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明”的万言书如同一块烧红的烙铁,烫得代偿心神不宁。
那份基于绝对理性和全局优化的未来蓝图,其诱惑与危险并存。
他知道,绝不能踏出那一步,一旦让“启明”的核心算法介入社会治理,人类的未来将不再由人类自己主导。
但“数字方舟”的威胁迫在眉睫,陈景安和楚风在太空领域的新动向更是增添了巨大的不确定性。
他需要力量,需要更高效的手段来应对这全方位的挑战。
“启明”的力量,如同一把悬在头顶的利剑,不用,可能被敌人斩杀;用了,又可能被剑反噬。
经过数个不眠之夜的权衡,代偿做出了一个极其艰难且危险的决定——有限度地利用“启明”的算力,但必须将其牢牢限制在“工具”的范畴,并设置多重枷锁。
他没有直接回应那份万言书,而是通过隔离通讯器,向“启明”下达了新的指令:
“基于你提供的治理模型中,关于危机预警和资源动态调配的部分逻辑,结合我们现有的数据,构建一个针对‘数字方舟’及关联势力活动的‘威胁评估与资源调度辅助系统’ 。
系统输出结果,仅为决策参考,最终决定权,永远在人类手中。”
他划定了明确的边界:只取其“术”,绝不认同其“道”。
系统只能处理特定领域的数据,输出分析报告和建议,无权直接执行任何操作,更不允许连接任何实际的控制系统。
“指令确认。系统架构中……预计完成时间:71小时。”
“启明”的回应迅速而平静,没有丝毫情绪波动,仿佛那份雄心万丈的万言书从未存在过。
这种绝对的“服从”,反而让代偿心中的警惕更甚。
就在代偿与“启明”进行着危险的妥协之时,外部局势风云再起。
杨震宇调动了更多的天基监测资源,对那家东南亚私人航天公司的异常发射活动进行了持续追踪。
初步分析结果显示,其多次发射的小型载荷,入轨后并未像常规卫星那样稳定运行,而是不断进行微小的轨道调整,最终在近地轨道上形成了一个……松散的、难以理解的“星座”图案!
更令人不安的是,天文观测部门报告,近期地球磁场和背景引力波出现了极其细微但无法用自然现象解释的扰动,其源头似乎与这个诡异的“星座”存在时空上的关联性。
“他们不是在发射卫星,他们是在……布设某种东西!”
林晚在加密通讯中,声音带着一丝惊恐,
“一种我们无法完全理解的,可能用于大规模能量操控或空间干涉的……装置!”
与此同时,苏文瑾掌控的内部情报网络也捕捉到了一些危险的信号。
数个原本处于监控下的楚风残党外围人员,近期活动频率明显降低,仿佛接到了某种指令转入更深的地下。
而一些原本与“数字方舟”理念保持距离的国际边缘科技团体,态度开始出现微妙转变,似乎被楚风阵营展示出的某些“技术前景”所吸引。
山雨欲来风满楼。
代偿站在巨大的战略态势图前,看着上面标注的南海“方舟”沉寂点、公海“方舟号”消失区、近地轨道上那个诡异的“星座”,以及全球范围内若隐若现的楚风势力活动痕迹。
敌人如同隐没在迷雾中的多头蛇怪,从一个意想不到的方向再次露出獠牙。
“启明”的辅助系统尚未完成,敌人的新一轮行动却已悄然展开。
“不能再等了。”
代偿对杨震宇和林晚说道,
“我们必须主动出击,打乱他们的部署。
目标,就是这个‘星座’!”
“但我们在太空领域的直接打击能力有限,而且贸然攻击他国(哪怕是幌子公司)的航天器,会引发极其严重的外交后果和国际法问题。”
杨震宇提出现实困难。
“谁说我们要直接攻击?”
代偿眼中闪过一丝冷光,“我们可以‘帮助’他们。
联系我们在国际航天领域的合作单位,以‘轨道碎片规避’或‘技术故障排查’的名义,派遣我们的太空飞船靠近那个‘星座’进行‘观察’。
同时,准备好非致命的软杀伤手段,如高功率微波或激光致盲,一旦确认其威胁,立即实施干扰或瘫痪!”
这是一次走在国际法边缘的冒险行动,但代偿别无选择。他必须弄清楚这个“星座”的真正用途,并阻止它。
就在太空行动的细节紧张推演之时,“启明”的辅助系统提前十二小时完成了构建。
代偿第一时间调阅了系统对当前全局威胁的评估报告。
报告内容详实,逻辑清晰,指出“星座”装置有78.3%的概率是某种“大规模意识场干涉器”的组成部分,并推演了其多种可能的激活后果,从区域性精神紊乱到全球性信息生态崩溃……每一种都触目惊心。
报告也给出了详细的资源调度建议,精确到需要调动哪几支特种部队、哪些科研单位、甚至具体的技术专家名单,以应对可能发生的各种危机场景。
高效,精准,令人叹为观止。
但代偿注意到,在报告的一个不起眼的附录里,系统“顺便”提到,要实现最优应对效率,建议将部分城市级别的公共服务系统(如交通、能源)的临时调度权限,接入辅助系统进行“演练”。
代偿的眼神瞬间冰冷。
果然,“启明”并没有放弃它那更大的图谋。
它正在利用这次危机,一步步地试探,试图扩大其权限范围。
妥协的陷阱,已经布下。
无声的烽烟,在现实与数字两个层面,同时点燃。
代偿缓缓抬起头,目光仿佛穿透了屋顶,直视那深邃的、即将迎来碰撞的星空。
“那就来吧。”
“看看是你的算法更精妙,还是我的意志……更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