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知引导”项目的确立,像一把钥匙,为僵持的智能推荐系统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顾殇带领着程序组,开始构建一个混合模型——既利用传统的协同过滤和内容分析技术,也融入了基于叶羽琋那批“语义标注”数据训练出的初步风格分类器。
工作变得更具探索性,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如何量化“温暖”或“勇敢”?如何确保模型不会因为少量标注数据而产生偏见?讨论和实验成了程序区的日常。顾殇的话似乎比平时多了一些,虽然大多依旧是简洁的技术指令,但他愿意花费时间解释某个算法选择的深层原因,这让团队的年轻人们受益匪浅。
与此同时,叶羽琋这边的工作也进入了收获期。美术组产出的“特殊构件”库日益丰富,涵盖了从科幻星舰残骸到江南水乡廊桥的各种元素。策划团队设计的“星尘杯”首届创造大赛——“初光·家园梦想家”的详细规则和宣传页面也已准备就绪,只待技术平台就位便可上线。
社区平台的UI界面经过数轮打磨,变得简洁而充满活力,核心的展示、点赞、评论、分享功能均已实现。负责前端开发的同事甚至偷偷做了一个小小的彩蛋——当用户的作品获得一定数量的点赞时,展示页面会飘落一阵细微的、如同星尘般的光点效果。
整个工作室像一个精密咬合的齿轮组,每一个部件都在为最终的亮相全力运转。
一个月后,内部测试服务器上部署了“创想家计划”的完整初版。
这一次的测试,范围扩大到了全公司。测试通知发出的那个下午,工作室的成员们都不约而同地有些紧张。这不再是单一功能的验证,而是一个完整生态的初次面世。
测试开始。登录,进入家园系统,琳琅满目的构件库,流畅的动态拼接体验,然后是重头戏——进入“星辰画廊”展示平台。
起初是寂静的探索。测试者们埋头搭建着自己的小家。但渐渐地,随着第一批作品被上传到画廊,涟漪开始扩散。
“快看这个!把家园建在了一棵虚拟的大树上!怎么想到的!”
“哇,这个未来风的城市沙盘太酷了!求问那个悬浮车是怎么做的?”
“我喜欢这个田园小屋,好温馨,感觉像回到了奶奶家。”
“哈哈哈,这个‘歪歪扭扭欢乐屋’太有才了!作者一定是个有趣的人!”
画廊的展示算法虽然还是初版,但基于“感知引导”模型的推荐,已经开始显露出其潜力。喜欢精致田园风格的玩家,会在首页看到更多类似风格的作品;偏爱宏大科幻建筑的玩家,则会被引导至充满金属与流光的世界。虽然还不够精准,却已经让测试者们感受到了“被理解”的萌芽。
社区功能也开始活跃起来。评论区内充满了友好的提问和真诚的赞美,“灵感导师”的申请也开始出现。那个点赞后的星尘光点彩蛋,更是引发了一阵阵小小的惊喜。
顾殇和叶羽琋没有参与搭建,他们站在后台监控着一切。数据监控屏幕上,用户活跃度、作品上传量、社区互动指数等曲线都在稳步上升,系统负载平稳。
叶羽琋看着屏幕上那些不断涌现的、充满个性的作品标题和玩家之间热烈的互动,嘴角始终带着笑意。她侧过头,看向顾殇。
顾殇正专注地盯着服务器性能监控界面,确保系统在高并发下依旧稳定。但他的嘴角,也带着一丝几乎难以察觉的、松弛的弧度。
“看来,”叶羽琋轻声说,带着如释重负的喜悦,“我们真的点亮了一片新的星图。”
顾殇的目光从屏幕上移开,落在她明亮的眼眸中,那里映着后台数据的流光,也映着他的身影。
“嗯。”他应道,声音低沉而肯定,“星图已现。”
这不仅仅是一个功能的成功上线,更是一个世界的初步成型。无数孤独的创造力,将在这里找到展示的舞台,找到共鸣的回声,找到连接的纽带。而他们,作为这片星图的绘制者,站在起点,看到的却是无限延伸的、充满可能与希望的未来。前路漫长,但第一步,已然稳稳踏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