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色早已浓稠如墨,一号会议室,依旧亮如白昼。
空气里弥漫着咖啡因和焦灼混合的气息。
张伟坐在长桌尽头,指尖无意识地敲击着桌面,目光扫过面前的三位核心骨干。
SRm产品经理小温,秀气的眉头紧锁,面前的白板上画满了方框和箭头,又被她一次次烦躁地擦去,只留下一片狼藉的痕迹。
研发老陈,一个习惯了用代码逻辑构建It世界的男人,此刻也苦着一张脸,双手一摊:“张总,不是我们不尽力,是这条路……好像本身就是堵死的。传统的SRm,采购、下单、对账,流程清晰得很。可我们的‘社交SRm’,企业间数据怎么对齐?根本找不到一个通用的技术模型!”
知识产权小吴推了推眼镜,试探着地补充道:“老陈说的还只是技术层面。从法律和商业角度看,如果我们沿用传统的ApI(应用程序接口)或EdI(电子数据交换)路径,不仅实施成本巨大,每一步都可能踩中别人埋下的专利地雷,壁垒森严。”
张伟没有说话,内心却翻腾不已,焦虑感也油然而生,
“不对,一定有什么地方不对。
我们开创的企业智能体时代,协作,应该像社交一样自然才对。
沿用几十年前为固化流程设计的EdI和ApI,就像想让马车跑出高铁的速度,这根本是方向上的错误!
我们必须找到一种新的模式,一种……能让数据像社交信息一样自由流动的模式!”
会议室陷入了沉默。
雄心勃勃打造的“社交SRm”,旨在让企业间的业务协作,基于企业语言逻辑要像微信聊天一样简单随意,此刻却被最基础的数据互认问题,死死按在了起跑线上。
找不到方案,会议被迫延长。
小温调出她调研的几家大型企业的供应链数据结构图,密密麻麻的字段和关联线,看得人头皮发麻。
“大家看,”老陈指着图解释道,“问题的核心不是传输数据本身,而是企业间的‘语言’不通。
都叫‘采购订单’,A公司只定义了30个字段,b公司因为业务复杂,有70个字段,甚至同一个字段名,含义和格式都不同。
我们需要的是,类似ApI\\EdI的字段互认,才能做到‘社交SRm’数据的互认,而现在各家企业的,都叫采购订单,但其含义完全不一致。
这就好比语言学里的‘上位词’和‘下位词’,‘采购订单’是抽象的上位词,落到每个具体企业,就是千差万别的下位词。”
张伟点头,老陈理解的非常对,直击问题核心,但突破口在哪里?
强行统一所有企业的数据标准?这无异于痴人说梦。
即使未来企业语言已经覆盖全球,也不行。
就像自然语语言,描述‘死亡’,不可能在任何语境下,都使用‘牺牲’这个词。
一直沉默的小吴,轻轻说了一句,却像一把匕首,刺破了所有虚假的可能:“如果每一次新的企业合作,都需要双方It团队进行一次漫长的‘对接’谈判,理清每一个字段的含义,那企业之间就永远无法像人和人用微信一样,随时、随地、随意地开始沟通。”
“随时、随地、随意…”小温眼神一亮,仿佛抓住了什么,“对啊!那企业之间为什么不能像微信聊天一样?我想发个询价请求,就直接发过去,对方就能看懂并回复?为什么一定要先派两队工程师开上几个星期的会去对字段含义?”
这个想法如此简单,如此诱人,却又如此……不现实。
所有人都愣住了,心里升起一丝荒谬感。
企业级应用,怎么可能像个人社交那样随意?
张伟的脑海中,却因小温这句话,瞬间串联起了所有阻塞点,形成了一个清晰的问题集合:
“是了,关键就在这里!
企业智能体的社交产品,底层逻辑应该向qq、微信学习,但toc的社交场景极其单一,核心就是‘聊天’。
而tob的社交场景,复杂得可怕——询价、报价、订单、发货、收货、质检、对账……每一种业务场景都是一门独特的‘语境逻辑’,每个企业对这些‘语境’又有自己的‘解释’。”
这是地部分,张伟的归纳合集,接着是第二部分。
“ApI和EdI,即使我们解决了成本和专利问题,也解决不了最根本的业务发生的随机性问题。
两家企业要发生业务,首先是一个商业行为,是具有随机性的,根本不会存在It接口去事先完成对接!
