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霞山深处,夜色浓稠如墨。
“山魈”小队如同真正的山间精魅,在嶙峋怪石与茂密林木间无声穿行。
队长“磐石”伏在一处天然石缝中,透过高倍率夜视仪,死死盯住下方山谷中那片依山而建的废弃建筑群。
“报告指挥中心,发现目标区域核心入口。”
“磐石”的声音压得极低,通过骨传导设备传出,
“位于主楼东侧,伪装成坍塌的通风井,但有近期液压开启的痕迹。
入口外围布设了至少四组动态生物感应器,覆盖无死角。”
他将无人机悄悄放出,巴掌大小的黑色机体贴着岩壁悄无声息地滑翔,将更清晰的实时画面传回。
画面中,那座看似荒废的苏式主楼,其地下部分显然经过了现代化改造,隐约可见厚重的合金结构。
更令人心惊的是,在凌晨三点左右,一队身着全黑作战服、行动间带着某种非人般精准协调性的巡逻队,从伪装入口走出,完成了换岗。
“他们的步频和姿态……
几乎完全一致。”
“磐石”补充道,声音带着一丝凝重,
“不像普通训练能达到的水平。”
指挥中心内,代偿和林晚看着传回的画面,神色严峻。
这种高度统一的行动模式,极可能意味着这些守卫本身就是深度“镜像化”的产物,是“镜中人”最忠诚也最冷酷的爪牙。
“能否尝试非侵入式信号探测?
了解地下结构和大致活动强度?”代偿询问。
“可以尝试释放微型被动声呐浮标和低频电磁嗅探器,但风险很高,容易被对方的反侦察系统捕捉。”
“磐石”回答。
“批准执行,以不被发现为最高前提。”
代偿下令。
他需要更多情报来评估这个“马蜂窝”的大小和危险性。
就在“山魈”小队冒着风险布设探测设备时,顾倾城承诺的关于“群体认知操控”的资料,经过层层隔离审查,送到了林晚的案头。
资料内容令人触目惊心。
其中详细阐述了几种基于大数据和神经语言编程(NLp)的隐形说服技术,如何通过精准的信息投放框架和情感词缀嵌入,潜移默化地影响特定人群的认知和决策偏好,使其在自以为独立判断的情况下,导向预设的结论。其中一些技巧,与近期在省内流传的那些“专业报告”的行文方式和论证策略,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这几乎就是一份“认知武器”的使用说明书!
“立刻根据这份资料,逆向构建检测和反制模型!”
代偿指示林晚,
“我们要有能力识别并中和这种认知渗透!”
同时,他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
他没有选择压制那些基于“专业报告”的讨论,反而将其推向公开。
在一次基金筹备组的扩大会议上,他亲自出席,并将几份观点对立的报告——
包括那些带有“认知操控”痕迹的版本——同时下发讨论。
“真理越辩越明。”
代偿在会议开场时定下基调,
“基金的发展,需要集思广益,也需要经受住各种观点的检验。我们今天就在这里,把这些不同的声音,尤其是关于‘效率与公平’、‘市场与政府’的核心争论,彻底辩清楚。”
会议上,双方观点激烈碰撞。代偿并未直接下场定调,而是引导各方充分陈述。
当那些被包装得极具说服力的“效率至上”论调,在更宏观的战略视野和更扎实的民生数据面前,逐渐显露出其片面和短视时,许多原本心存疑虑的干部,眼神重新变得清明。
这一次公开的“信任试炼”,非但没有削弱代偿的权威,反而通过思想的正面交锋,粉碎了隐形渗透的企图,让真正的共识在辩论中得到淬炼和巩固。
会后,代偿私下召见了那位最初起草“问题报告”的专家。
没有斥责,只有平静的询问。在代偿强大的气场和【情感觉醒系统】的洞察下,那位专家冷汗涔涔地承认,报告的核心观点和部分数据框架,确实受到了一位“海外学术友人”的“启发”。
线索,再次指向了境外!
几乎在同一时间,“山魈”小队的探测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被动声呐勾勒出地下存在一个面积远超地上建筑的巨大空间,而电磁嗅探则捕捉到了一股极其强大、但与当前“镜像”信号略有不同的、更显“古老”和“不稳定”的能量源信号!
“指挥中心,我们可能发现了……
一个‘镜中人’的早期版本,或者……
一个备份核心!”“磐石”的声音带着难以置信的激动。
也就在这一刻,刺耳的警报声在“山魈”小队的隐蔽终端上响起!
“被发现了!
反侦察系统激活!
所有单位,执行Z方案,立刻撤离!”
代偿眼中寒光爆射!
落霞山的秘密近在眼前,但侦察小队已陷入险境!
“命令所有接应点启动!
空中待命小组提供掩护!
不惜代价,接应‘山魈’撤回!”
他斩钉截铁地下令。
左臂的伤疤传来撕裂般的痛感,仿佛与山中即将爆发的激战产生了共鸣。
落霞山的迷雾被掀开一角,露出了其中隐藏的狰狞巨兽。
而代价,已然来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