伯的糖水铺吃碗姜撞奶,边吃边讨论下午的活;傍晚收工时,两人坐在老樟树下,看着夕阳把墙面染成暖金色,规划着店里的每一个细节。
争论是常有的事。林薇想把展示柜做成弧形,说“这样客人逛着不硌胳膊”,江屿却坚持做直线:“老木板做弧形容易裂,而且直线更显空间大,你看欧洲老文创店,大多是直线陈列。”两人吵到脸红,最后林薇掏出手机翻照片:“你看上次你拍的那家店,弧形柜多好看!”江屿凑过来看,突然笑了:“那是用新板材做的,老木板不行。这样,我在直线柜边缘加个圆弧形包边,既不硌手,又结实,行不行?”林薇眨眨眼,赶紧点头:“行!还是你厉害!”
还有次选灯,林薇看上一款复古煤油灯样式的吊灯,说“有老巷的味道”,江屿却皱眉:“灯光太暗,客人看文创细节费劲,而且不安全。”林薇噘着嘴不说话,江屿没辙,第二天带了两款灯来试——一款是煤油灯样式但装了LEd灯泡的,一款是现代射灯。傍晚时开了灯,煤油灯样式的暖光洒在老木板展示柜上,刚好能看清文创上的花纹,射灯照在墙面的老巷照片上,明暗刚好。林薇看着,忍不住笑了:“还是你考虑得周到。”江屿伸手擦掉她鼻尖沾的灰尘:“谁让你总想着好看,不想实用。”
日子一天天过,老房子慢慢变了样——斑驳的墙面被刷成浅米色,保留了几块老砖墙做装饰;老樟树下摆了张长条木桌,能坐六个人;展示柜上摆着“老巷晨曦”“老巷烟火”系列文创,旁边还放着老巷居民的老照片:陈伯煮姜撞奶的样子,修鞋摊张师傅钉鞋掌的瞬间,王爷爷在院子里浇花的背影。
开业前一天傍晚,两人在院子里收拾最后一点工具。林薇踩着凳子擦吊灯,江屿在下面扶着她,怕她摔下来。擦完最后一盏,林薇跳下来,刚想说话,就被江屿拉住了手。他的手心有点糙,是这阵子敲墙皮磨的,却很暖。
夕阳透过樟树叶,在他脸上投下斑驳的光影。江屿看着她,眼神比平时更亮,像盛着整个星空:“等店开业了……”
林薇心里“咯噔”一下,心跳瞬间快了,她看着他的眼睛,连呼吸都放轻了。
江屿顿了顿,拇指轻轻蹭过她的手背,语气很平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定,像在说一件早已刻在心里的事:“我们就结婚吧。”
林薇愣住了,手里的抹布“啪嗒”掉在地上,眼泪毫无预兆地涌了上来。不是惊讶,是满满的、快要溢出来的幸福。她想起第一次在老巷遇到他,他蹲在地上画老房子;想起抄袭危机时,他熬夜帮她整理证据;想起异地时,他寄来的巧克力和建筑影集;想起装修时,他为了一个展示柜跟她争论……原来所有的点点滴滴,都在慢慢拼凑成一个“我们”的未来。
她吸了吸鼻子,笑着擦掉眼泪,用力点头,声音有点抖,却很清晰:“好!”
江屿伸手把她揽进怀里,下巴抵在她的发顶,轻轻叹了口气,像放下了什么心事,又像握住了全世界:“以后,老巷的故事,咱们一起讲;这家店,咱们一起守;日子,咱们一起过。”
院子里的老樟树沙沙作响,像是在为他们鼓掌。夕阳的余晖洒在“老巷烟火”的木牌上,暖得让人想笑。林薇靠在江屿怀里,闻着他身上淡淡的木头香,心里踏实得很——她曾经的梦想,是让老巷的故事被更多人知道;而现在,她的梦想多了一个名字,叫“我们”。
第二天开业时,老巷挤满了人。陈伯煮了一大锅姜撞奶,免费分给客人;张师傅送来自己钉的小木牌,上面写着“老巷烟火,常来常往”;王爷爷坐在院子里,跟客人讲老巷的往事。林薇和江屿站在门口,看着笑着、闹着的人们,看着展示柜上一件件带着老巷温度的文创,相视而笑。
原来最好的梦想,不是一个人拼命追逐,而是有个人陪着你,把每一个小小心愿,都变成触手可及的幸福。而他们的故事,就像老巷的晨雾,温柔、绵长,还会一直往下写,写满无数个有阳光、有姜撞奶香、有彼此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