难道就因为一单几百块的生意,双方就得投入几十万去搞系统集成吗?
这不可能!
所以,真正的社交SRm,必须同时具备qq的灵活性和tob业务的复杂性、以及容纳力!”
张伟一阵的扶额啊!
难道企业全球脑,要卡在这最不起眼的最底层的数据互认上?
张伟很是不甘啊!
夜已深,张伟搭乘小玲的车回家。
高强度思考后的疲惫如潮水般涌来,太阳穴突突直跳。
车子驶上通往家方向的快速路,车流稀疏。
突然,小玲低呼一声,几乎是条件反射地,一脚油门加速,迅速超越了旁边一辆巨大的、呼啸而行的集装箱货柜车。
张伟被小玲这一通的操作刺激了精神,原地一个激灵,脑袋也有那么点清醒了。
“吓我一跳,最怕这种集装箱大车了,总觉得它随时会倒下来……”小玲拍着胸口,心有余悸地嘀咕着,“离远点好。”
集装箱!
集装箱!
这三个字,像一道闪电,击中了张伟的G点,好像一瞬间劈开了脑中混沌的迷雾!
就在这一刹那,三股看似无关的记忆和知识,如同受到无形之手的牵引,在他脑海中疯狂碰撞、融合:
第一股,来自SAp的Sd销售模块pack打包发货,早年在东莞做SAp系统时,工厂物流环节那一张张详细的“装载表”清晰浮现——它不关心集装箱里装的是什么具体的货物,它只严格定义货物的‘摆放结构’、‘类型’和‘标识’。凭着这张表,任何人、任何设备都能在集装箱到货的目的地高效、无误地卸货、清点。
第二股,《集装箱改变世界》这本之前做SAp顾问时flyback的读物,里面有一句划了重点的话,此时正熠熠生辉:“集装箱的伟大,不在于它改变了货物本身,而在于它革命性地标准化了货物的装载和运输逻辑。”
第三股,自己真正全新构建的理论体系,‘企业语言’,独属于企业智能体的文字、语言系统。
三股意识,犹如三道完全不同的极道真气盘旋着交织而上。
只听见!
轰!
脑中仿佛有惊雷炸响!
一个全新的、完整的体系,从混沌的思维尘埃中诞生,瞬间展开,光芒万丈!
张伟看到了:数据不需要被统一,只需要被“标准化装载”!
张伟看到了:企业不需要共享底层数据结构,但可以共享解读数据的“语义结构”!
张伟看到了:SRm的底层数据架构,必须被彻底推翻重建!不是修修补补,而是革命!这样才能从根上诞生出全新的社交SRm。
“不是ApI,不是EdI……”张伟喃喃自语,声音因激动而微微颤抖,“是……数据集装箱!哈哈,数据集装箱!”
小玲被他突然的状态吓了一跳,关切地问:“伟哥,你怎么了?没事吧?”
张伟深吸一口气,努力平复翻江倒海的心情,目光却亮得吓人:“我想通了!全想通了!哈哈!”
第二天,清晨。
老陈、小温、小吴三人再次被张伟紧急召集到1号会议室。
他们脸上还带着昨夜鏖战的倦容和一丝疑惑。
张伟站在白板前,精神焕发,丝毫没有通宵后的颓废。
张伟没有准备任何ppt,只是拿起墨水笔,转身,在白板的正中央,挥毫写下三个苍劲有力的大字:
集装箱
“各位,”张伟转过身,目光灼灼,“我们之前都钻进了牛角尖,总想着怎么让两家企业的数据‘长得一样’。错了!大错特错!我们应该想的,是怎么让它们即使‘长得不一样’,也能毫无障碍地‘对话’!”
张伟开始了他的讲解,没有术语堆砌,只有生动的故事和类比:
“想象一下物流世界。全球的货物,形态、大小、材质千差万别,对吧?在80年前所有货物用各自规格、尺寸的箱子进行包装运输,然后上船、上车全球贸易还能运转吗?事实证明不能!”
团队成员们不由自主地点头。
“但是,1946年集装箱出现了!”张伟用力点了点白板上的三个字,“它不关心你里面装的是玩具、电脑还是汽车零件。它只提供一个标准尺寸的‘箱子’,以及一套标准的装载和锁扣机制。只要你按照规则把货物装进去,贴上标识,它就可以被吊车、卡车、轮船无缝衔接,运往世界任何一个有此标准的港口,有此标准的任何地域角落!”
