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巨大的‘幸福的烦恼’就这样砸下来了,同时也是张伟面临的人生轨迹上第一次重大决择,第一个重要十字路口。
最开始是兴奋的、贼拉畅爽,发展到后面居然变成了闷叉叉的苦恼。
然后是现在张伟这个老六,居然把这个决择‘调试’成理性、逻辑,甚至是程序代码了。
搞的张伟自己,都有点哭笑不得了啊!这该死的程序员秉性!
张伟觉得用‘程序-形式语言’的思维来解决这个问题很靠谱。
于是吧,画风就变成了,张伟最近突击听了、看了,很多专门讲人生选择、决策类的书籍,一大堆。
而这种跳槽、对比工作的事情,又不方便在项目组做。
于是这次flyback,张伟打算和妻子一起,来完成自己第一次人生十字路口的重大选择。
张伟坐在家里的客厅,电脑屏幕闪着“逻辑”幽幽的白光,桌子上铺着密密麻麻的纸,画着各种图表、箭头和文字。
张伟正以一种极致程序员式的认真姿态,专注地敲击着键盘,偶尔停下来抓抓头发,嘟囔两句,再继续敲打起来。
坐在沙发上的妻子抱着女儿,温柔地看着眼前这个男人,有些忍俊不禁:“你这是干嘛呢,选择困难症发作了?”
张伟抬起头,神情极为严肃:“老婆,你不懂,我这不是选工作,我是在用流程图、逻辑拆解人生啊!”
妻子顿时“扑哧”一声笑了:“别人做选择靠心跳,你做选择靠计算、靠变量?”
“对啊!”张伟理直气壮,“程序员选人生,就是得用清晰的‘if + else’逻辑啊!我要是不小心选错了,人生直接‘蓝屏’,那可咋整!”
张伟这是把“树上有10只鸟,打下一只,还有多少只?”的程序员思维模型,用到了人生路径选择上来了啊。
妻子一脸“服了你”的表情,轻轻拍着怀里的女儿:“好吧,那你这个程序员的人生变量设定,搞得怎么样了?”
张伟嘿嘿一笑,转过屏幕给妻子看:
“老婆,你看,这是我用《决策分析》这本书里的‘决策树模型’做的初步分析,央企夏国能源和Ibm自由顾问两个选项,每个分支我都列出了各种可能的结果。”
屏幕上赫然是一张复杂又精细的决策树图:
左边是“夏国能源(央企)”,树枝细致地分析着:“稳定”、“北京户口”、“收入下降”、“升迁缓慢”、“系统内限制”……
右边是“Ibm自由顾问”,枝叶密密麻麻写着:“高收入”、“职业自由”、“爆发成长”、“高风险波动”、“实现梦想”……
妻子盯着密密麻麻的树状图,顿时头晕眼花:“你这是算人生,还是算命啊?”
张伟哈哈一笑:“这可是纯纯的程序员逻辑啊!你看,北京户口不错,但和自由顾问比,一个是for循环,一个是海阔天空啊!”
妻子翻了个白眼:“你这形容还挺生动,那你选哪个了?”
张伟摇头:“这个只是初步模型,还不够精准,我得再上一个专业的工具。”
说着他拿起旁边厚厚的一本书,封面赫然写着《麦肯锡方法》,又打开了一个Excel文件:
“老婆,现在咱们进入第二阶段,加权打分模型环节!这是麦肯锡决策标准方法,全球顶级咨询公司必备技能。”
妻子哭笑不得:“麦肯锡又是谁?”
“就是全世界给大企业、大领导出主意的一群高薪咨询师,”张伟一脸自豪,“今天咱们也来模拟一把‘家庭版麦肯锡面试官’,来吧,我已经建好了矩阵。”
张伟一边念着,一边打字建表,表格抬头,三列分别是:
权重维度——夏国能源(央企)——Ibm自由顾问
现金流(30%)——?——?
职业成长(25%)——?——?
平台影响力(20%)——?——?
家庭适配度(15%)——?——?
梦想实现可能(10%)——?——?
......
张伟敲完了表,兴奋地说:“你看,我不靠感觉选方向,我靠矩阵打分!现在咱们开始双人对赌打分环节。”
妻子有些好奇,凑近了看:“这还挺有意思,怎么玩?”
“简单,你先来打分,然后我再来,我们加权求和,看哪个分数高。”
妻子认真起来,看着矩阵打分表,毫不犹豫地说:“北京户口、央企稳定,我给100分!”
张伟偷偷把她的100改成了90,妻子立刻瞪眼:“哎,你干嘛改我分数!”
张伟嘻嘻哈哈的说:“怕你骄傲,打满分人生就没进步空间了。”
妻子无奈地叹了口气,接着又认真地分析:“Ibm这个自由顾问,薪资不错,但收入波动太大,我给70。”
张伟立马反驳:“老婆,你看问题的维度不够高啊,这里面有成长爆发潜力!你再想想,万一爆发了呢?”
妻子瞥了他一眼:“爆发的概率呢?”
张伟自信满满的拍了拍胸脯:“你男人是谁!天才啊,Nb到爆炸的选手,肯定百分百概率啊,哈哈!”
“得了吧你!”妻子故意冷笑一声,却还是纵容地挥挥手,“你自己打吧,我服你!”
