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燧石”项目取得的突破性进展,如同在阴霾中撕开了一道口子,让希望的光芒再次洒满风域湖基地。那条稳定而尖锐的能量脉冲波形,不仅仅是一组漂亮的数据,它更象征着一种全新技术路径的可行性,为“龙腾环宇”超级激光系统乃至未来整个高能武器领域,点燃了至关重要的引信。
林夕和她的团队没有沉浸在初战告捷的喜悦中太久。他们深知,这仅仅是“星火”阶段,距离形成可以稳定、持续燃烧的“燧石”之火,还有无数技术细节需要打磨。实验室里的气氛从之前的凝重压抑,转变为一种目标明确、高效运转的紧张与兴奋。基于“结构化缺陷”引导能量释放的新思路,他们开始系统性地优化缺陷阵列的排布方式、探索不同材料基底的影响、并着手设计下一代功率密度更高的原型机。
羊羽密切关注着“燧石”的进展,但他更大的精力,则投向了已经初步成型的“龙御星链”体系。天基网络的骨架已经搭起,神经脉络激光链路也已贯通,下一步的关键,是如何让这个庞大的系统真正“活”起来,发挥出超越简单侦察和信息传递的、更强大的协同与攻防能力。这需要极其复杂和智能的指挥控制算法,以及近乎实时的数据处理能力。
为此,在羊羽的倡议和主导下,一个代号为“星脑”的专项计划被启动。其核心目标,是开发一套覆盖“龙御星链”所有层级低轨、中轨、高轨的、具备高度自主智能和协同决策能力的分布式指挥控制系统。“星脑”不仅要能处理海量遥感数据、进行威胁评估,更要能动态分配侦察资源、智能规划星间链路、甚至在授权下,自主协调多颗卫星的激光武器,对特定目标实施“多星协同、饱和式”或“接力式”的软硬杀伤。
这无疑是对现有指挥体系的一次革命性颠覆,其技术复杂性和战略敏感性都极高。羊羽亲自担任“星脑”计划的总负责人,抽调了基地内最顶尖的人工智能专家、软件工程师、航天控制专家和战术分析师,组成了一个与“燧石”并行的核心攻关团队。
就在风域湖基地两大核心计划——“燧石”与“星脑”——-如同双引擎般全力加速推进之时,遥远的太空之中,“龙御星链”迎来了自组建以来最严峻的一次实战考验。
一颗位于低轨、编号为“龙轨-17”的卫星,是“龙轨”星座中首批搭载了小型化、试验性100兆瓦激光拦截系统的卫星之一。它主要负责对中低空飞行的弹道导弹目标进行上升段或中段拦截试验,同时也具备一定的反低轨卫星能力。
根据“天巡”高轨卫星和地面远程预警雷达同时传来的最高级别警报,一枚从境外某试验场发射的中程弹道导弹,其模拟弹头在进入中段飞行后,突然释放了多个诱饵假目标,并与真实弹头一起,构成一个密集的目标群,朝着共和国设定的禁飞区海域溅落。
这是一次典型的突防测试,旨在检验导弹面对反导系统时的生存能力。
“命令‘龙轨-17’,前出至预定拦截轨道!启动‘光棱’拦截程序!”联合作战指挥中心下达了指令。
命令通过高速激光星链,瞬间抵达数千公里外的“龙轨-17”卫星。
太空中,身形小巧却蕴含巨大能量的“龙轨-17”迅速调整姿态,轨道控制系统精准喷出微弱的离子流,将其推送到最佳拦截位置。卫星侧方的保护盖板滑开,露出了闪烁着幽冷金属光泽的激光发射孔径。
“目标群锁定!威胁排序完成!优先攻击置信度最高的目标A!”卫星自主运行的火控系统在秒级时间内完成了复杂的目标识别与分配。
“激光器充能……发射!”
没有震耳欲聋的轰鸣,没有耀眼夺目的尾焰,只有一道近乎无形的、凝聚着极高能量的光子洪流,以绝对的光速,横跨数百公里的虚空,精准地照射在那个被判定为真实弹头的目标上。
高能激光束在目标表面瞬间形成极高的能量密度,烧蚀材料,引发内部结构失效。远在地面指挥中心的大屏幕上,代表目标A的光点猛地闪烁了几下,随即亮度急剧衰减,轨道参数发生异常变化。
“命中目标!目标失稳!确认毁伤效果!”操作员的声音带着压抑不住的激动。
然而,就在此时,异变陡生!
几乎在“龙轨-17”发射激光的同时,从地球另一侧某个隐秘的地面站,一道同样强大、功率接近100兆瓦的高能激光束,穿透大气层的窗口,骤然照射在“龙轨-17”的星体之上!
这是蓄谋已久的反卫星攻击!对方利用了“龙轨-17”执行拦截任务时,能量输出集中、姿态相对固定的短暂窗口,发动了致命一击!