他目光扫过众人,看到老陈的眉头微微舒展,小温停止了转笔,小吴的镜片后闪烁着思考的光芒。
“现在,把物流世界映射到我们的企业数据世界!”张伟在白板左边写下“物流”,右边写下“数据”。
并且这两个词,同时都被张伟画上了箭头,指向了最开始写的三个字:‘集装箱’。
“千差万别的货物”→“千差万别的企业数据(订单、发票、运单…)”
“统一包装不可能”→“统一数据接口\/格式不可能”
“集装箱标准化运输”→“数据集装箱标准化交换!”
老陈倒吸一口凉气,眼中爆发出震惊与狂喜交织的神采。
小温猛地放下笔,双手握紧。
小吴瞬间意识到,这不仅仅是技术突破,这背后是一套可以定义行业标准、构建强大专利护城河的底层方法论!
“那么,数据集装箱的核心是什么?”张伟在白板上画了一个集装箱的简笔画,然后在旁边引出一个表格。
“是‘装载表’!”他重重地写下这三个字。
“大家知道我们的‘企业语言’。装载表,就是‘企业语言单词的构词结构’和‘语法说明书’!”张伟开始具体阐释装载表中的核心理念。
“社交SRm的采购方,也就是信息、数据发送方企业,比如要发一个采购订单,它不需要知道接收方系统内部用什么字段名、什么数据类型。
它只需要按照事先约定好的、针对‘采购订单’这种业务的企业语言构词标准定义的‘装载表’,把数据像货物一样,‘装’进一个标准化的数据结构里。这个装载表,会明确定义:哪个字段代表订单号(语义),它的格式是什么(字符串、数字),它的位置在哪里(结构)。”
“社交SRm的销售方即数据接收方企业呢?它收到这个‘数据集装箱’后,不需要和发送方做任何事先的接口开发。
它只需要拿到这个集装箱附带的‘装载表’,就能像看货物清单和摆放图一样,准确无误地从集装箱里‘卸货’,并把数据还原成自己业务系统能够理解的格式和信息!”
张伟看着老陈:“老陈,这下明白了吗?我们传输的,不是裸数据,而是‘数据本身’+‘解读数据的说明书(装载表)’的完整包裹!”
老陈重重一拍大腿:“懂了!彻底懂了!发送方和接收方不需要共享数据库,甚至不需要知道对方的存在,他们只需要共同承认这套‘装载表’规范!这……这简直就是为企业数据交换定义了一套,企业智能体的tcp\/Ip数据协议啊!”
小温激动地站起来,声音带着颤抖:“那……那这样一来,我们的新SRm,就不再是以固定流程为中心了!而是以……以‘业务对话为中心’!
企业可以像发起聊天一样,随时发起一个‘询价对话’、‘订单对话’、‘发货通知对话’!
天啊!
这是真正的、彻彻底底的成了,企业智能体的qq和微信了啊!”
这一句,为“社交SRm”注入了真正的灵魂。
张伟看着眼前焕然新生的团队,心中涌起一股豪情。
他知道,社交SRm项目最坚硬的那堵墙,已经被“数据集装箱”这把概念利刃,彻底凿穿了。
老陈眼神坚定,已经开始在笔记本上勾勒技术架构了。
小温满脸兴奋,脑海中已然浮现出全新的产品原型。
小吴则飞快地记录着关键概念,已经在构思专利布局。
张伟走到白板前,在“数据集装箱”五个大字下面,用力画了一条横线。
“八十多年前,一个简单的钢铁箱子——集装箱,彻底改变了全球贸易的格局,让物流成本暴跌,让全球化成为可能。”
他的声音沉稳而有力,回荡在会议室里:
“今天,我们在这里,不是在仅仅设计一个系统,或是开发一个产品。”
“我们是在试图为企业之间的数据洪流,铸造它们的‘集装箱’。
我们所要构建的,是能够让企业数据自由穿梭于世界任何一个角落的——神器!”
张伟的目光缓缓拉近,最终定格在那块白板上。
五个大字,仿佛蕴含着无穷的力量与时代的分水岭:
“数据集装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