张伟胸有成竹地拍了拍书本:“咱们程序员从不逃避风险,但得搞清楚,什么叫可控冒险。”
张伟开始飞快地敲打键盘,嘴里念念有词:
央企稳定现金流90分,职业成长60分,平台影响力85分,家庭适配度,在北京还得搬家啊70分,梦想实现可能30分……;
Ibm收入高现金流也90分,职业成长95分,平台影响力90分,家庭适配度70分,梦想实现可能95分……
妻子抱着孩子在一旁无语:“你这分数都是拍脑袋的吧?”
“你可以说我功利,但你不能说我不专业啊!”张伟一本正经地反驳,“我这辈子,只有一件事必须不能出bUG,就是人生的选择。”
其实吧,这段时间,张伟也没有闲着,综合性了解了夏国能源的It系统布局。
差不多是按照管钱、管账、管事的逻辑布局的,就是没有张伟提出的信息化架构,那么的系统性,那么的完备性。
相对比较割裂,应该是理论不够成体系,所以最终效果不够丝滑。
可是现在自己那套企业信息化理论,已经全部扩散出去了,这个问题就不存在了。
吴总应该是想借助张伟的能力,把现在原本存在割裂的地方,修补的更加通畅。
这么大的集团公司,完全够张伟去捣腾,不过正因为这么大的集团公司,也将彻底困死张伟,而且是就困在自己那套理论里。
还有张伟也和自己熟悉的用户沟通了,其实他们的工资不是特别高,就是福利还可以。
升迁基本无望,一个萝卜一个坑,张伟的‘坑’肯定是自己的那套理论对应的‘萝卜坑’。
真是有种‘自己亲手挖了一个坑,把自己给埋了’的感觉。
最后张伟的整体才能可能发挥不到10%,很多时候是FoR循环,这是张伟最不能忍受的,特别讨厌‘重复、循环’一眼看到头的人生。
从夏国国能源集团的角度,其实不需要张伟大刀阔斧的搞。
也许只需要张伟搞1件相对靠谱的事,乘以6千家公司,如果这1件事算1天,就是6千天,16年。
也就等于,张伟做成某一件稍微重要的事,在系统里搞定了,以后再也不干事了,夏国能源,养他16年也不亏。
就像历史汇率计算,张伟搞定了,其实就等于一次性搞定了300多家公司的外币计算,就等于300天张伟不干活,对夏国能源都不亏。
所以张伟这个脑袋,拍是有依据的、有调查的,有研究的。
很快,Excel计算出最终结果:
夏国能源(央企):综合评分71.5分。
Ibm自由顾问:综合评分88.8分。
哈哈,发发发!
张伟看着结果,脸上露出志得意满的笑容:“你看,这不就出来了吗?Ibm明显更适合我!”
妻子看着他得意的样子,内心也逐渐温柔了下来,她低声问:“张伟,你真的想清楚了吗?稳定不要了吗?”
张伟没有立刻回答妻子的问题。
低头在电脑桌旁,拿出一本书,封面黑底还有个微笑的外国老头,书名叫《第二曲线》。
他指着其中一页,一条红色缓缓上升、渐趋平缓的曲线赫然在目。
“这是第一条曲线,象征稳定、有序、缓慢上升的职业路径——比如进夏国能源。”
他拿起笔,在曲线上方又画了一条蓝色抛物线,起始略低,却上升陡峭。
“这是第二条曲线,它起点不高,但增长速度远超第一条,它代表打破旧轨道的可能——比如去Ibm做自由顾问。”
张伟顿了顿,看着妻子认真说道:
“我这个年龄,现在刚刚走上第一条曲线的高点,如果我现在不跳到第二条曲线,再过几年,我就跳不动了。”
妻子轻轻点头,没说话,但眼神愈发专注。
张伟拿出几张纸,上面是他列的另一套数据分析表。
“我总结了最近几个项目里近20位前辈的职业路径,他们几乎都在30岁到35岁之间完成了人生‘路径锁定’。”
“超过35岁再想转型的人,80%以上最后都选择妥协——不是不想,是转不过去了。”
他放下纸张,看着妻子笑了一下:“老婆,你知道我最怕什么吗?”
妻子低声问:“怕失败?”
张伟摇头:
“不,我最怕的,是到了35岁,我开始安慰自己:‘稳定就好,哪儿都差不多’。”
“那时候的我,会把梦想叫做‘不切实际’,会把不敢冒险伪装成‘成熟’。”
“然后我会告诉孩子,‘爸爸当年也有个想法,后来……后来没啥机会’。”
妻子一愣,眼神有些微微发红。
张伟耸了耸肩,语气却越发轻松:
“你说,这样的人生,是不是最可怕的‘if’人生程序分支?”
妻子终于忍不住轻笑一声:“你这个人,连人生后悔都能写成判断语句,真的是个‘码农’。”
张伟咧嘴一笑,眨眨眼:“所以我要在今天,就给未来的自己,写一个重启函数。”
他看向窗外,声音低沉但坚定:
“别人做顾问,是按天卖时间,我是按年迭代未来。”
“我不是去Ibm工作,我是去创建属于自己的条第二曲线。”
妻子看着现在的张伟,和当初大学里的那个懵懂且青涩的青年,完全判若两人,非常庆幸,拥有这样的男人。
妻子抱着孩子,靠在沙发上,看着眼前这个不浪漫却执着、疯狂又冷静的男人,眼神温柔而坚定:
“你这样,真的很酷。”
妻子含笑看着他,心里却已然清楚,这个自己深爱的男人,选择了更艰难,却也更广阔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