“警告!侦测到高强度激光照射!星体表面温度急剧升高!!”
“龙轨-17”的遥测数据瞬间报警。
“‘龙轨-17’遭到攻击!是地面高能激光武器!”风域湖基地指挥中心气氛瞬间凝固。
“启动紧急规避程序!调整姿态,与照射激光对冲!”羊羽第一时间下达指令。
“龙轨-17”的姿控发动机全力工作,姿态调整后,一束强激光打向射来的激光,两光相遇同时100兆瓦,形成空中对峙。
“这样下去不行!‘龙轨-17’撑不了多久!”陈东升盯着屏幕上不断变化的卫星状态参数,沉声道。
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星脑”计划的初期成果,发挥了意想不到的作用。
由于“龙轨-17”是试验性激光拦截平台,它恰好是“星脑”分布式指挥控制系统的早期测试节点之一。在遭到攻击的瞬间,卫星上的自主决策模块,并非仅仅被动执行地面指令,而是根据预设的应急协议,主动向“星脑”网络发出了最高优先级的协同请求!
“‘龙轨-17’请求协同!遭遇地面激光反制!坐标已共享!”人工智能合成的提示音在指挥中心响起。
几乎在请求发出的同一毫秒,“星脑”系统基于全局态势,瞬间生成了数套应对方案。它没有权限直接命令其他卫星开火,但它可以将最优方案推荐给指挥员,并自动完成所有前置的资源调度和信息准备。
大屏幕上,一条清晰的建议弹出:“推荐方案:调动‘鹰眼-09’,中轨侦察卫星对敌激光站进行精确定位与干扰压制;同时,引导‘龙轨-11’邻近低轨卫星,装备有200兆瓦强激光武器,具备高精度凝视成像能力,对‘龙轨-17’能形成有效保护。。”
方案清晰、果断,几乎在瞬间完成。
“批准执行!”羊羽毫不犹豫。此刻,时间就是卫星的生命。
指令下达。
位于更高轨道的“鹰眼-09”卫星立刻调整了其高性能合成孔径雷达和红外扫描仪的指向,对“星脑”提供的敌激光站大致区域进行密集扫描。数秒之内,强大的雷达波束和红外探测便锁定了那个正在持续发射能量的地面设施,精确坐标被立刻更新并共享。
几乎同时,“鹰眼-09”启动了其搭载的、专门用于对抗地面雷达和光电系统的微波干扰模块。一道高功率、定向的微波束射向敌激光站。200兆瓦强激光来全开,直接摧毁敌设备,强大的电磁干扰扰乱其精密的跟踪和瞄准系统,使其激光束的指向精度瞬间寂灭。
而就在敌激光束出现寂灭的刹那,邻近的“龙轨-11”卫星已经将其高分辨率相机牢牢对准了“龙轨-17”。清晰的图像和数据实时传回,卫星整体完好。
敌地面激光站的攻击遭到“鹰眼-09”的毁灭性打击,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一旦犯我,必致寂灭。
龙轨星链首次在实战背景下,成功应对了针对天基平台的高能激光攻击,并且,“星脑”系统在其中的表现,堪称惊艳!它展现出的快速响应、智能协同和资源优化能力,远远超出了预期。
这次有惊无险的太空交锋,被内部定为“星链淬火”行动。它像一次淬火,检验了“龙御星链”的韧性与协同作战能力,虽然暴露出弱点,但也证明了其强大的生存和反击潜力。尤其是“星脑”的初露锋芒,让所有人看到了未来天基作战的智能化方向。
消息被严格封锁,但共和国的最高层清楚,这无声的太空惊雷,其意义远超一次普通的反导试验。它宣告了,一种新的太空对抗模式已经到来,而共和国,已经具备了在其中立足甚至主导的能力。
“暗影蜘蛛”及其背后的势力,在得知攻击未能彻底摧毁目标,反而自身被摧毁,并疑似引发了对方天基系统更复杂的协同反应后,陷入了更深的蛰伏与评估。他们意识到,对手的成长速度和对新质战斗力的理解与应用,已经超出了他们最初的预估。
光与暗的较量,天平似乎正在微妙地,向着光明一侧,倾斜了一分。
羊羽站在指挥中心,看着屏幕上依然在轨运行的“龙轨-17”,以及那代表着“星脑”智能决策流程的绿色连线,心中充满了复杂的情绪。有庆幸,有自豪,更有一种前所未有的紧迫感。
“淬火”只是开始,真正的“利剑”,还需更艰苦的锻造。他深知,“星脑”的潜力远不止于此,而“燧石”的火花,必须尽快成长为可以支撑起整个天基防御与打击体系的熊熊烈焰。
前方的路,依然布满荆棘,但方向,从未如此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