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身寒微志不休,乱世挥剑写春秋。
黄袍加身开新纪,改革除弊解民忧。
三年短治根基固,一代英名青史留。
若非英魂早归去,中原或可早金瓯。
在那乱糟糟如麻、战火纷飞的五代十国时期,有个猛人横空出世,这人就是后周太祖郭威。这名字听着普通,可他的经历,那叫一个跌宕起伏,简直就是一部自带热血bGm的逆袭大剧。
郭威出生在公元904年,本是个官二代,老爹郭简是顺州刺史。可命运就爱开玩笑,在那军阀混战的年头,郭简不幸被幽州节度使刘仁恭干掉,母亲带着年幼的郭威去潞州投靠亲戚,结果半道上母亲也撒手人寰,小郭威瞬间成了没爹没娘的孤儿,只能靠着姨母拉扯长大。
小时候的郭威,那就是个刺儿头,身材魁梧,一身蛮力,还爱惹是生非。十八岁那年,泽潞节度使李继韬招兵,郭威心想:“与其在这穷地方混日子,不如去军队里闯闯。”就跑去应招。李继韬一看,嘿,这小伙长得壮实,有点意思,就把他留在身边当了牙兵。
在军队里,郭威的痞性依旧不改,好勇斗狠、嗜酒如命还痴迷赌博,活脱脱一个“不良少年”。有一回,他在街上碰到个欺行霸市的屠户,这屠户平日里嚣张惯了,大家都敢怒不敢言。可郭威是谁?他偏不服气,借着酒劲就去找屠户麻烦,故意找茬骂他。屠户哪能咽下这口气,把衣服一扯,拍着肚子喊:“有本事你往这儿捅一刀!”郭威二话不说,抄起刀子就捅了进去,屠户当场毙命。就因为这事儿,郭威进了监狱。好在李继韬欣赏他的胆量,又把他放了。
后来,李继韬被李存勖灭掉,郭威跟着部队被收编,进了李存勖的亲军“从马直”。再后来,后唐灭亡,郭威又投靠了刘知远。刘知远这人不简单,后来在山西称帝建立后汉,郭威在他手下一路高升,凭借着自己的军事才能,帮刘知远打了不少胜仗,成了统帅大军的将相。
刘知远去世后,他的儿子刘承佑继位,也就是后汉隐帝。郭威作为前朝老臣,手握重兵,自然就成了隐帝的眼中钉。隐帝和他的宠臣们一合计,决定先下手为强,密谋杀掉郭威等人。可消息走漏,郭威得到了风声。
郭威心里那个气啊,心说:“我对后汉忠心耿耿,你们居然要杀我,那就别怪我不客气了!”他伪造了一份诏书,宣称隐帝要他诛杀各位将领,将士们一听,这还得了?纷纷表示要跟着郭威起兵“清君侧”。这一闹,就和隐帝彻底撕破了脸。
双方军队在七里坡大战,隐帝这边不得人心,士兵们厌战情绪严重,很快就被郭威打得大败,隐帝自己也在出逃途中被部将杀死。
打进开封城后,郭威并没有马上称帝,而是先去拜见了李太后,让太后临朝听政,还假意拥立武宁节度使刘赟为帝。为啥要这么做呢?一方面是稳定局势,毕竟刚经历战乱,人心惶惶;另一方面,郭威也不想落下个篡位的骂名。
可这天下哪能安稳呢?契丹又来进犯了。郭威只能率军北上抵御,走到澶州的时候,士兵们突然发动兵变,把一面黄旗披在郭威身上,高呼万岁,这就是历史上着名的“黄袍加身”。其实,这事儿最早可不是赵匡胤干的,而是郭威的“首创”,只不过赵匡胤后来干得更有名罢了。
郭威半推半就之下,就接受了士兵们的拥立,返回开封,逼迫太后授他为“监国”,彻底掌握了国政。公元951年,郭威正式称帝,国号大周,史称后周。
当上皇帝后的郭威,就像变了一个人似的,不再是那个混不吝的兵痞,而是成了一位心怀天下的君主。他深知百姓在战乱中受苦已久,所以一上位就开始大刀阔斧地改革。
在政治上,他重用文臣,整顿吏治,严厉打击贪污腐败。单州刺史赵风因为贪赃枉法,被郭威毫不留情地赐死,这一下,朝廷里的风气为之一振,官员们再也不敢肆意妄为。《旧五代史》记载:“帝留心政事,遴选良吏,罢黜贪残,民间称快。”郭威不仅自身节俭,还下诏禁止各地进奉美食珍宝,把宫中那些奢华的用具当众打碎,说:“凡为帝王,安用此!”。
在经济上,郭威废除了后汉时期的一些苛捐杂税,取消了“营田制”,把田产、耕牛、农具分给农户,还鼓励百姓垦荒,无主荒地百姓开垦后可以作为永业田。这一系列举措,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国家的经济实力也逐渐增强。
在文化上,郭威尊崇儒教,他专门跑到曲阜去拜谒孔庙、孔子墓,下令修缮孔庙,禁止在孔林打柴毁林,还提拔孔子后裔为官。他要用儒家思想来治理天下,为后周王朝奠定了思想基础。
只可惜,郭威在位时间并不长,仅仅三年,就因病驾崩,年仅五十一岁。但就在这短短的三年里,他却让后周呈现出了国富民强的迹象,为后来周世宗柴荣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回顾郭威的一生,从一个父母双亡的孤儿,到爱惹事的兵痞,再到开国帝王,他的每一步都走得艰辛又坚定。他在乱世中崛起,用自己的方式改变着这个混乱的世界,虽然生命短暂,但他的功绩却永远留在了历史的长河中,成为了五代十国那段黑暗历史中一颗耀眼的明星。
参考《旧五代史》《资治通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