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脊项目联调成功的庆功宴余温未散,但研究所里已迅速回归到那种高效而紧张的节奏。9.5兆瓦的成就被郑重地记录在案,但它更像是一块跳板,而非终点。羊羽桌上的《“龙脊二号”15兆瓦激光系统初步构想》并非仅仅是一份建议书,它是一份宣言,宣告着攀登下一个顶峰的征程已经开始。
“龙脊一号”的系统优化和10兆瓦稳定输出的最终攻关小组立即成立,由方启航牵头。而“龙脊二号”的预先研究团队也同步启动,赵建明负责总体技术规划,苏小满的算法团队则提前介入更高功率级别下可能产生的控制难题进行理论模拟。
研究所如同精密的高速齿轮,再次紧密咬合,加速运转。
然而,光明之下的暗涌从未停歇。
一周后,林夕的办公室门被敲响。安全部门的负责人脸色凝重地走了进来,手里拿着一份报告。
“林政委,我们截获到一些异常的通讯信号,强度很弱,频段跳变,采用了非标准的加密协议。”负责人将报告放在林夕面前,“信号源大致定位在我们研究所东南方向约1.5公里处的一处商业写字楼,但无法精确到具体时间。出现时间不规律,每次持续时间很短。”
林夕眉头紧蹙:“内容能破解吗?”
“暂时不能,加密方式很特殊,不是常见的商业或军事加密,更像是一种自定义的算法。我们的技术人员正在尝试分析,但这需要时间。”负责人顿了顿,“更值得注意的是,信号活跃的时间点,似乎与我们最近几次关键测试的时间段有重合。”
林夕立刻警觉起来:“你的意思是,有人在持续窥探我们的研究进展?”
“不能完全确定,但嫌疑很大。对方非常谨慎,信号捕捉很困难,这次也是偶然间用新升级的监控设备才捕捉到片段。”
“继续监控,加大监测力度和范围,尽可能定位到精确位置。同时,内部安全排查不能放松。”林夕指示道,“这件事我先向羊所长汇报,暂时控制在最小知情范围内。”
羊羽得知消息后,沉思良久。“不要打草惊蛇。既然他们想看,或许我们可以适当‘展示’一些东西。”一个反制的计划在他心中初步形成。他让林夕与技术团队配合,准备一些半真半假、关键参数经过修改的技术数据包,并设定好追踪程序,等待合适的时机“无意”中泄露出去。
与此同时,新科激光前cEo张伟的黯然离职并未让这个竞争对手沉寂下来。相反,新任cEo很快到位——是一位名叫吴天昊的海归博士,在海外多家顶尖高科技企业有过任职经历,背景光鲜,作风却比张伟更为低调和务实。
吴天昊上任后,迅速稳住了新科激光因开放日失败而动荡的局势,并主动向媒体释放信号,承认此前技术路线“过于激进”,表示新科激光将“回归技术本源,脚踏实地进行研发”。他甚至出人意料地给羊羽发来了一封措辞谦逊的邮件,对之前的“不当竞争”表示歉意,并表达了希望未来能有“良性交流甚至合作”的意愿。
“黄鼠狼给鸡拜年?”方启航在领导小组会议上对此表示高度怀疑。
“态度转变太快,反而更值得警惕。”赵建明附和道。
羊羽看着那封邮件,语气平静:“是真心悔过还是缓兵之计,时间会证明。但我们不必拒人千里之外,保持基本的礼节性回复即可。同时,内部的安全和技术保护措施绝不能有丝毫松懈。尤其是现在,‘龙脊二号’的预研已经开始。”
他指示林夕,对这位新cEo及其技术团队进行更深入的背景调查。
研究所的工作在高度警惕和专注中继续推进。苏小满的团队在超算中心的支持下,开始构建15兆瓦系统的数字孪生体,进行先期的理论计算和问题预演。模拟结果初步显示,功率提升到15兆瓦,将面临一个更为棘手的挑战——“非线性光子集聚效应”,简单来说,就是超高能量密度下,光子行为会变得难以预测和控制,可能引发剧烈的能量振荡,对系统造成毁灭性冲击。
这几乎是一个从理论层面就存在的巨大障碍。
而另一边,方启航带领的优化小组也遇到了麻烦。为了将“龙脊一号”稳定在10兆瓦,他们需要对那个珊瑚结构复合材料接口进行强化。但每一次尝试改进工艺,要么降低了导热效率,要么反而引入了新的脆弱点。实验进度一度停滞。
那天晚上,实验室里只剩下方启航和几个核心骨干。又一次尝试失败后,气氛有些压抑。
“问题到底出在哪里?”一个年轻研究员揉着发红的眼睛,语气有些沮丧,“我们试了所有能想到的涂层和结构加固方案了。”
方启航盯着电子显微镜下接口处那细微的裂纹出神。它像是在嘲笑着他们所有的努力。他想起这个材料的灵感源自赵建明提到的自然启示。
“也许……我们又陷入了人类工程师的思维定式。”方启航突然开口,打破了沉默,“我们总想着‘加固’、‘抵抗’,用更强的材料去对抗热应力。但自然界的奇妙之处往往在于‘疏导’和‘利用’。”
他的话让团队成员抬起头。
“方总,您的意思是?”
