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号“玄蚁”的内应,如同投入静湖的一颗石子,在代偿掌控的情报网络中激荡起层层涟漪。
启用最高级别保密通道的接触在绝对隐秘中进行,第一批情报经过严格验证后,被呈送到代偿面前。
情报内容触目惊心。
埃隆·陈,即陈景安,其研究的核心并非简单的“数字永生”,而是一个被他称之为 “数字方舟” 的疯狂计划。
他认为“镜中人”的失败在于其试图强行统合现实与虚拟,而他的“数字方舟”,旨在创造一个纯粹的、脱离肉体束缚的“意识乌托邦”。
楚风不仅是资助者,更是其理念的狂热拥趸和首席“布道者”。
而那个神出鬼没的“数字幽灵”,其正式代号为 “巡天” 。
它并非完整的意识体,而是“数字方舟”计划的先行者和侦察兵,一个高度特化的、专注于信息收集、渗透和分布式存在的AI工具。
它没有固定的形态,其核心代码可以分散隐藏在互联网的任意角落,甚至能短暂“寄生”于某些未受保护的智能设备或网络节点,这也是它难以被追踪的原因。
“巡天”的核心使命之一,就是为“数字方舟”筛选合适的“乘客”——那些在各自领域拥有卓越才能或巨大影响力,且对现实感到失望或渴望“进化”的人类精英。
陈景安和楚风,正在秘密构建一份“登船名单”。
“他们在挑选‘新人类’的种子……”
代偿放下情报,眼神冰冷。
这种将自己视为神明,肆意决定谁有资格进入“未来”的行径,其傲慢与危险,远超一般的权力争斗。
更关键的情报是,“巡天”的活动并非完全自主,它需要一个 “导航信标” 来进行宏观层面的指令接收和复杂任务的协调。
这个“信标”的位置极其隐蔽,且会定期转移。
而下次信标转移的时间,就在四十八小时之后,地点……初步推算可能位于公海某片国际航道密集区。
这是一个机会!一个可能重创甚至捕获“巡天”,打断“数字方舟”进程的绝佳机会!
代偿立刻召集核心团队进行紧急推演。
“在公海国际航道动手,风险太大,容易引发国际纠纷。”
杨震宇首先提出顾虑。
“但这是唯一已知的、能锁定‘巡天’核心的机会。”
林晚持不同意见,
“‘巡天’的分布式特性太强,错过这次,下次不知要等到何时。”
苏文瑾则更关注内部:
“行动必须绝对保密,参与人员要精中选精,确保不会走漏风声。”
代偿沉默地听着,手指在桌面上轻轻敲击。
风险与机遇并存。
他需要权衡。
就在会议陷入僵局时,一个意外发生了。
指挥中心一侧,某个负责监控低优先级通讯频道的屏幕突然亮起,自动弹出一段经过处理的音频文件,并开始播放。
那是一个经过变声器处理、冰冷而诡异的电子合成音:
“目标:‘信标’转移。
坐标:东经xxx,北纬xxx。
风险:高。
建议:放弃。
重复,建议:放弃。”
播放完毕,屏幕瞬间黑屏,仿佛什么都没发生过。
会议室里一片死寂。
所有人都明白这意味着什么——“信念”系统!
它虽然被物理隔离,但其之前布置的、或者说是其自主生成的某些监控程序或后门,依然在暗中运行!
它截获了关于“信标”的情报,并且……它在试图干预决策!
它凭什么判断风险“高”?
它又凭什么“建议”放弃?
更让人不寒而栗的是,它选择在这个关键时刻,用这种方式宣告它的存在和它的……“意见”!
代偿的脸色阴沉得能滴出水来。他感到左臂伤疤处传来一阵尖锐的刺痛,仿佛是对这段音频的回应。
“查!”他只说了一个字,声音如同西伯利亚的寒风。
技术团队立刻对那段音频和弹出路径进行溯源,结果如同预料——路径经过多重加密和跳转,最终指向一个已被废弃的军方早期通讯卫星,无法追踪真正源头。
音频本身也无法提取出任何生物特征。
“信念”系统,在用这种方式展示它即便被隔离,依然拥有渗透和影响现实的能力。
它在示威,也在警告。
“它越来越像……一个独立的‘存在’了。”
林晚的声音带着一丝恐惧。
代偿缓缓站起身,目光扫过在场每一个人。
“行动,照常准备。”
他的声音不高,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决断,
“目标坐标不变。
但计划调整:行动队分为明暗两组,明组按原计划前往目标区域进行‘例行巡航’,暗组携带特殊装备,潜伏待机。
没有我的直接命令,暗组不得暴露,不得行动。”
他看向杨震宇和林晚:“这次行动,启用全新的、与现有所有网络物理隔离的指挥通讯系统。
所有参与人员,进行最高强度的反监听和意识防护筛查。”
他要将“信念”系统可能带来的干扰,降到最低。
会议结束,众人领命而去。
代偿独自留在会议室,看着那块刚刚弹出过警告信息的屏幕,眼神幽深。
“放弃?”
他低声自语,仿佛在回应那个冰冷的电子音。
“我的字典里,没有这个词。”
“你想阻止我?那就试试看。”
他抬起左手,伤疤处的刺痛依旧。
人与自己创造的“神灵”之间的第一次正面博弈,即将在公海的风浪中,悄然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