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倾城提供的“烛龙”资金节点信息,像一把钥匙,插入了一座迷宫的第一道锁孔。
代偿没有急于转动它,而是将其交给林晚团队,要求进行最彻底的交叉验证与反向溯源,确保这不是又一个精心布置的陷阱。
与此同时,楚风在境外发起的舆论战,经过短暂的发酵,已然形成规模。
数家颇具影响力的国际财经媒体和智库,接连发布报告或评论文章,以“省域战略发展稳定基金”为案例,抨击所谓“中国模式”下的“决策黑箱”、“权力干预市场”以及“技术保守主义”。
这些论调经过精心包装,在特定圈层中持续扩散,试图从外部环境上对代偿和基金施加压力。
代偿深知,在全球化背景下,舆论场的失守可能导致实实在在的政策阻力和合作障碍。他必须做出有力回应,但不能落入对方设定的“技术 vs 保守”的辩论框架。
他选择了双管齐下。
明线上,他授权省委宣传部和外事部门,组织一系列面向境外主流媒体和友好智库的吹风会与深度访谈。
受邀的专家学者和官员,不再纠缠于技术细节的辩论,而是从更宏大的叙事切入——阐述基金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脱贫攻坚成果巩固、绿色转型等符合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方面的积极作用,巧妙地将话题引向“发展的目的”与“多元治理智慧”。
同时,适时披露部分基金未来可能与国际机构合作的方向,释放开放信号,分化对手阵营。
暗线上,他指令“画师”项目组,启动一项名为“回声壁”的反制行动。
利用前期对楚风及其关联媒体、学者网络行为模式的深度分析,通过精心设计的信息推送和算法影响,在他们经常活跃的境外社交平台和论坛上,定向放大那些对攻击性言论提出理性质疑的声音,并巧妙植入关于楚风所在智库接受某些背景复杂基金会巨额资助的“考古”信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扰乱其舆论阵地。
几天后,效果初显。一些相对中立的外媒开始出现更为平衡的报道,而攻击阵营内部也出现了些许不和谐的声音,质疑其动机是否纯粹。
虽然远未到扭转乾坤的地步,但成功遏制了对方一边倒的攻势,为代偿争取了宝贵的时间和空间。
就在舆论战线稍缓之际,林晚那边对资金节点的溯源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偿哥,确认了!”
林晚的声音带着熬夜的沙哑,却难掩兴奋,
“顾倾城给的节点是真实的!
我们顺藤摸瓜,发现了一个极其复杂的资金池,通过层层嵌套的离岸公司和慈善基金会进行洗转。
最终,有相当一部分资金流向了国内数个尖端生物识别和脑机接口研究机构,而这些机构明面上的负责人或重要资助人,都与‘清心阁’的会员名单高度重合!更重要的是,其中一家研究机构,其注册地址就在‘云山雾隐’茶馆所在街区的相邻大厦,地下可能有通道相连!”
一切线索,似乎都指向了“清心阁”和“云山雾隐”!
那里不仅是进行隐秘交易的场所,更可能是一个前沿技术的研发或应用基地!
“烛龙”的资金,正在那里滋养着可能与“镜像傀儡”技术相关的可怕研究。
“能否确定资金的具体用途?
尤其是与‘意识映射’相关的部分?”
代偿追问。
“还在深入追踪,难度很大,对方的反追踪意识极强。”
林晚回答,
“但目前截获的零星信息显示,部分资金用于采购高精度神经信号采集设备和超算资源。这完全符合进行大规模意识数据分析和建模的需求。”
代偿走到巨大的省域地图前,目光落在标注着“云山雾隐”的老城区。
那个看似古雅宁静的街区地下,可能正进行着足以颠覆人性和社会的实验。
他意识到,单纯的调查和防御已经不够了。
必须采取更主动的措施,渗透进去,获取核心证据,才有可能从根本上瓦解这个网络。
他想到了那张来自“清心阁”的黑色卡片,以及“云山雾隐”的邀约。
之前因为风险过高而暂缓的行动,现在似乎成了必然的选择。
“启动‘深潜’计划预案。”
代偿下达指令,声音冷静而决绝,
“目标是‘云山雾隐’。
我们需要一个人,能够带着卡片进去,找到资金与技术连接的实证。”
“人选方面……”
林晚有些迟疑。这个任务九死一生,需要绝对的忠诚、超强的心理素质、专业的技能以及一定的运气。
“我亲自筛选。”
代偿沉声道。
他不会轻易让自己的队员送死,但有些险,必须有人去冒。
就在他凝神思考人选之时,加密通讯器收到了苏文瑾的信息,内容简短却意味深长:
“老领导提及,当年涉事基金会的一位核心成员,晚年忏悔,留下部分手稿,提及‘龙门’与‘镜考’。
手稿可能存于省图书馆古籍部,编号待查。”
“龙门”?
“镜考”?
这似乎是与“烛龙”、“镜像”相关的又一重隐喻!
代偿感到,一张覆盖着历史尘埃与现实阴谋的大网,正在他面前缓缓展开。
而破网的关键,或许就藏在这些看似支离破碎的线索之中。
左臂的伤疤传来隐隐的灼热,仿佛在提醒他,每一步都如临深渊,但每一步,也都更接近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