“还记得那种珊瑚的结构吗?它的孔洞是分级的,错综复杂,但却能高效地分散水流和压力的冲击。”方启航越说思路越清晰,“我们现在的接口处理,是把它当成一个需要加强的‘边界’。但如果,我们不再把它看作‘边界’,而是让复合材料自身的多孔结构,以一种渐变的方式,延伸、融合到金属基座里去呢?让热应力不是被阻挡在一个界面上,而是被引导进入一个可以将其消化吸收的渐变结构中去?”
这个想法非常大胆,意味着要重新设计整个接口区的制造工艺。
“这……这实现起来太难了。现有的3d打印技术精度可能不够,而且两种材料的烧结收缩率不同,如何实现渐变融合?”工艺工程师提出质疑。
“困难一定有,但这是方向!”方启航的眼中重新燃起光芒,“立刻成立一个工艺创新小组,就从‘结构渐变融合’这个思路出发,重新设计工艺路线!小满那边不是有超算资源吗?请他们先做模拟,计算最优的渐变结构和应力分布!”
跨团队的协作再次启动。苏小满团队暂停了部分二期的模拟任务,全力支持方启航的接口模拟。超算集群日夜运转,海量的计算数据被生成、分析、迭代。
三天后,一个最优的、仿生的“根须状”渐变结构模型被成功模拟出来。它就像珊瑚的微小骨针,深深“长”入金属基座,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融合界面,应力分析显示热应力被完美地分散导离了敏感区域。
模型有了,但如何制造出来?传统的3d打印和烧结工艺确实无法满足如此精密且异质的结构要求。
就在工艺团队一筹莫展之际,所里一位默默无闻的老技师——周师傅,找到了方启航。周师傅一辈子都在跟各种材料和工艺打交道,经验丰富。
“方总,我看了那个模型,用现在的新办法恐怕难搞。”周师傅带着浓重的口音说,“但我琢磨着,能不能用点‘土办法’试试?”
“土办法?”方启航有些疑惑。
“嗯,有点像以前搞精密铸造的失蜡法,但又不一样。咱们能不能用一种低温可融化、高温下性质又极其稳定的材料,先打印出那个复杂的‘根须’模具,然后把复合材料的浆料灌注进去,再和金属基座一起进行高温烧结?最后再通过特定化学溶剂把那个模具材料溶解掉?”周师傅小心翼翼地提出自己的想法。
这个想法简直是天马行空!但仔细一想,却似乎有可行性!关键就在于找到那种性质奇特的“模具材料”!
材料数据库被迅速检索,却没有符合要求的现成材料。然而,一条不起眼的记录引起了大家的注意:几年前,所有一个合作项目曾开发过一种用于特殊环境下的牺牲材料,其特性与周师傅的描述非常相似!
经过查找,样品在库房角落里被找到。测试结果显示,它几乎完美契合需求!
团队沸腾了。古老的智慧与现代的科技构想,竟然以这样一种方式结合了!
新的工艺路线立即被投入试验。经过数次失败和调整,第一个采用“仿生渐变融合结构”的接口试件被成功制造出来!
经过严格测试,结果令人振奋——该接口在模拟10兆瓦甚至更高功率的热循环测试中表现完美,未出现任何裂纹或性能衰减!
“龙脊一号”通往10兆瓦的最后一道技术壁垒,被一位老师傅的“土办法”巧妙地敲碎了!
捷报传来,研究所上下士气大振。羊羽特意表彰了周师傅,称赞这是“一线实践经验的宝贵价值,是研究所最坚实的财富”。
然而,就在接口问题解决,10兆瓦测试准备再次启动的前夕,林夕那边的调查也有了突破性进展。
安全部门通过持续监测和信号分析,终于将那个可疑信号源精确定位到了那栋写字楼的某一个房间——注册是一家名为“星途咨询”的市场调研公司。
进一步的暗中调查显示,这家公司背景可疑,业务量极少,但资金流水却不小,且主要汇款方是一个海外离岸账户,层层伪装,难以追踪。更值得注意的是,技术部门对那种特殊加密协议的破解取得了初步进展,虽然无法完全破译内容,但分析出其算法结构与几年前某次国际学术会议上公布的一种新型加密理论模型有相似之处,而该模型的提出者之一,正是新科激光新任cEo吴天昊在读博士期间的一位合作导师!
这条线索虽然不能作为直接证据,但却将疑点清晰地指向了新科激光。
“吴天昊的谦和姿态背后,果然还是间谍手段!”林夕向羊羽汇报时,语气带着冷意。
“而且更隐蔽,更专业。”羊羽手指轻叩桌面,“那个‘星途咨询’,很可能就是吴天昊布下的前沿侦察点。”
“我们什么时候收网?或者开始投放‘诱饵’?”林夕问。
羊羽沉吟片刻:“再等等。他们如此谨慎,肯定不会轻易上钩。我们要等一个他们最需要情报、最按捺不住的时机。”
他目光转向窗外,远处那栋写字楼在夕阳下反射着光芒。
“‘龙脊一号’的10兆瓦最终测试,就是一个绝佳的时机。”羊羽缓缓道,“到时候,我们把精心准备的‘礼物’,送给他们。”
山雨欲来的气氛悄然凝聚。研究所内外,光明与阴影的博弈从未停止。创新的星火在拼搏中不断迸发,而贪婪的暗涌也在角落里悄然流动。
“龙脊一号”的最终测试,不仅是一场技术冲刺,也将成为一场引蛇出洞的反击前奏。所有人都在等待着那一刻的到来。